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步思考

2017-03-15 23:09李凤艳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9期
关键词:现代技术结合兴趣

李凤艳

摘 要:现代社会正日益快速的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语文教学作为时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不能例外。如果仍固守“一支笔,一张嘴”的古老传统,未免有些抱残守缺。因此,引多媒体入语文课堂,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弥补传统不足,丰富自身内涵的需要。

关键词:多媒体 现代技术 结合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64-02

勿庸置疑,多媒体技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正因如此,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教无定法,然教学有法。在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语文教育教学的一般模式,使多媒体教学更加成熟和完善起来,以免穿新鞋走老路,由原来的“人灌”变为现在“电灌”,便失去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巨大作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笔者做了一点初步的思考,现简述如下,就教于方家,以期有益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

1 创设情境

以情感人。学生对课文不是天然的具有“向心力”。往往越是经典越是陌生,越是陌生越是回避。如何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在的情境是让学生走向一篇课文的前提。传统教学常常通过精心准备的导语或出示相关知识内容来实现。其弊端在于费时而不够形象。现在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既省时又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较快拉近和作者的距离,甚至有可能获得和作者相等视角。如此一来,他们读书理解就会有味、入情,更利于领悟提高。例如:周庄和三峡,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实地印象,如果通过多媒体播放文字、图片或视频就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虚拟的形象感受,再来阅读课文就会熟悉许多,热情许多,说不定还会带着他们自己的“游览”印象来品评课文。看来,创设情境对多媒体而言是发挥其优势的重要场所,不容忽视。多媒体应用的关键在务必使创设的情景和课文的情景形成对接和引导。

2 营造氛围

以美熏人。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负载着传播中国文化传统的责任。语文教学首先是对汉语的感受,进一步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的体认,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而这一点,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同步推进。拥有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设备,便能更易于营造氛围,以美熏人,问题解决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些。

在执教《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笔者采用了以审美感染为核心理念,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整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首先,走进桃花源—美读课文,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渔舟唱晚》,师生一起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课文,沉浸在美妙的音韵之中。接着,品味桃花源—美写课文,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组织学生继续在音乐的伴奏下摇头晃脑自读课文,想象桃花源之美。其次用手中的笔写出自己想象中最美的场景,利用实物展台进行佳作展示,同时作者说明自己想象的文本依据。最后,放歌桃花源—美唱课文,完成对桃源理想的情感皈依。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整堂课,孩子们争先恐后,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效果自然远胜字词串讲、全文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其间是多媒体的应用起到了营造氛围的关键作用:如果不是音乐,就不能迅速营造出浓郁的“桃源气氛”,学生就不能那么快进入课文、想象课文。如果不是视频的示范,学生就不能快较体会到画面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完成歌词创编的任务,也就不能体认到桃花源的“环境美”“人情美”“家庭美”和“社会美”,从而尽情展示自己的想象之美景,最终也不能从心灵深处真正亲近传统文化。而没有这些效果的达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就无从谈起,爱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可以假设,如果以上的课例中多媒体播放些湖南桃源或桂林世外桃源景点的图片,甚至播放写明清时期画家所画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必将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营造氛围,是多媒体手段应用的重要领域。应用过程中,切忌以图片、视频代替学生的文字感受和文字想象。

3 多媒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大尊重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而营造这种环境的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即只要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以适应不同能力发展的需要。同时,让他们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学习。多媒体人机交互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太阳》一课,在学习第二段太阳与气候的变化;太阳与人类生活、健康;人们又是怎样利用太阳造福人类的等。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进行研读,然后,给学生补充了银河系、九大行星、地球、月亮等天文知识的文字、录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在计算机上有选择地搜索信息,查找资料。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尊重了学生个体,而且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天文知识、扩展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 多媒体网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并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可以利用百科类多媒体光盘,开放电子图书馆,开辟健康的网站供学生阅读查询。由于学生网上搜寻信息的能力还不强,我便在课前就一个主题先进行一些相关网站的搜寻,将有用的网页进行全盘下载,然后在课上打开这些下载的网页供学生查阅,这样做提高了上网的速度,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能切合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探究、欣赏、享受的生命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发展。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类课文时,引导学生感受景物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再让学生在网上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根据录像,设置一个旅游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已看到的景象,或者朗诵自己写下的稚嫩的甚至不算诗的小诗,介绍自己画的比课文更美的风景等,这样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个性华的交流方式也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立足点在学科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高层次的整合,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应用技术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完成,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都有着不同的作用,要将信息技术恰当融合到整合教学过程中,做到当用则用,没有必要用时则不用。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不只是在整合課堂中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而更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才能达到进行整合教学的目的,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0(24):20.

[2] 常琤.初中语文翻转课堂之初探[J].新丝路(下旬),2016(18):124.

[3] 耿忠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4] 雷鸣.有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新丝路(下旬),2016(18):123.

猜你喜欢
现代技术结合兴趣
浅谈森林火灾的现代监测技术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