李景昭 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2000
羊肠毒血症的诊疗报告
李景昭 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22000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魏氏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粗大杆菌,可形成荚膜,故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经消化道而发生内源性感染。该病多在春夏之交和秋季发生,呈地方性流行。
2016年3月28日中午,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乡镇动监所电话,介绍大拉汉沟村一养殖户出现羊只发病死亡的情况。接到电话后市中心技术人员会同县乡有关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对发病羊群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查和剖检,确诊为羊场毒血症。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该户共存栏小尾寒羊122只,其中大羊46只,羔羊76只。主诉:该羊群属于自繁自养,在2016年3月15日前主要以舍饲为主(偶尔放牧,但每个月只有3~4次,持续2个月左右),在3月15日以后以放牧为主,以舍饲为辅,白天放牧,晚上补充玉米、豆粕等精料。3月24日下午死亡1只羔羊,3月25日死亡1只成年母羊,3月28日上午死亡3只体质健壮成年母羊,并且2只有孕。另外羊群中还有10只羊表现不食,精神不振。走访附近养羊户没有发现羊只发病情况。
突然发病,迅速死亡。临床所见病羊呼吸加快,呈腹疼症状,腹部肿胀,病羊临死前口吐白沫,惊厥、痉挛,头部后仰,部分羊只死后鼻腔有泡沫状血色分泌物。对7只发病羊进行体温测定,为38.3~39.5℃。
对3只死亡的羊只进行剖检,发现病死羊尸僵缓慢,胃肠管充满气体,真胃内有少量未消化的饲料,真胃与十二指肠相连处有出血,瘤胃黏膜脱落。腹腔积液,呈淡黄色浑浊。小肠黏膜充血,其中有一只较为严重的死羊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有一只死羊回肠中后段出血,黏膜下呈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陈旧性出血。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脾边缘有出血。肾表面点状淡黄色坏死,一侧肾脏质地较软。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分析,疑为羊肠毒血症(魏氏梭菌病)。对病死羊肠内容物进行采集送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羊场毒血症。
对病羊和健康羊只隔离饲养,对健康羊用三联苗紧急接种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0,有效期60个月,注射剂量为每只1mL。说明:在发病潜伏期使用三联四防梭菌灭活菌苗后可能会出现部分羊只加快发病和死亡的现象。并投服2%硫酸铜,每只养100mL。对病羊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羊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机械清理,对可能污染的饲草和杂物进行焚烧。用2%~4%氢氧化钠溶液或者1∶1800的百毒杀进行消毒(带羊)。对病死羊只做无害化处理,由乡所监督执行。暂时停止放牧,对周边村屯养羊户进行调查走访,建议停止或减少放牧。建议全县重点养羊区紧急免疫三联四防梭菌灭活菌苗。观察一、两天看其三联疫苗效果,以便采取进一步防治措施。
(1)调查发现,该户从来没有使用过羊三联四防疫苗。发生羊肠毒血症后紧急接种羊三联四防灭活疫苗可能出现不良后果。根据免疫学原理,由于动物体内没有特异性免疫记忆抗体,所以紧急接种时需要谨慎。建议朝阳地区今后应开展羊三联四防疫苗接种,每年至少1次。
(2)精饲料添加过量可能是羊肠毒血症的诱因。该养羊户为了保证羊的春季育肥和母羊的孕期营养,大量补充精饲料,在羊运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即会导致羊胃肠机能紊乱,从而诱发羊肠毒血症。
(3)放牧时间间隔过长,羊胃肠机能适应性缺乏可能是诱发羊肠毒血症的另一原因。春季长青草时期放牧间隔时间过长,或者外界饲养条件变化等因素,使胃肠道环境发生改变,魏氏梭菌可能会乘机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