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茹
【摘 要】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随后各省纷纷跟进实施,成立了不同级别的协同创新中心,纷纷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与优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方面的困难,本文通过对现有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共性不足,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牵头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机制体制改革
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通过机制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强强联合,打破资金、人才、技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2013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牵头的14家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随后各省纷纷跟进实施,成立了不同级别的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与优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江苏省于2012年启动、2013年实施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门成立“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这一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组织机构,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教育厅、财政厅、科技厅协助,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推进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南京邮电大学面向行业产业的重大发展需求,牵头成立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进入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方面的困难,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心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共性不足,在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探索解决办法。
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困境
1.1 经费使用进度缓慢
为保证各协同中心有序建设与运行,获得立项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财政支持。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协同创新中心的类型不同给予动态支持。经费使用过程中各中心面临不同的问题,有的协同创新中心资金支出缓慢,甚至存在不敢用、用不完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经费使用制度的细节存在模糊界限,人员费如何使用尚未出台明确的规定,部分协同单位出现不敢用钱的情况,经费使用进度缓慢。另一方面,由于机制体制限制,中心与协同单位之间的协同无法实现经费支持,直接影响经费使用进度与协同效率。
1.2 机制体制改革困难
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重点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协同创新成果产出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效,其中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机制体制改革要求开展协同组织管理、人事制度、科研组织、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打破原来资源分散、各自为战、合作松散的局面,建立更加高效、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由于主客观原因限制,从省、市层面看,部分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资源共享、合作攻关不充分,“协同创新”有名无实。
1.3 协同程度不高
协同包括人才资源、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协同,同时包括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之间的协同、学校内部的协同,以及各个平台之间的协同。协同创新中心由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组成,虽然成立前协同单位与牵头单位签署了合同协议,但在运行建设中存在单打独斗、协同形式单一的情况。
2 对策与建议
2.1 推行绩效奖励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针对经费使用问题难的问题,在原有主管机构制定的财务制度下,可使用绩效考核制度代替传统的平均分配法,通过各单位和人员的定期绩效考核进行客观、公正的考察。以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中心制定《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奖励办法》,以团队和成果为依据,建立薪酬、项目为一体的激励机制和以创新性、贡献度和影响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对中心人员和团队进行考核激励,绩效奖励以成果绩效为主体,兼顾面向首席、PI和骨干的基础绩效和面向专兼职管理人员的管理绩效,激发中心人才的创新活力,提升中心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通过绩效评估形成激励、退出和动态平衡、滚动发展的机制,经费使用上更加灵活合理。
2.2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有机衔接。机制体制改革整体安排的思路包括:坚持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学校的“学术特区”,拥有自主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计划、自主组织科学研究的权利。作为依托单位的学校,应对协同中心给予充分的支持,制定特殊政策利于机制体制改革。教育厅、财政厅等上级主管部门也应给予协同中心的协同合作放行,制定有力政策扶持机制体制改革方案。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制度创新、人事制度考核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过去单纯以成果数量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改变为以创新成果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秀的硕士、博士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中心已与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多项举措打破内部机制障碍。
2.3 多方位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效配置资源的平台,协同不仅存在于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之间,更存在于学校内部、各项平台、上下游之间的互补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能够整合中心优势资源,与南京、盐城、苏州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在此基础上协同相关上下游企业院所建立产业孵化基地。同时以项目需求和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为牵引,协同校内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优势互补、联合攻关。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现状,从经费使用、机制体制改革、协同程度三个方面分析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困境,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牵头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从绩效奖励制度、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多方位协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供一些对策与思考。随着“2011计划”建设的逐步成熟,未来协同创新中心将有可能獲得更宽容的主客观环境,更有利于中心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蕾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28-29.
[2]王晓江.地方大学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意义、困境与实践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29-33.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