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五常”之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7-03-14 22:08:23李明珠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孟子儒家价值观

□李明珠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论儒家“五常”之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李明珠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对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常”思想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可以促进“五常”思想的现代转换。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以“五常”思想来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以多样化的手段和传播方式来传播基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五常”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的理解,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构成了价值观所特有的内容。社会的发展与基于文化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进步[1],所以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其合适的价值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中国古人的生活。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逐渐成为新时代人们行为的指南。在全社会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能否真心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在2015年5月4号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2]那么,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除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之外,还应该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流行了千年之久的“五常”之道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资源。因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而穿越时空的界限,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经过去芜存真的改进之后,必然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五常”之道的主要内容

“五常”思想最早来自于思孟学派的“仁义礼智圣”五行之说,孟子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后来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五常”之道,“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随着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五常”之道也成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认为“五常”是一种普遍的道德理念,它“是以人性为基础而发生的道德原则”[4],《白虎通•情性》称“五常”为“五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5]首先,“仁”为“五常”里最核心的部分,它可以涵盖其他四个方面,所以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在郭店楚简中,“仁”字有七十处,含义非常丰富。“人生于仁,义生于道”[6];“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7]而真正使“仁”成为儒学核心精神的是孔子,他在周礼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儒家“仁学”道德体系。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重要性。关于“仁”,孔子有多种阐释,究其核心,可以归纳为“爱人”①。“仁者爱人”首先是亲情之爱,然后推己及人,变成一种博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因此,“仁者爱人”是一般意义上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关怀,具有典型的人本主义倾向。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从个人关系层面发展到治国理政的层面,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所以仁政的根本是要“制民之产”,解决民生问题。在孟子这里,“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礼”是孔子的仁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最初的含义是祭祀的礼仪,后来引申为事物的规矩和程式,成为“人所规定行为的规范”[8]19。礼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孔子心中,“仁”与“礼”关系密切,“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所以他以“克己复礼”为实现个人道德目标的重要方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礼”在《论语》中出现75次,足以证明“礼”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性。荀子对礼更为重视,在个人道德规范方面,他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同时“礼”也是治理国家、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要维持人伦,维持社会秩序,就不能不讲“礼”。“《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类似于西方的“自然法”,是一种自然的道德准则,也是“法上之法”,代表着正义。如果人人都依礼行事,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稳定的。

儒家的“义”,是指“在某种情形下办某种事的在道德方面最好的办法”[8]15,所以《中庸》说,“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义”也就是行为上的合宜或应该。在孔子看来,一个有“义”之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能自觉按照“仁”的精神和“礼”的原则行事,而不是只顾个人的私利,所以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也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当然,在儒家的精神里,并非不能谈利,而是要在符合“义”的前提下谈利,只有无条件地求社会的公利,求别人的利,才是大“义”。正如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这种高尚的品德在儒家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发自内心的“仁”外化为行动就是大“义”所在,所以“义”是人所当行之路,只此一条,别无他途。

智,亦作知,“类似西方所理解的wisdom”[9],指的是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智往往与仁、勇并称“三达德”,为君子必备之品格。因为“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智是人对于仁义礼的了解”[8]19,了解然后遵行,才不是普通的“循规蹈矩”,而是上升到道德的境界。

“信,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这是董仲舒对于“信”的解释,意思是“信”代表着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道德品格。“信”虽是董仲舒列入“五常”之中,但对其重要性的论述古已有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在《论语》中,“信”也是很重要的道德范畴,“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唐朝的魏征更是把信上升到了治国的高度,他在《贞观政要》中说道:“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古人讲“一诺千金”,“信”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是人们之间相互信赖的根基。

公元79年,白虎观会议②确立了“五常”的正统地位,从此“五常”与“三纲”并列,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奉行两千余年的道德准则。

二、儒家“五常”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在联系

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五大价值观,并大力践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引起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关注,也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现世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五常”在现代社会能否继续发挥作用?对此,冯友兰先生曾如是论述,“我们是提倡现代化的,但在基本道德这一方面是无所谓现代化的……某种社会制度是可变的,而基本道德则是不可变的。……自清至今,中国所缺的,是某种文化的知识、技术、工业,所有的是组织社会道德。这种道德中国人名之日常,常者,不变也。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10]所以,在大力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五常”之道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首先,“五常”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讲话中谈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五常”之道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仁、义、礼、智、信”是从人性中升华而来的,具有普遍性品格的道德理念。儒家所讲的“心性修养”,其实就是教人向“仁、义、礼、智、信”看齐,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儒家传统之所以能够发挥‘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功能,首先在于她作为一整套信仰和价值系统发挥着‘正人心、齐风俗’的作用。”[12]世易时移,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但是人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化。就像孟子所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所以在当今社会,“五常”之道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并继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天祥慷慨就义前的绝笔写出了“士”之风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以他为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勇敢前行。“五常”之道所彰显的人性之光辉,以及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恰恰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意。无论是国家层面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抑或是公民个人层面追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均可在“仁、义、礼智、信”中吸纳合适的养料,从而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儒家文化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价值导向。“仁、义、礼、智、信”来自于人性,亦植根于当时所处的社会,人性不会改变,但是内容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在内容上必须要增添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按照儒学原理,“礼教”属于形而下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是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的转型而转换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有损益”。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现代新儒家提出的“内圣开出新外王”观念,就明确地诉诸于“民主与科学”。不可否认,传统的“五常”之道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成分:“仁者爱人”过于强调亲者之爱,甚至要求晚辈对长辈无条件地服从;“义”常常与“利”对立,以致忽视个人应有的权利;“礼”强调的是一种差序格局,而非平等精神;“智”更多反映的是伦理智慧,而缺乏一种科学精神……所以“五常”之道必须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进行一番创造性的转换,更新其不合时宜的内容,增加现代性的因素,融会贯通,综合创新,推出因时制宜的仁、义、礼、智、信,使其成为与现代社会完全相合的‘五常’。”[4]在保留“仁、义、礼、智、信”之永恒之精神价值的同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改造其源自封建社会的糟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其自我更新,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反过来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提升和精炼。以“自由、平等”来克服仁与礼中的差序格局,以“公正、法治”来克服义利之辨的偏倚,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引领古人“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克服忠君思想和家族意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对传统“五常”思想的批判性转换,做到先义后仁、先理后情、先法后德,先公后私,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3],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儒家的“五常”之道一定会实现华丽转身,焕发出新的风采。

三、以儒家“五常”之道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以儒家“五常”思想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转化。“仁义礼智信”既包含着社会价值,也包含了个人私德。在治国层面,儒家的“五常”思想有着涵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丰富资源。孔子的“仁者爱人”体现在经济上是提倡“富民惠民”的政策,“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国家层面的富强体现在百姓的生活中就是富裕,但是使老百姓富起来只是第一步,还要施以教化,这样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文明。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仁政也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即“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样就可以做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再“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就可以实现富强和文明的目标。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了民本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这种精神被荀子阐释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凭借。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则体现了朴实的和谐观。

在社会层面,“仁义礼智信”也存在着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资源。关于自由,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如此定义: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也就是说,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需要设限的,而在中国,儒家的“礼义”就可以成为自由的界限。“礼”是治理国家的基本道德准则,“义”则反映了人的基本道德底线,“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章句上》)一个不讲礼义的人,就是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一个不讲道义的人,更谈不上勇敢。只有“克己复礼”,弘扬道义,严守道德边界的人,才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达到了人生的自由境界。在中国古代社会,德礼与法关系密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章句上》)道德和法律结合才能达成一个社会的和谐,甚至“德主刑辅”,道德的地位超过了法律。而在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法律才是治国的根本,但是道德的作用不可忽视,“法主德辅”可以成为法治社会的模本。法主要用来惩恶,德礼却可以扬善,使人知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礼的规范作用有助于节约法治资源,降低执法成本,使得平等、公正的法治社会能够顺利实现。

在个人层面,“五常”之道乃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基因。排除儒家忠君的思想,爱国一直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孙中山把孔孟之道的“忠”做了现代的传承转化。他认为古时候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民国成立以后,可以转化成忠于国、忠于民,为四万万人效忠。这样一来,忠君思想就变成了爱国信念。对于敬业,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被后人发展为“在其位则谋其政,任其职则尽其责”的责任与担当,而诚与信,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个人崇高的道德品质,所以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孟子讲“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当然不管是爱国敬业,还是诚信友善都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都需要智慧的支撑,就“智”来讲,现代人所掌握的科学和知识远远超过古人,但是信息的扩展,知识的扩大,是否能够达到智慧正是大家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今天,“科学技术总是与日俱新,而历史、哲学、文学仍要回到源头寻求智慧。”[14]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本来就是由内到外的一种素质提升,一个有智慧讲诚信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既可以成为自己工作岗位上的精英,也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其次,以“五常”之道为基础,用多样化的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阶段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运用多种途径来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儒学是中国国学的代表,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学生来讲,不管出于什么心理,喜欢也好,厌恶也好,都对儒学有一定的了解与感悟。所以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果加上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会更容易被大学生所认同,同时也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厘正。第一,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作用。尽管人们对当今的课堂有诸多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主要吸收知识的地方还是在课堂。所以我们只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是可以让传统的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理论课的课堂上,所以在四门思政理论课中,都可以融入以儒家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在导论部分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就可以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去芜存真的清理,让同学们知道哪些文化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讲毛泽东思想的时候,可以具体分析毛泽东的哪些思想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怎么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的,植根于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讲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可以讲那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什么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什么叫“杀身成仁”的伟大抱负。尤其是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时候可以加入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同学们了解在新旧文化交替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且可以总结从古至今中国价值观的变化,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孝、勇、和”也代表了传统价值观的精髓。让同学们自己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是根源于传统,哪些是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哪些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哪些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与超越,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其实,除了上面列举的章节外,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讲实事求是,肯定要讲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由来,讲和谐社会,肯定要讲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理论,讲以人为本,肯定要讲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任何知识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一定要传承下去。第二,利用新兴手段与网络资源,让名师走进同学们的课堂。除了邀请其他大学的名师和文化名人来校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外,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大师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间。比如说现在流行的“慕课”,它可以让大学生们充分利用名校的资源,领略名师的教学风采。教师每隔几节课就可以安排同学们观看名师的教学片段,加深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开展课堂讨论,让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然后做PPT讲解,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角色,开始掌握课堂的节奏,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利用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参与校园文化的营造,使植根于儒家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共识。第一,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艺表演、辩论赛、讲演赛、国学知识竞赛、校园好榜样评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结合了“五常”之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大家的道德标准与文明共识。以笔者所在的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每年研究生入学选好导师之后,都会在国学馆举行庄重的拜师仪式。师生共同祭拜孔子,齐诵国学经典《大学》,学生恭恭敬敬地给老师奉茶,郑重地对自己的学业做出承诺,导师则给弟子以教诲和勉励,并送学生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古人讲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门,我们今天讲求对社会有用之人才必出道德文明之门,只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人格需求,才能使大学生德才兼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与支柱。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媒介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并有效实现师生的互动。学生以这种方式接受知识,不会有天生的抵触。人天生都有向善恶恶之心,后天的环境才使得人千差万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正确的环境对于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就可以在大学生中凝结出正义的力量,扬善避恶,使他们成为新时期品学兼优的栋梁。由这样的青年人引领未来的社会风气,核心价值观所标榜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理想,必将顺利地实现。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灵魂,所以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来讲,以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是在固本凝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而儒家“五常”之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必定会在推进青年学子固本凝魂的工作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论语•颜渊》中提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②公元79年11月,汉章帝召集各地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1] 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0: 43.

[2]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05].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3] 习近平在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 [2014-09-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24/c40531-25726339-4.html.

[4] 王钧林. 论“五常”的现代价值[J]. 孔子研究, 2011(6):119-125.

[5] 罗国杰. 中国伦理思想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14.

[6] 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0.

[7] 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 180.

[8] 冯友兰. 中国哲学之精神[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19.

[9] 杜维明.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J]. 浙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4(3): 5-12.

[10] 冯友兰. 新事论•赞中华[M]// 三松堂全集(第4卷).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 239.

[11] 习近平.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 [2014-02-26].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2/26/c_133143680.htm.

[12] 彭国翔. 人文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儒家传统[J]. 读书,2007(2): 32-40.

[13]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8: 7.[14] 杜维明.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J]. 浙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4(3): 5-12.

On Five Constant Virtues of Confucianism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on Undergraduates

LI Ming-zhu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Kindness,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trustworthiness are the mainstream cultures and core values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se five confucianism virtu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Five Constant virtues can be sources of inspi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culture, and the socialist core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five virtu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 the five virtues can be used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furthermore, through the versatile measures and diversified mode of transmission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spread, thus promoting the approval of undergraduates toward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five constant virtues; undergraduates;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ivation

G641

A

10.14071/j.1008-8105(2017)04-0084-06

编 辑 刘波

2016 - 02 - 24

李明珠(1972- )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孟子儒家价值观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磨刀不误砍柴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