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10日,一款名为OICQ99a的软件出现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个下载站,介绍更是简洁明了:点击下载中文网络寻呼机。
在韩寒导演的电影新作《乘风破浪》里,虚构了小镇青年“小马”这个角色,热爱编程的他无法融入旨在发扬英雄主义的迷你社团,而被穿越回来的邓超发现他其实应当离开这里南下深圳。
“我想让人们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寻呼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OICQ。”
“小马……你,姓什么名什么来着?”
“我姓馬,名化腾。”
现实和架空的无缝交融是韩寒惯用的黑色幽默,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寻呼机市场的蒸蒸日上,委实让人难以想象它终将会是昙花一现的泡沫。
马化腾在创建腾讯之前,已在深圳本地一家通信公司做了五年的软件工程师,他见证并亲历了寻呼机对于人类沟通模式的重塑,并相信这种“随时找人、随时回应”的产品可以搬到互联网上。
就像辉瑞公司本来是想研制心脏病新药,却不料发现了药物对于壮阳的意外疗效的故事那样,立志于做成网络版寻呼机的OICQ在寻呼机市场一落千丈之后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开创了社交网络的新王朝。
有关腾讯的创业史,无论是林军的《沸腾十五年》还是吴晓波的《腾讯传》,都已经被还原得事无巨细。时间能够模糊太多初衷,即使是在腾讯的入职培训中,关于QQ的企鹅形象来源都出现过多个版本,有说是向同样采用企鹅Logo的开源系统Linux致敬的,有说是设计师将飞鸽传书的鸽子不慎画得更像企鹅的,有说是以这种极地动物寓意沟通没有边界的……
无论起源假说多么不可考据,汇聚之后的结果终究是一锤定音的:这只企鹅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网民相互连接的起点。
在一条题为《看过这些软件界面的人都老了》的帖子底下,QQ 2000的视图和Winamp、超级解霸、红警之毁灭公爵、RealPlayer并列,跻身暴露年龄的榜单前列。在从OICQ更名为QQ之后,腾讯等到了名为增长的高速列车,2002年,QQ群、QQ秀、隐身功能相继发布,QQ的注册用户突破1亿大关,马化腾也不再有卖掉QQ的念头。
毫无疑问,QQ是腾讯生态的母体,在其不可撼动的关系链的配置下,衍生业务如同铁屑之于磁石那样吸附而至,而这也成为腾讯曾经备受争议的风格:它每进入一个细分市场,都将彻底清扫原本的竞争格局,形成独大之势。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腾讯从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出发,横跨游戏、门户、邮箱、浏览器、下载、安全、电商多个领域,四方征战,从未失手。更有甚者,连屏幕截图这个功能,都长期被QQ变相垄断——如果不用QQ面板上的截图按钮(或是快捷键),很多用户都会发现自己丧失了截取屏幕这项能力。
分水岭出现在2010年周鸿祎的踢馆,那是腾讯有史以来距离生死存亡最为接近的时刻。纵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要能够驾驭时势。BAT都经历过这样的抉择,处理手段也不尽相同。
马云在面对“淘宝围城”时强硬表示,“哪怕阿里巴巴倒闭我也不会放弃(推出淘宝商城,即天猫的前身)”;李彦宏在“魏则西事件”发生近一年后方才痛定思痛地引入陆奇改革公司;而马化腾则在反思腾讯何以孤立无援的过程中,做出了对腾讯发展至关重要的决策:开放。
QQ依然是开放战略的桥头堡,腾讯甚至引入了第三方的游戏产品,分享QQ产品矩阵的丰厚流量,直接和自家的现金流业务同台竞争。对于腾讯而言,立木建信的程序,莫过于真金白银的分成,在将信将疑的第一批合作伙伴进入之后,这种平台体制的效率就已经最大化地表现出来。
平台的意义在于,运营方克制下场踢球的欲望。迄今为止,QQ连同后来的微信,都秉承着这种原则,除了基础性的服务之外,一切功能的增添都外包给了第三方开发者,流量的交换愈是频繁密集,腾讯的社交生态也就愈是蓬勃坚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的地位更加显赫,用户入口变窄,超级应用崛起,一站式解决需求的价值空前绝后,这也给了QQ一次升级换代的机会。
移动版的QQ依然呈现百宝箱的模样,在收发消息之外,基于好友关系的信息流、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机会、基于兴趣特征的内容群组衔接了大量的溢出流量,而这三者之中没有任何一项是由QQ亲自生产支持的,它只做着匹配,连接万物。
自此,QQ的公众认知,也裂变成为两个形象,在鼠标和键盘的组合下,它是陪伴中国第一代网民壮大起来的通讯工具,是“老人们”的共有记忆,而在手机和触屏的搭配下,它是专为新生代用户量身定制的娱乐应用,是“年轻人”排他性的主题派对。
很难想象同样一款产品可以背负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一边是忆苦思甜的情怀,一边是活在当下的乐趣,而它的成人礼,也就相当少见的打动着隔代的中国互联网。
马化腾在十八年前为腾讯保留了从10001到10200的两百个QQ号码,认为这已足够发给未来十年八年新入职的公司员工,万万没想到……到了2016年年底,腾讯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3万人,一个五位数的QQ号能够轻易突破十万人民币的交易价格,它和阿里并驾齐驱,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两大互联网公司。
18年已过,这只企鹅依旧前程可期,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