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痴终悟道,明心始见性

2017-03-16 07:55帅政
中华奇石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奇石石头

帅政

赏石理念

抽闲暇的时间

用可用的资金

投入有限的精力

收藏喜欢的石头

玩出自己的风格

享受人生的快乐

主编简介:

《石缘》主编然森(网名石痴),爱石成痴,任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奇石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奇石》杂志临汾通联站站长、藏石名家。收藏的奇石“高僧”、“金山”、“权为民所用”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各地石展中获金奖。

爱石十多年,藏石近千方,没有石种门第之見。现整理遴选藏品集结成书,梳理亦或是回味,愿请石界同好多多指导,共同提升。

组织单位:香港翡翠实业有限公司

策划设计:《中华奇石》杂志社

出版发行:西泠印社出版社

佛教的核心和精髓是缘起性空,因此人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一切行为、活动、现象,都无不体现着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生活、喜好、收藏、鉴赏、旅游、读书、体育锻炼等等,都是无量因缘聚合之产物。每一种活动都映照着缘起性空的谛理。作为以收藏和鉴赏为主、并从鉴赏中感悟一些事理的奇石赏玩,更是从自然中吸吮生命或社会变化的些许义理,以之滋养或者填充人生中精神部分的需求。

石痴(笔名)先生是我的一位好友,热爱自然,心向山水,长期以来为奇石所摄所撼,走遍名山大川,心如顽石般坚强,收集了大量奇异之石,视如子女。他亲自为这些奇石精心拍照,并将“佳丽”三千之“芳颜”汇于一书,起名《石缘》,由西泠印社出版,将大自然对人类思维的启发汇集起来。

《石缘》荟萃了数百块奇异造型的石头,石痴先生根据每一块石头所传递的精神内涵、思想意蕴以及朦朦胧胧的感觉,将这些石头分门别类地划分为十个篇章,分别以“红色记忆”、“人说山西好风光”、“江山多娇”、“家和万事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以食为天”、“龙凤呈祥”、“佛在我心”、“生生不息”、“以人为本”进行命名。书名起“石缘”,首先说的是石痴先生对石头之情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石头真的成为我生命中的旅伴、精神上的挚友,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须臾都离不开它了。每当走进奇石的世界,我就会感觉到,童年时代那纯真的清风扑面吹来,空气也犹如清甜的山泉,让我神清气爽。”“寻石,藏石,赏石,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让我生命的风帆鼓荡生气,饱满而快乐。”

作为一本书的读者,作为一位朋友,作为一名鉴赏者,我对书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感到是一种思想意蕴的积聚,每一块石头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传达了一个信号。不管是天然“石缘”二石,还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湖红船”、“九曲黄河”、“历山红叶”、“米芾拜石”、“壶口瀑布”、“秦淮云烟”、“楼兰遗韵”、“汇通天下”、“福满乾坤”、“哺幼”、“望月思乡”、“心中有佛”、“轮回”、“静听石语”、“打开心锁”、“大形至简”、“禅心”、“慈航普度”、“江山如此多娇”等等,无不是一种思想精神的传达和表述。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传声筒,就是一部无字书,每时每刻都在表达着大自然本身的深意,只是我们人类的心念太粗太重,丝毫没有感觉到宇宙给予我们的启迪。只有心念十分细致的人,以敏锐的感官和与自然相通的心地、器识,才能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密码。每一块石头都是佛语佛意,表达着深厚的思想,传递着般若谛理。

“石缘”的另一个意义在于重在以石道“缘”。“缘”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必然性规律,也是人类认识世间和出世间的根本途径。无论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还是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东方药师佛琉璃光世界、弥勒兜率净土以及十方三世诸佛所建净土,宇宙乃万缘之合,无论石头、树木、河流、矿藏,以至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含灵器物,无不是无量因和无量缘和合、组合而拼凑组装而成的,都是合成品、组合物,其共同的特性就是都没有自性,都是合成的,都是一种“假有”,也可视为“幻有”,即本性空幻虚假,而在相状上表现为有形有相,虚幻有,毕竟空。这是佛陀释迦牟尼于二千五百多年前菩提树下揭示的宇宦间原本就存在的规律。

每一块石头,就其体性来说,都是各种矿物质、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会由大变小,由小变无,最后变为沙土。而沙土的凝滞和合,又变为石头,体形不同,变化不已,空幻无常,本无自性。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一僧一道见它形体可爱,携其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孙悟空就是我国石头崇拜文化的一个文学形象,从一块具有灵气的石头中降生,体现了石头具有母体的生殖功能。我国关于石头崇拜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淮南子·修务训》即称:“禹生于石。”《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又称禹的儿子启也生于石: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日:

“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石头不但可以补天,还可以治水。而石头的传说也一直被华夏民族视为人类苦难的拯救者,幸福生活的创业者,美好未来的开拓者。作者有意赋予这个艺术形象以民族文化的基因,在传统文化的薰陶下,我们民族形成了一种喜爱以石头为象征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宣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我国宋代著名画家米芾也以癖性好石著称。宋《高僧传》卷九《唐南岳石头山希迁禅师》称,唐高僧希迁,师事六祖慧能高徒行思。天宝初,居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其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石头成了他们表现自身桀骜不驯,刚强不屈的思想品格的化身。石头还意味着情深意坚。如《文选》晋代潘安仁《金谷集作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唐代杜牧《樊川集》卷二《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镇全蜀》诗:“同心真石友,写恨蔑河梁”。

佛教重要经典《楞严经》里,就记载着有情世界众生与无情之器世间万物相互转化的事实。人类思维应当跳出世间传统的迷执观,以慧眼佛眼观宇宙世界,将浩瀚的宇宙、三千大千世界纳入草芥之中,一芥含摄三千大千世界。这或许是石痴先生和他的《石缘》带给人们深远又深远的思考。因此,石头也演绎着佛法。宇宙万法,无不是佛法,而佛法无不是宇宙万法。

猜你喜欢
奇石石头
路上的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虚火高烧何时休?——奇石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
瑞苑奇石盆景
奇石欣赏
移不走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