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森林小镇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3-15 18:23张升
中国经济报告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镇林业森林

张升

森林小镇是与特色小镇发展基本要求契合度较高的一种特色小镇类型,是以森林资源为特质,在林区发展起来的“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功能性社区

什么是森林小镇

1.对特色小镇的认知。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文化底蕴内涵、景观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平台。

第一,此镇非彼镇。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也非工业园区概念,而是在大城市内部或周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社区型村、镇、区。生态、生产、生活是特色小镇形成的基本元素,是产城一体、旅居一体、业游一体的特殊社区单元。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

第二,以小见大。特色小镇虽然在规模上是小镇,但是小镇不小,是一个复合型功能社区,是基于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所形成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功能性平台。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承载平台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社区,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间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第三,以小联大。特色小镇虽然在空间布局上保持相对独立性,但是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其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必须和大城市互联互通。特色小镇绝不是“地理孤岛”,只有保持与大城市的便捷、有效联系才能形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最终形成发展的实力、活力和动力。

第四,以小搏大。特色小镇强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绿色、集约、高效是其突出特征。

第五,以小弃大。特色小镇建设秉持“四要四不要”理念:产业定位要摒弃“大而全”,力求“特而强”,避免同质竞争;功能体系要摒弃“散而弱”,力求“聚而合”,重在功能融合;形态塑造摒弃“大而广”,力求“精而美”,“一镇一风格”,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或特色自然景观;制度设计摒弃“老而僵”,力求“活而新”,优先作为政策试点示范基地,体现制度供给的“个性化”。

第六,以小制大。特色小镇既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改革创新发展空间。特色小镇需要“特殊”的政策,也承载了“出政策”的任务,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政策涵盖内容包括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增减、产业项目等涉及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纵横交错,形成了特色小镇政策体系。

第七,以小驭众。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要形成共建共担共享的机制,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化参与机制,要通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汇聚社会力量,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2.对森林小镇的认知。森林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林区发展起来的以森林资源为特质,以绿色做底色、产业绘彩色、生态文化添成色的“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功能性社区。

第一,“四生”体验地。森林小镇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体验小区,其建设与发展以生态为基、生产为要、生活为归、生命为本,是四生融合、协调、统一的功能性社区。“四生”元素既是森林小镇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确定其吸引力、实力、动力、活力的基本抓手。

第二,色彩丰富。森林小镇要绿色做底色、产业做彩色、生态文化增添成色,以此形成对各种生产要素特殊的吸引力。一是定位大城市“绿心”。“绿心”维系着区域的生态环境,既是城市生态安全防线,也是“森林花园”和“城市绿肺”。二是绿色产业支撑发展。以林业特色产业为基础,按照绿色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森林休闲养生新兴产业。三是“1+N”式的文化体系。森林小镇文化体系的“底板”是生态文化,然后结合区域特点,融入民族等多样文化。例如,海南三亚“呀诺达”将热带雨林文化、黎恫文化、南药文化、生肖文化等融为一体。

第三,综合搭配。森林小镇要以“森林+”方式,依托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合理配置产业、文化、旅游要素,以林业名优新特生产基地为基础,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发展实力。例如,有些地区推广“森林+村落+土特产”模式,规划“森林旅游”绿道、森林特色餐厅、游客森林驿站等,打造“进森林氧吧、尝森林美食、赏森林美景”的高品质“森林小镇”享受。有些地区探索“森林+旅游+基地”模式,规划建设森林生态产业示范区,努力建设以科研为引导,以森林花卉、林下中药材种植,科普教育,观光示范为主的森林小镇。

第四,自然天成。森林小镇的特殊魅力在于自然,要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村庄、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等为依托,建设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生态型社区。森林小镇的创建单位可以是乡镇、社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等。

第五,外向开放。森林小镇建设必须秉持开放的理念,不是要建设富人小区、旅游景点,而是要通过开放,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形成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功能性平台,封闭则没有活力。

森林小镇发展的意义

森林小镇建设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资本参与小规模林地开发的重要形式,与城镇化、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而成為各类政策集中支持的一个“黄金结合点”。

1.森林小镇是践行“两山论”的样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有一个转换、转化和转变的过程。森林小镇建设把“绿水青山”转变为发展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为生态与经济找到了一个最佳“耦合点”,为使“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提供了现实条件,初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良性互动。

2.森林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两大约束:一是生态环境资源或者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的约束;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约束。有效需求不足的约束可以分为总量性约束和结构性约束,即有钱人没有消费意愿,没钱人没有消费能力。而森林小镇可以打破这种约束,通过社会资本上山入林,加大生态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森林小镇建设为普通农户提供了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也为富余阶层新辟出了需求新境界。

3.森林小镇促进了生态化与其他“四化”同步发展。“五化同步”就是要实现“生态化”与其他“四化”融合、互动、协调,让生态化由跟跑、并行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以工业化带动林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林业产业由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向精深加工为主的集约经营转变,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产业分散化向产业集群转变。以信息化提升林业管理水平、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经营水平、促进生态文化传播和提高人员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互联网+”林业建设。以城镇化建设结构合理、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绿色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以农业现代化带动林业现代化,走以新型林业产权体系、新型林业经营体系、新型林业产业体系、新型林业政策支持体系、新型林业科技发展体系为内容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4.森林小镇促进了“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创新中国”建设。继“美丽中国”之后,“健康中国”和“创新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森林小镇采取抱团发展,通过“林城产”互动,形成景观带、产业带互融共生的业态模式,创造了宜居宜游宜行的环境,以生境健康保障和促进了“大健康”,为“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又以“基地+基金+基础设施”模式推动森林休闲养生产业等“创新林业”发展,扩大了小镇内部增效空间,吸引众多“创客”聚集、汇集,最终形成区域型的小型“创业带”,这既为“创新中国”提供了现实样板,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推动力量。

如何建设森林小镇

森林小镇建设生态环境是基础,绿色发展是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1.理念

第一,生态经济,一个都不能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同步发展,则可持续;否则,就会失衡,就会由软约束变成硬约束,生态赤字逼迫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产生经济赤字。因此,森林小镇建设是结合周边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开展镇村建设、整治,“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湖”,塑造小镇典型风貌。

第二,青山金山,两山都要。生态是生存之基,经济是发展之本。森林小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跨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斥-互助-互动”的变化过程,通过特色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或极,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让生态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第三,就业创业,两业兼顾。森林小镇有望成为“创客天堂”,但是也并不排斥、摒弃当地乡村居民;有望成为城市中产以上人群的分流地段,但是也并不是要形成等级划分鲜明的富人居住区。森林小镇往往抓住林业与山区、林地与农村存在的天然联系,大力发展林业绿色经济,实行以林为主的综合开发,在培育山区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注重形成不同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绿色创业、绿色减贫,吸纳富余劳动力。

2.思路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提升战略定位。森林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环境优势,突出宜业宜居方向;要有标准,也要避免对政策和文件的生搬硬套,不要求把每一个小镇都打造成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都具备的小镇。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森林特色小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注重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等各种战略和规划相衔接。各级政府应将森林特色小镇发展列入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纳入主体功能区建设范围来统筹谋划推进。

第二,构建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森林小镇建设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先行,生态优先”原则,注重拓展和改善小镇生态空间,把推进森林入镇和森林环镇相结合,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扩大小镇生态涵养空间,增加和丰富小镇绿色元素。包括:在小镇外围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在小镇与大城市之间形成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打破“行政区”,联通“经济区”,推动经济空间分布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转变;在小镇与乡村之间进行生态空间科学系统布局,将“山、水、田”等景观要素作本底,最终形成绿色皴染、绿色富市、绿色惠民的效果。

第三,推动共建共担共享,形成社会化参与机制。森林小镇建设要借鉴、发展“四众”型模式,依照“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从“公治、共治、私治”三种方式着手,形成多元化参与机制。包括:按照“基地+基金+基础设施”模式,把森林小镇打造成区域性林业创业基地;采取政府赎买和社会购买相结合的方式,让生态建设与修复、小镇建设运营等业务由社会力量提供;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途径,共助林业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应用好债券类、股权类、捐赠类、回馈类等众筹方式,探索林业收益共享类、实物融资类和混合模式的众筹模式;采取“互联网+”林业众筹模式,创造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资本化运作方式。

第四,夯实基础支撑,增强发展能力。由于森林小镇要依山而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美化、亮化、便利化不足,垃圾收集转运、污水处理、道路交通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这就需要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集镇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森林小镇承载功能。二是完善专业服务。加强专业培训,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给予“特殊”政策。要运用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机制引进市场主体进行森林小鎮建设与开发。一是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为集体林区森林小镇建设的资产化和资本化运作提供产权制度基础。按照“三权分置”改革思路,保障集体林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按照产权细分的原则,加快林业产权一权多能改革,加快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进程。二是加快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为国有林区森林小镇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国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试点,形成“国家保绿保利,社会护绿得利”的合作机制;加快推进森林资源管护社会化参与机制,推进开发性保护,为小镇建设夯实资源基础;加快林场撤并,盘活和利用好场区设施用房和建设用地,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就地发展森林小镇。三是积极推进区域自然资源治理制度改革试点。把自然资源治理和林业、森林小镇投融资机制改革相结合,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吸引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森林小镇建设与开发。

(作者单位为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小镇林业森林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land produces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