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潘世昌++尹文书++宋致书
摘要 开展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防治稻水象甲幼虫,建议使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 000 g/hm2撒施,效果较好。其次选择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75 g/hm2,间隔5~10 d施药。
关键词 稻水象甲;药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6;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086-02
稻水象甲是一种检疫性水稻害虫,其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危害大,致使水稻严重受损,产量减少。为此,笔者于2015年在息烽县永靖镇稻水象甲发生区通过对5%丁硫·毒死蜱颗粒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等3种不同药剂不同浓度梯度防治稻水象甲幼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探明3种药剂不同浓度梯度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对稻水象甲幼虫防效好、安全性强的杀虫剂品种和使用浓度,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稻水象甲幼虫提供科学依据[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置在息烽县永靖镇黎安村稻水象甲发生区,选取2014年稻水象甲发生较重的丘块、泡冬田田块进行试验。
1.2 试验材料
防治对象为稻水象甲幼虫。试验药剂为5%丁硫·毒死蜱颗粒剂(浙江省绍兴天诺农化有限公司生产);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生产);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各种药剂的作用方式和使用方法见表1。
1.3 试验设计
共设10个处理,即按不同试验药剂及剂量设置9个药剂处理及空白对照(CK),各处理设计如表2所示。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4 施药方法
采用小苗直插的方式进行,犁田、耙田后,筑埂划分小区。田埂用塑料薄膜包扎,防止小区间药剂相互渗透,影响药效。栽种密度为株行距20 cm×25 cm,每小区栽种水稻丛数一致。待秧苗生长到15 cm以上,稻水象甲于2龄幼虫盛发期时施药[3-5]。毒土撒施,将药剂按使用剂量称好后,按300 kg/hm2拌干细土,拌匀,均匀撒施到小区中。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稻水象甲幼虫虫口数量调查:药前、药后均采用平行跳跃10点取样调查法,每点取2丛水稻,连泥带根放入40目的筛内进行漂洗直至清楚观察到幼虫,记录药前,药后5、10、20 d稻水象甲幼虫虫数。药前及药后5、10、20 d调查的水稻植株不能重复取样,以免影响防效。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防治效果(%)=■×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药后5 d,处理B3对稻水象甲幼虫的平均防治效果为71.73%,药后10 d,平均防治效果最高,為81.61%;处理C3药后5、10 d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63.28%、69.76%,防治效果次之;处理C1、C2及处理A1、A2、A3的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药后20 d,不同药剂不同剂量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对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处理B3与处理C1、C2及处理A1、A2、A3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与处理C3差异显著。试验期间,3个药剂不同剂量处理区均未出现药害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生产上防治稻水象甲幼虫,建议使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 000 g/hm2撒施,效果较好。其次选择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75 g/hm2,间隔5~10 d试药,以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应注意的是在用药中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4 参考文献
[1] 何永福,廖国会,袁洁,等.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试验[J].农药,2013(1):60-62.
[2] 张斌,耿坤,余杰颖,等.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田间试验初报[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10):57-59.
[3] 胡吉峰.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1(3):39-41.
[4] 刘雄,应志龙,刘都才,等.40%福戈WG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药效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10(增刊2):39.
[5] 王惠明,刘晖,陈琼,等.江西省稻水象甲的发生分布及防治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10):102-105.
[6] 王显安,崔鸣,王春卷,等.不同药剂防治稻水象甲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