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7-03-16 16:02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纹枯病防治玉米

摘要:玉米纹枯病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玉米纹枯病发展蔓延较快,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率在70%~100%,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严重的高达35%。由于该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玉米纹枯病在玉米的中后期发生,玉米进入抽雄至灌浆期遇到持续的秋绵雨达到高峰,严重时可使穗三叶以下叶片全部枯死,破坏了叶的光合作用,使子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甚至霉苞,完全绝收。

关键词:玉米 纹枯病 发生 防治

1.形态特征

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10um。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5.5(u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2.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16天,AG-I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嘶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

3.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4. 发病规律

4.1发生地带,玉米的抽雄期在立秋前后,玉米生育的中后期正是秋綿雨季节,同时,这些地带土壤质地粘重,比较板结,湿害重,历史以来玉米就易感纹枯病,而这一地带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收获产量都占我县总量的80%以上,因此,抓好这地带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就等于抓好了全县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4.2栽培技术方面,叶片多且披散嫩绿、植株高大的杂交玉米容易感染;偏施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的玉米容易感染,种植密度过大容易感染。

5.防治技术

5.1农业防治:空气湿度和田间土壤湿度较大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危害;种植密度大、超量施用氮肥、生长偏旺的田块发病严重。应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渍降湿,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或采用间作方式以降低田间湿度,及早剥除病叶等控制病菌的蔓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中的菌核数量。不要在玉米地里混作四季豆、黄瓜、南瓜等高杆和攀缘作物,秋收后要及时将带病玉米植株运出地块烧毁。

5.1.1选用抗病品种,玉米品种整体抗纹枯病水平较低,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但有一些品种发病轻,具有一定的耐病性,可供选择种植。

5.1.2发病初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脚叶,集中烧毁。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初期一般是农民在玉米地里挖套种洋芋的时期,因此,只要提高防治意识,很容易就观察到玉米是否感染纹枯病,也容易进行剥除病叶鞘及脚叶的工作。

5.2药剂防治、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霉素0.5kg对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作者单位:151500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农业综合业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纹枯病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最饱满的玉米
硅对水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纹枯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