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

2017-03-16 00:40门庆金
记者摇篮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媒体互联网+

门庆金

【摘 要】在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与此同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的分流、远胜传统媒体的传播时效以及传播方式上的心理贴近感与传播互动性,给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传统媒体内容的权威性和多年积累的公信力是目前新媒体仍然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以传统媒体资源开办新媒体,以直播、分众传播、公益互动等极具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补充传统媒体的不足,从而实现传统媒体民生新闻的突围和发展,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繁荣稳定提供坚实有效的舆论引领。

【关键词】互联网+ 民生新闻 新媒体 融合

如今,电视民生新闻走过十几年发展历程,以其成熟的节目形态和规范的运作模式成为各地方台新闻节目的顶梁柱。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不断与传统媒体争夺资源、分流受众,使传统民生新闻深陷于收视率下降、运行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以网络媒体、移动终端、数字报刊、手机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围堵和挑战,传统媒体如何实现突围与发展,成为摆在传统媒体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新媒体民生新闻的传播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压力

1.新媒体严重分流传统媒体受众。互联网是中国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全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协同式技术创新方兴未艾,交叉融合、群体突破、跨界发展的特征日益突出。“互联网+”向社会各行业渗透的过程就是数字中国和现实社会共振融合的过程。“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1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20 亿,较2014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使新媒体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肥沃的发展土壤。此消彼长,受众接收信息方式的变化,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收视率下降,影响力降低。

2.新媒体传播时效远胜传统媒体。新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的整合、发布、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传播迅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甚至可以做到点对点推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仅可以随时更新新闻信息,而且其基于地理位置的互动功能,也将新媒体的地域性传播优势发挥到极致。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下载相应的APP软件,就可以随时了解本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动态。而电视民生新闻由于播放时间固定,新闻采编制作流程相对较长,灵活性和传播速度受到限制。

3.新媒体普通民众传播者的非职业化、多元化。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参与交流意识不断提高,已经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技术的发展也允许这种意识付诸行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将身边发生的故事传送至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因为传播者的身份定位,其发布的内容往往就是与民众生活相关度、关注度最高的信息,这使得传统媒体民生新闻的固有领土遭到了蚕食。而传播者的“草根身份”也让受众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心理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以及传统媒体难以提供的这种平等交流的机会,更加造成了新媒体对传统的民生新闻节目的强烈冲击。

二、面对新媒体强大压力,传统媒体民生新闻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虽然新媒体具有受众群体庞大、传播速度较快、传播主体多元的优势,但其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非专业人士采访导致的信息碎片化、内容表面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導致传播的随意性,往往会扭曲事实真相,误导公众舆论。相较而言,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作为内容生产平台能够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仍然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影响力,倚仗的就是内容的权威性和多年积累的公信力,而这两点正是新媒体新闻发布端所不可比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具优势,那么两者的结合也日益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新媒体的成功融入将为民生新闻的突围与发展插上翅膀。

三、多维度吸纳新媒体传播优长,为传统媒体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1.设立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与APP客户端,实现媒体与受众良性互动。目前,很多民生栏目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客户端,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民生新闻,利用公众号后台交流实现民生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以新媒体方式展现民生新闻的公益属性和服务性内容。实现了民生新闻由新媒体的焦点、热点、难点到节目内容采访求证,疏导负面情绪,引领舆论导向。与传统的信件、热线电话等交流互动方式比较,民生新闻新媒体互动能够随时展现公众诉求,整合社会传播主体,时时发布新信息和有价值的新闻或公众意见,促进民生新闻的良性发展。

以我台民生新闻栏目《第一传媒》节目为例,2012年我们开通了微信、微博,实现每日新闻实时推送,突出公益特色,策划公益活动,增强交流互动。开展了“励志儿童高铁体验行”“微信圆梦”“春联寄情暖农家”等系列活动。我们在活动策划和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以平视和深情的目光去关注弱势群体,增强新闻的故事性,努力挖掘人物情感,发掘题材具有的人文价值,通过讲述一个个艰辛与励志奋斗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引发社会公众关切,“灾区重建巡礼”“援助贫困学子上大学”“扶贫甜蜜义卖”等活动把公众由事件的旁观者转变为事件的参与者,变被动收视为主动参与,把爱心表达倾注于媒体搭建的电视节目、微信、微博等公益平台上,实现新媒体与传统民生新闻良性互动。

2.以新媒体直播重要事件,回应群众关切。受到节目制播流程和技术层面的限制,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虽然是直播形式,但其采编和制播环节,仍然没有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015年5月初,沈丹客运专线丹东站进行站内轨道铺设和微调,许多市民站在锦江山上就能看到施工现场,群众对沈丹客运专线的关注度持续高涨。《第一传媒》节目对此进行了微信现场语音直播和互动交流。从早上8点开始就推送最新的短视频,让受众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开车路上,都能从不同的途径得到最新、最权威的信息。两天的直播中,《第一传媒》公众号增加粉丝5000多人,推送视频新闻最大阅读量达到一万多人次,创历史新高。以突发事件为例,在人人都是传播者参与者的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得到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发挥其权威性的优势,进行实时微信推送,抢占舆论制高点,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全覆盖、权威性的实时传播。

2016年9月12日早8点左右,一条微信在丹东市民中迅速传播,帮助丹东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听力障碍儿童寻找价值20万的人工耳蜗。《第一传媒》第一时间在微信公众号和QQ群发布消息,发动社会各界展开全城寻找,每名参与者实时将自己的进展情况汇总到微信后台,每隔15分钟,微信公众号的交流平台就进行一次进程更新。40分钟后,特殊教育学校传来消息,耳蜗被一位看到微信的市民找到了,我们正在现场的一位通讯员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交给失主的时刻。我们对整个事件进行梳理后又在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推送,并在当天晚上的新闻节目中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在这一事件的報道和关注中,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事件亲历者,我们发挥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凝聚公众力量,使传统媒体服务性得到了有效地延伸。

3.通过公益活动互动拓展公益广度与深度。互联网时代,为公益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随着大众公益意识的不断觉醒,公益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平民化趋势,《第一传媒》栏目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热线电话等更加便捷的方式与公众互动,推出的公益活动《文明创建大家拍》系列活动,依托丹东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搭建多媒体互动平台,广大市民可以用手机、照相机等,随手将看到的文明行为拍摄下来。以“文明创建”为品牌特色,引导公众在积极参与中感悟文明、认知文明、践行文明,共建文明和谐丹东。这样结合地方特色、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公益活动策划,更加关注公众参与的情感和心灵,力求走进公众内心,为民生新闻节目扩大了媒体的影响,打响了品牌的知名度。对于观众而言,更具有亲切感、参与感和贴近性。

近几年,民间公益热情激增,一些商业企业也渴望通过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传播价值理念。而一些政府机关也希望通过公益活动,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社会形象。我们抓住这一契机,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将原来由少数企业或个人参与的慈善活动变成普通民众积极参与的全民行动,不断丰富公益的范围和内涵,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普通民众奉献爱心。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与爱心企业合作,推出《重走抗联路》公益活动,面向社会召集10名志愿者组成体验团,利用半个多月时间,奔赴丹东、通化境内5个市县实地踏访。体验团成员不仅要完成抗联事迹的挖掘和整理,每人每天还要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体验与心得,让更多人一起,对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生存与战斗经历产生强烈的震撼。

4.应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点对点传播。“互联网+”时代,数据信息多元整合的共享资源也要为民生新闻媒体所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将新闻和数据按照受众个体的收视爱好、收视习惯精准推送到其新媒体终端,实现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为其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抢占荧屏之外的手机、电脑、车载等跨屏资源,使新闻信息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笔者认为,大数据信息技术导入民生新闻的栏目,将会改变民生新闻的制播形态,也使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得到放大与延伸,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和方法,媒体融合不可避免。目前,各地民生新闻栏目依托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开拓新的传播渠道,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互动,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方能扬长避短,从而实现突围;只有与新媒体携手融合,传统媒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和繁荣稳定提供坚实有效的舆论引领。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新媒体互联网+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