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涛+张雪+秦永杰
[摘要] 目的 進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建设。 方法 2012年1~12月,以全国11所综合大学和医科大学的550名研究生导师、550名在读研究生和110名教育管理专家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共计1210人。问卷内容包括课程量、知识覆盖面、内容前沿性以及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方式和选修课程等6个方面。 结果 回收研究生导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17份,有效回收率为75.8%;在读研究生调研问卷513份,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83.8%;教育管理专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84.5%。总体有效回收率为80.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89.6%认为课程量能够满足需求,37.4%认为知识覆盖面较宽,44.3%认为前沿性一般,77.5%支持模块化设置核心知识类课程,56.3%认为不应限制选修课程的范围。 结论 当前我国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生培养和开展科学研究需要,改革中应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构建以必备知识为核心的跨学科融通式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知识面,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Key words] Medical graduate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在高等医学教育结构中处于顶端层次,是高素质医学科技人才队伍的主要储备力量,同时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突破科研瓶颈的重要人力支撑。发达国家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表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课程学习[1]。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之间相互联系,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奠基石[2]。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不断加深,新兴学科与技术不断涌现[3],研究生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的需要,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改进研究生课程现状的迫切要求[4]。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对于研究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高起点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培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是发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作用[5]。课题组针对我国学术型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设计和开展问卷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探寻改进和解决的措施办法,为进一步的学术型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12月,以全国11所综合大学和医科大学的550名博/硕士研究生导师、550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和110名教育管理专家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共计1210人。
1.2 方法
1.2.1 设计调研问卷 针对当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课程量、知识覆盖面、内容前沿性以及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方式和选修课程等6个方面,设计研究生导师、在读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专家3类人群问卷,调查问题采取单选和多选相结合方式,问卷内容一致,仅是调研对象的区别。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回收研究生导师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17份,有效回收率为75.8%;在读研究生调研问卷513份,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83.8%;教育管理专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84.5%。总体有效回收率为80.2%。
2.1 当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量
调查结果显示,8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量能够满足培养需求,三类被调查人群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当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知识内容覆盖面
采取单选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37.4%认为一般,28.4%认为较宽,三类被调查人群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当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前沿性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导师、在读研究生和教育管理专家在当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前沿性的认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核心知识类课程设置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研究生导师和教育管理专家认为应该按照模块整合方式设置核心知识类课程。总体看,77.5%的被调查人群认为应按模块整合的方式来设置。三类被调查人群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5 核心知识类课程学习方式
该调查问题为多选。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导师、在读研究生和教育管理专家在核心知识类课程学习方式方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見表5。
2.6 选修课程设置范围
调查意见比较集中,56.3%的被调查者认为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应为所有专业,26.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不限范围选修。研究生导师、在读研究生和教育管理专家在选修课程设置范围方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3 讨论
3.1 准确设定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之一[6]。在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通常被看作是职业生涯中持续时间最长和形式最规范的重要教育阶段,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统的课程学习,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7]。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设置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研究生作为大学本科毕业、迈入科学门槛的“过渡性”教育阶段,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于使研究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为进入高层医学人才培养和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3.2 建立多元化融通式学位课程体系
医学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积淀决定了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8]。随着不同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的日益密切,世界高水平大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以项目制推动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融合,这也成为当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9]。在我国,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各院校按学科设置[10],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不利于研究生认知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11]。我国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应按照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模块形式开设,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内各门课程之间应体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策略,尤其是在单独课程建设上,要注重通过专业基础与前沿进展的有序衔接和过渡而实现紧密结合,使研究生既能扎实基础理论,又能顺利获取足够的前沿知识,满足课题研究和做出开创性成果的需要。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玥,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晓兵,等.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45-47.
[24] 尚立芝,季书,谢文英,等.整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73-75.
(收稿日期:2016-09-19 本文编辑:王红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