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亚(江阴市长寿医院,江苏江阴214424)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黄文亚
(江阴市长寿医院,江苏江阴214424)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需要额外的诊断和治疗,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和增加经济负担,使得病人及其家属处于压力状态。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关键还是在于预防,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致病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以其操作简单,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减少重复静脉穿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并发症,尤其以静脉炎发生为主要并发症。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NS)2000版,静脉炎共分4级[1]。1级:静脉输注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静脉输注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静脉输注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4级:静脉输注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静脉炎发生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2],且需要额外的诊断和治疗,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和增加经济负担,使得病人及其家属处于压力状态[3]。
1.1 取样与实验方法
1.1.1 病例取样本组留置针静脉炎患者38例,年龄最小者55岁,最大者90岁,其中男27例,女11例,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封闭式留置针,使用时间3~5d,穿刺部位均在前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性别、年龄、留置时间、炎症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25,有可比性。静脉炎的分级参考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标准,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38例患者中Ⅰ度静脉炎28例,Ⅱ度静脉炎7例,Ⅲ度静脉炎3例。
1.1.2 治疗方法拔除留置针,对照组常规采用50%硫酸镁溶液冷湿敷,3次/日,每次20min,温度4℃~10℃。观察组采用赛肤润涂抹于患处,每次挤压1~2滴,轻轻按摩,使其利于吸收,3次/日。两种方法均为4天1个疗程。
1.1.3 效果评价标准显效:局部皮肤色泽正常,肿胀疼痛消失,压之不痛,硬结变软,条索状消失;有效:局部皮肤色泽正常,肿胀疼痛消失,压之不痛,硬结较前好转,条索状变浅;无效:治疗4天,无变化。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
1.2 实验结果临床中,老年患者体质弱,自身免疫力下降,静脉血管硬化、弹性差、凝血机制异常等原因,均可导致静脉炎发生,赛肤润加速了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了皮肤的供血、供氧,从而减轻血管周围皮肤的红肿,使疼痛消散,并对皮肤起到了保护作用。赛肤润含有的芳香剂成分令人体舒适,其易吸收的油性特点防止了皮肤的水分流失,使患者舒适感增加。经过实验,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x2=7.41,P<0.0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系列的现象都可以致使静脉炎的发生,综合起来说,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穿刺部位远端血管发生静脉炎的概率明显高于近端,这与近端血液回流速度比远端血液回流速度快有关,在实验中大部分的静脉炎症状都出现在下肢穿刺部位。人体下肢的静脉瓣最多,血液回流最慢,输液时,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较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所以易致下肢静脉炎。下肢静脉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前臂次之,手背部较低,但注射部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留置针留置在下肢时病人活动不方便,容易引起下肢血栓。因此,留置针穿刺置管尽量不选用下肢静脉。
2.2 药物因素
2.2.1 药物的pH值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内皮细胞只能耐受pH值6.5左右,若pH<5或pH>9,药液对血管壁的化学刺激可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导致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异常,发生静脉炎。
2.2.2 药物的渗透压血液的正常渗透压为280~320mOsm/L。药液渗透压>450mOsm/L会引起中度静脉炎,>600mOsm/L时在24h内必定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外周静脉内皮细胞可以耐受渗透压大约820mOsm/kg左右的液体8h,渗透压690mOsm/kg的液体12h,渗透压550mOsm/kg的液体24h,且当溶液停留时间延长时血管壁对液体渗透压的耐受性降低。
2.2.3 输液微粒污染不溶性微粒随液体进入血管,可引起血小板黏附或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发生水肿和坏死。使用精密输液器截留输液微粒,可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2.3 留置导管因素
2.3.1 留置时间有研究证实[4]留置针留置时间超过72h后,菌血症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呈线性关系。国内外学者对留置针的安全留置时间的观点不统一,留置时间从24h~6d不等[5]。美国输液护理学会规定,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3d[6]。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留置时间为3~5d,最好不超过1周。肿瘤病人注射化疗药物时,如留置时间不超过48h,损伤的内皮细胞可较快恢复[7]。一般留置针保留5~7d,本组中发生Ⅰ度静脉炎有28例,留置时间为5d,应用留置针3d内无静脉炎发生。
2.3.2 留置针操作失误一次穿刺不成功,不更换留置针,用酒精消毒后重复使用,不仅对血管内皮造成机械性损伤,还使酒精随针头进人皮肤及血管,引起穿刺点周围的红肿硬结而致静脉炎。
封管用的针管未做到一人一次一管,多次反复应用而致细菌侵人血管,引起细菌性静脉炎。
未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敷料及输液针头,致使细菌滋生引起静脉炎。本组有1例患者因家属恐惧心理严重,拒绝更换敷料,导致第3天出现静脉炎症状。
输液速度过快,大于血流速度时可产生涡流和湍流,能引起机械性静脉炎;输液过快药液不能得到有效稀释,药物浓度较高增强了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因此,临床上应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4 患者自身因素临床中,老年患者体质弱,自身免疫力下降,静脉血管硬化、弹性差、凝血机制异常,抵抗力低下,对穿刺造成的管壁创伤的修复和机械、化学性刺激及细菌致局部炎症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使用留置针时易发生静脉炎。
3.1 规范操作
3.1.1 穿刺操作要规范在穿刺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范围5cm×5cm,待干。操作轻柔,减少针管来回移动,以减少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穿刺成功后采用配套的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炎症反应。
3.1.2 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面积要超过敷料覆盖面积,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规范化洗手,传统洗手方法是抗菌肥皂加清水冲洗,但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操作前经常来不及洗手或洗手无效,静脉操作前未洗手者,取手指标本培养均有菌落生长,常见致病菌有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护理操作前不洗手其细菌数远远超过了人类环境卫生学标准。临床工作中坚持用水洗手确实困难,可以用无水洗手液进行洗手,无水洗手液主要成分是乙醇,是理想皮肤消毒剂,且杀菌作用强。
3.1.3 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根据患者情况,套管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年龄不同、疾病不同及药物性质采用不同的封管液封管。凝血机制障碍者,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封管;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应选用稀释肝素液封管;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药物后先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再行肝素盐水脉冲试封管。有效的封管可延长留置针的使用寿命,防止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3.2 留针位置与时间限制
3.2.1 静脉的选择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部位。能扎上肢的不扎下肢;能扎健侧的不扎患侧,因肘正中静脉较粗直,血流较快,减少静脉损伤不易发生静脉炎。另外,穿刺时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长期使用高浓度、刺激强的药物时,尽量用深静脉。例如用股静脉进行化疗药物的输入,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为0。
3.2.2 灵活掌握留置时间输入高浓度液体时,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d,输入一般液体可根据病情或穿刺部位情况,适当延长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过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而刺激性小的药物、平衡液应后输。在输液过程,特别是输注高渗液体时,应热敷穿刺侧肢体,湿热敷最好。热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患者穿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
3.3 注意用药
3.3.1 合理安排输液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药物时给予护理干预。据报道,将甘露醇加温至37℃静脉滴注可减少静脉刺激;输入化疗药物时,将伤湿止痛膏贴于穿刺点上方0.5~1.0cm处沿血管走向,使其迅速渗透皮肤,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预防静脉炎的目的。同时要正确掌握输液速度及方法。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减慢输液速度,如氨基酸、脂肪乳等。对创伤重、失血失液多而心肺功能好的患者,应每隔2-4小时将开压液体与普通液体交换1次。刺激性强的液体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冲管,用防凝剂封管,以减少药物刺激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3.3.2 赛肤润外喷赛肤润中含亚麻酸、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茴香,可促进发生静脉炎的区域修复。其中亚油酸,能提高表皮DNA合成和增加皮肤弹性,诱导血管舒张,改善受损部位皮肤微循环,直接针对静脉炎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3.3.3 对已发生症状的用药处理静脉炎的处理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拔除留置针,停止在该处输液,抬高患肢,局部予50%硫酸镁湿敷,可减轻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严重者予喜疗妥局部涂搽,1次/2h,直至痊愈。也可采用康惠尔透明贴和中成药软膏治疗。富含多磺酸基粘多糖的喜疗妥软膏和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静脉炎药物,因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疗效显著,被临床医务人员广泛采用;中成药软膏外敷于患处临床也取得满意疗效。
3.4 留置期间的健康教育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留置针的有关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告知患者避免穿刺的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漏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留置针使用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提高自我护理意识,尽量避免输液肢体下垂,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因素是药物作用、留置导管刺激和操作技术等方面。目前对静脉炎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为临床更好地治疗静脉炎提供了大量的实证,但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关键还是在于预防。护理人员应掌握套管针的有效应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增强责任心,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最大限度发挥套管针的作用,使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与花费上得到最大的保障。
[1]宋瑰琪,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2):11-13.
[2]朱雪凤,杨海燕.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105-106.
[3]文芝清,夏姿奇,刘颖.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7):130-132.
[4]刘日英,王秀英.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36-137.
[5]陈盈,张颖.赛肤润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1,19(2):108.
[6]周燕.留置针所致静脉炎与留置部位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0,21(12):134-135.
[7]苏燕,钟琴,曾碧茹.循证护理在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33-134.
[8]马灵灵,赵丽佳,龙梅,等.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2):41.
[9]郭海英,马木女.止痛消炎膏外敷治疗留置针所致静脉炎3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28-429.
[10]王央萍,李芸,潘云绵.新鲜马铃薯片外敷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533.
[11]毕美仙,张家群.康惠尔增强型透明贴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1):46-47.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4.097
2095—9559(2017)04—3319—02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