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构建

2017-03-15 17:26任超然
中国市场 2017年5期

任超然

[摘要]能力资源专有化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文章以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主线,结合麦肯锡7s模型,将三者间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统一定义在麦肯锡七大资源因素的角度,对能力资源专有化如何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因果模糊进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再梳理,从而我们构建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影响模型。

[关键词]因果模糊;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资源专有化;麦肯锡7s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16

1引言

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的生存基础,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长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大量的研究论述并证明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其中资源学派从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于那些企业专有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而关于企业如何通过对运用专有化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资源学派的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内外出现的因果模糊现象是联结二者的桥梁:Reed与 DeFillippi(1990)提出焦点企业管理者与竞争企业间的不对称因果模糊性是焦点企业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Lippman与 Rumelt(1982)将“能力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定义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成因,而能力资源不可模仿性的形成则依赖于它们与竞争力之间 “因果模糊”的关系,竞争企业无法完全得知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可以看出资源学派普遍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能力资源专业化导致的因果模糊,但对于这三者之间具体的影响过程及影响因素的说明阐述却并不统一。

鉴于这些内外部影响因素最终都可归结为对企业所拥有的能力资源产生作用,进而才会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意义,而且企业无法把控外部环境的变化,但能通过对自身可把控资源的调整支配来对外部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如时间与空间的变更与延迟为不可控因素,但受到其影响的落后的技能战略是企业的内部可控因素,企业能够改变与调整的是这些可控资源因素。以资源本身为立足点的竞争优势分析将更利于企业正确认识内外部影响因素对其产生的真正影响。因此我们决定将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作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统一定义在企业能力资源的角度,而关于企业所拥有的能力资源,麦肯锡7s模型中七大资源维度可以完整全面地解释企业的各类资源形式。

本文引入麦肯锡7s模型,并立足企业可把控的资源层面,将内外部影响因素整合到企业自身资源变化上,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此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冷静分析自身局势,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直观且明晰的视角来看待内外部因素变化对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将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因素转化为可把控的资源因素,从而企业能对自身可把控资源进行正确的调控配置来改变内外部环境的不利状态,最终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与保持。

2模型框架及模型要素

结合以往学者的理论学说,我们将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构建为:以“能力资源专有化引发两种因果模糊进而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面影响”为模型的主题脉络展开资源维度上的探讨,从企业自身可把控资源的角度出发,阐述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影响方式与影响过程,模型简易图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对所构建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中每个假设关系与模型因素展开逐一的科学合理且深入全面的解析。

21能力资源专有化

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在于企业拥有十分稀有且难以模仿或替代的能力与资源(Barney,1991),资源是一类企业本身所拥有的,与企业存在半永久性联系的无形与有形资产的总和(Wernerfelt,1984);能力作为企业利用资源与技能的最佳途径,它指明了企业要做什么(Hall,1992)。能力资源的三大特性——暗默性、复杂性与异质性是能力资源专有化的主要成因,也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来源。

Nonaka(1994)提出能力资源的暗默性由企业的经历与经验得到的,其他企业很难借鉴与模仿,能力资源的暗默性为企业提供一个推测并定义市场的视角,它影响到企业和竞争者对因果模糊关系的理解,如知识技能,管理者的认知与决策等;复杂性是由于企业中大量不同的技术、技巧、规范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使每个独立要素趋于复杂,企业因此拥有了一套整合完善且独特专有的能力资源库,再者,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这套能力资源库很难被竞争企业獲得或模仿,且需要竞争企业花费巨大成本(Jared M,2001);异质性是企业区别于竞争企业所“天生”具有的,独特且很难被重新部署另作他用的能力与资源(Williamson,1985),具备异质性的能力资源极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独特可持续优势。

22麦肯锡7s模型

20世纪80年代,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通过对美国43家历史最悠久且最杰出优秀的模范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发表了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并在书中首次提出:企业要想获得经营成功必须具备七大资源要素,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员工(Staff)、技能(Skills)、风格(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陈景新、刘炜,2010),这就是著名的麦肯锡7s模型。麦肯锡7s模型指出,企业只有对这七大要素综合考量,有效发挥七大要素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并取得成功。麦肯锡7s模型启发着我们可将其运用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中,以七大资源维度为考量单位对企业的每种状态作出不同角度的针对化解释。

23 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231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内因果模糊

当外界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试图重新配置能力资源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并继续占领市场先机时(Teece D J,2007; Teece et al,1997),由于专有化的能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并“强制”确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改变战略走向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成本且成效未知,因此形成了能力资源封闭(Liebowitz S J,1995)的“病态”现象。可以得出,能力资源专有化在创造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很有可能形成资源封闭,阻碍企业的转型与调整,诱导企业内因果模糊现象的产生。

专有化导致的能力资源封闭是威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深入讨论,诊断现象成因,寻找资源封闭的根本来源,从而帮助企业制定相对应的解决策略,降低产生企业内因果模糊现象的概率。Moorman与Miner(1997)认为:能力资源封闭导致企业将获得的独有能力与资源内嵌在组织活动中,而且由于员工,管理者等的更换调配(Levintha、March,1993),人员认知本企业能力资源的速度低于市场需求变化速度,因此诱发能力资源形式固定不易更改或管理者认知不足,更改方向出现偏差的现象,进而导致企业内因果模糊的产生。

从麦肯锡7s模型为切入点更能直观地解释能力资源专有化对企业产生的具体影响:麦肯锡七大要素构成了企业完整的资源体系,能力资源专有化将直接影响到这其中的几个或全部因素,进而形成能力资源封闭,如时间、空间的偏差将导致企业技能或战略的延迟,人员更迭与调动造成管理风格与市场趋势不匹配,管理者对企业特有化的结构制度不能完全掌握以至于对企业特有优势的认知缺失,员工的企业文化认识能力不足导致信息传递闭塞等,这些现象将直接导致企业内因果模糊。

由此提出 H1: 能力资源专有化会引发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内各类资源将受到冲击。

232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内因果模糊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成负相关关系,企业内因果模糊性越强,越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保持,具体原因有两点:首先,企业内的因果模糊激化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配置资源与员工对企业资源的调整配置认知不足之间的矛盾,员工甚至可能把具有竞争力的能力资源误认为普通资源(Williamson,1985),这种认知盲区来源于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且充分的保护。其次,企业内因果模糊性会降低企业对竞争力进行再投资的可能性,管理者不能充分理解与运用优势资源与创造价值间的关系,从而阻止了竞争力的应用和企业绩效的维系(曹振兴、张娆,2012)。

由此提出 H7:企业内因果模糊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负向作用。

24 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间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241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间因果模糊

企业拥有区别于競争企业的独特且难以复制的资源,专有化的能力资源会进一步形成企业间因果模糊,这是因为:一是资源作为一种企业的隐性知识,具有无组织、非正式的特点,相对其他知识难以领会(Wagner、Sternberg,1985)且需要通过实践与经历才能得到。具有隐含性的资源与能力比可表达的更难以模仿(李清、王国顺,2007);二是企业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资源配置整合形成的组织系统中各能力,技术等关系越复杂,越会阻碍竞争企业的模仿,从而形成企业间因果模糊;三是能力资源专有化使得能力资源在企业之间难以转移,难以为企业管理者共享,专有化的能力资源往往体现出企业“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如焦点企业独占的优势地理位置,其他竞争企业很难通过后天弥补;四是获取这类资源往往需要竞争企业消耗大量时间与财务成本,即使获得也可能由于缺乏实际经验而难以适应并充分运用,模仿风险极大,导致竞争企业无法有效捕捉焦点企业的成功体系,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因果模糊现象。

由此得出H2: 能力资源专有化可引发企业间因果模糊。

242企业间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一些学者,如Reed、Defillippi(1990)、Arney(1985)等认为企业间因果模糊对焦点企业维持其可持续竞争优势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稍显简单片面,原因在于企业间因果模糊将引发竞争企业的不同反应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强度的变化,而企业与市场不同的反应可能对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起到正向或负向的作用,以下将对企业间因果模糊通过哪些途径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做出详细阐述。

首先,就竞争对手的不同反应而言。当企业间出现因果模糊时,竞争企业的反应大体可分为:面对模仿壁垒,做出消极反应与能力资源创新与替代两类。一方面,竞争企业对焦点企业资源之间联系的不对称性认识、时间空间等的延迟或偏差以及战略文化等的差异都是竞争企业难以攻破模仿壁垒的原因(Fang et al,2008),这些客观问题也往往不能借助竞争企业本身的战略调整得到解决,企业间因果模糊限制了竞争企业的模仿能力,使得成功的模仿仅是随机的偶然事件(Mosakowski,1997),焦点企业由此建立牢固的竞争隔离体系,从而维持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对能力资源进行创新与替代又可能为竞争企业带来不同视角的竞争优势,放弃模仿途径,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竞争力资源体系,从侧面对焦点企业构建的模仿壁垒发起有力的攻击。

由此得出 H3、H6:企业间因果模糊会引起竞争企业积极或消极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对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会对起到正向或反向作用。

其次,就市场竞争的强度而言,笔者认为,焦点企业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因果模糊博弈应是一项全面资源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活动。在由企业间因果模糊所创造的焦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传递过程中,不仅仅是竞争企业的反应,传递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能对焦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二次”影响,这种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强度的变化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

具体而言,企业间因果模糊使得竞争企业陷入无法捕捉或模仿焦点企业优势能力资源的困境,一些竞争企业会选择另辟蹊径,收集适应自身发展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源筹码与焦点企业相抗衡,竞争企业不断更新建立的竞争力能力资源体系将会激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竞争强度不断提升,企业之间趋向于专有化能力资源间的正面对抗,这极有可能对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重影响,其一:正如Fang et al(2008)所言:在低竞争强度环境下,一些没有稀缺或有价值能力资源的企业或许能够存活,获取较可观的利润,但随着竞争强度的提升,差异化的资源优势会越发受到重视,因为这将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驱动力量。因此,竞争强度的提升也使得竞争企业出现前景分化,一些竞争企业未能寻找到具备竞争力的能力资源,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环境进而被市场淘汰,进而巩固了焦点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二:一些竞争企业凭借全新的优势资源体系改变市场格局,对产品特性,消费者需求导向等市场环境发挥作用,通过改变市场结构反作用于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焦点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将失去价值被市场淘汰,且面对高竞争强度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焦点企业原有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不攻自破”。

由此得出H4、H5:企业间因果模糊性导致竞争强度提升,进而巩固或威胁焦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企业间因果模糊通过竞争企业的反应与外部环境的竞争强度两种途径,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结论

结合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根据对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三者传递过程中各资源影响因素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能力资源专有化

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有型性资源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能力资源体系,而能力与资源的暗默性、复杂性与异质性是能力资源专有化的内在原因,能力资源专有化是企业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

32能力资源专有化—两类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321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力资源专有化会由于时间、空间等的偏差,市场环境的改变等原因而产生企业战略、制度不适用、管理风格落伍、企业价值观贬值、技能延迟等诸多资源问题进而增加了企业内因果模糊,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构成威胁。

322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间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焦点企业的能力资源专有化会形成竞争企业无法得知或模仿焦点企业资源优势的现象,这将引起企业间因果模糊的产生,而企业间因果模糊将从两种途径影响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竞争企业的反应以及市场竞争强度的变化。

其一:企业间因果模糊将引起竞争企业的不同反应,大体可归为竞争企业进行能力资源创新或替代或遭遇模仿壁垒,产生消极反应两类。前者降低了焦点企业专有化能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减弱焦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后者则会巩固焦点企业的竞争优势,部分竞争企业可能丧失市场地位,甚至退出市场。

其二:由于企业间因果模糊的现象存在,更多的创新模式被开启,整个市场的竞争强度将愈演愈烈,此时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优势很可能不再是优势,而成为企业转型的“绊脚石”,阻碍了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开发与建立。

4對管理者的启示

能力资源专有化可能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向作用,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能力资源专有化—企业因果模糊—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传递过程中,各影响因素被统筹到企业的自身资源层面,最终直接地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管理者只有做到对自身可把控资源进行正确有效的调整配置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不被市场淘汰。

41企业内因果模糊

由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看出,能力资源专有化可能会形成企业内因果模糊,企业内部管理者或员工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而无法充分理解和灵活支配企业的自身资源,这就启示管理者可从自身资源的调整管理出发,对自身资源体系进行再塑造以适应市场环境的改变,迎合市场需求,重新寻找自身可持续竞争优势以创造自身资源价值。

42企业间因果模糊

企业的能力资源专有化同时也会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与维持起到积极作用。竞争企业因为无法模仿焦点企业的专有化能力资源,无法得知焦点企业竞争优势的全部信息而感到困惑,业绩受损甚至退出市场,但也可能出现能力资源创新替代进而削弱焦点企业竞争优势的情况,因此,企业在处理企业间因果模糊的关系上应审时度势,确保自身的能力资源优势不因为竞争企业的举措受到不良影响,做市场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动追随者。

43 竞争强度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提出并解释了企业间因果模糊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另一种作用途径——竞争强度,竞争强度的增加可能会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产生双向影响,这启发着企业管理者面对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将自身资源优势这块企业的成功基石打磨成市场需求的形状,培养更为敏锐的市场嗅觉,实现自身资源优势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5研究不足与方向

本文构建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是从企业自身拥有资源的角度出发,定义并分析企业在确立可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大量的实证考察,做出科学的定量分析,从而无法确定各资源因素的影响指数。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以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模型的实证研究作为重点,确定每一资源因素的影响指数,从而为企业处理各资源因素引发的竞争优势问题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景新,刘炜基于麦肯锡7S模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研究[J].商业研究,2010,3(5): 119-123

[2]曹振兴,张娆因果模糊与持续竞争优势:悖论及其解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45(1): 85-90

[3]李清,王国顺因果模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 213-215

[4]许征文,刘敏,倪俊基于因果模糊性的资源模仿壁垒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16): 34-37

[5]王欢,三墩大卖场的肉搏战[J].楼市,2006(13)

[6]Barney Jay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7]Fang E,Palmatier R W,Steenkamp J E MEffect of Service Transition Strategies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Marketing,2008(72): 1-14

[8]Hall RA Framework Linking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4): 18-607

[9]Hunt S D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Resources,Competences,Productivity,Economic Growth[M].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2000

[10]Jared M Hansen,Robert E McDonald,Ronald K MitchellCompetence Resource Specialization,Causal Ambiguity,and the Creation and Decay of Competitiveness: the Role of Marketing Strategy i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Shareholder Value[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3,41(3):300-319

[11]S A Lippman,R P RumeltUncertain Imitability: 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2):418-438

[12]B D A Levinthal,J G March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95-112

[13]Liebowitz S J,Margolis S EPath-dependence,Lock-in,and History[J].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995,11(1):205-226

[14]Moorman C,Miner A SThe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Memory on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Creativ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7,34(1):91-106

[15]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16]Reed R,DeFillippi R JCaus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1): 88-102

[17]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8]Teece Davi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19]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