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早期时的麦加和麦地那

2017-03-14 17:18芭芭拉·芬斯特
文物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麦加穆罕默德伊斯兰

芭芭拉·芬斯特

麦加

麦加,一直是世界上所有虔诚的穆斯林关注的焦点,也是所有伊斯兰朝圣者的最终目的地。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会,众多的摩天大楼环绕着居于中心位置的克尔白天房,古老的天房显示着自己在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实际上,我们对伊斯兰早期的麦加城一无所知。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学》一书里将这里称作“马可拉巴”,但此名是否就是指代麦加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古兰经》第三章第96节中提到了巴卡,这也很有可能就是麦加以前的名字。麦加的歷史在早期和麦地那很相似,在后来的伊斯兰作家笔下也多有专门的记述。如果我们假定圣地就是指这里,那么麦加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老麦加城建立在山谷中干涸的河床上,每逢下雨,天房就会受到山洪的威胁。麦加原本并非一个城市,而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寺庙组成,而后慢慢演进为城市。麦加既没有什么明晰的城市结构规划,也并非位于从也门向北的朝觐之路上。尽管如此,通过贸易,麦加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也门联系在了一起。

麦加的发展要归功于古莱氏族,5世纪时古莱氏族控制了麦加,成为杰出的商贾。他们向一路辛苦的朝圣者们提供水和食物,从中获利。在圣城,朱尔洪部落占多数,其后则是库扎部落,这两个部落都先后从也门向圣城大量移民。这一系列的繁荣归功于古赛依·吉拉布,他领导重建了圣城,把各个部落团结起来,构建起新的社会结构。另外,他将自己的四个儿子交给了神职人员,其中一个叫阿卜杜·马纳夫的儿子,就是后来先知穆罕默德的祖先。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希拉城衰落之后,麦加开始崛起,在6世纪渐渐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擅长与各个部落打交道的古莱氏族人,成功地带领着商队远赴叙利亚、也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展开贸易。每当朝圣期间,地区形势总体都是和平的,这就促进了大型集市的举办。麦加城附近的乌卡兹集市上,珠宝、香料、纺织品、兽皮等商品,包罗万象。这一时期,麦加已经建成了许多坚固的石质建筑,环绕着天房。但这不是简单的环绕,而是根据传统,每个宗族住在城中各自的区域,影响力大的家族住在城市中心,离天房更近,小的家族就只能距中心较远。埃尔·纳德瓦是一座位于麦加城西部的建筑,由古赛依·吉拉布主持修建,其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年长者会汇聚于此商讨时政大事。后来,统治者穆阿维耶·阿比苏凡(661-680年在位)花费数量可观的钱买下了这所房子。

9世纪的历史学家阿兹拉齐,也提到了当时麦加城的重要建筑。其中,一个穆阿维耶的雇工萨德的房子很引人注目。据传,他用饰以浮雕的石头建造自己房子的正面,而其他人家的房子正面都是覆盖以彩色的石板(这种装饰在当时的也门是很流行的)。阿兹拉齐还论述到麦加城中心的房子都布局规整,朝向天房。一些房子带有很大的庭院,用于储放货物。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间距都很小,连接它们的都是一条条细窄的小巷。麦加城有三个入口,在很长时间里,它们并没有标志性的城门。许多前伊斯兰时期的房子,要么被保存,要么用作他途。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被保存下来作为清真寺。在达阿玛,穷人和体弱多病的人被安置在此,享受公共福利。这座城市里甚至出现了浴室,商品则在指定的街道上生产销售。

伊斯兰时期新建起来的城镇都会遵循阿拉伯的传统,麦加则将5-6世纪的世界主流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富裕的家庭可以享受到当时世上最好的物质条件,许多麦加人不仅去叙利亚旅行,甚至在那里定居生活,购置地产。

伊斯兰时期麦加的经济繁荣始于穆阿维耶·阿比苏凡(661-680年在位)时期。他促进城镇发展,斥资购买许多房屋,而且新建了很多在当时引领时代的用石灰砌成的砖房。另外,他也大力发展农业,挖水井、修水渠用以灌溉农田,并建立果园。而这些措施却遭到了一些虔诚宗教人士的反对,他们认为麦加应该用来朝圣,而不是发展经济。尽管如此,麦加城还是在既有的疆域中发展了起来,城市的发展使得它可以容纳更多的朝圣者定居。倭马亚王朝时期,哈里发继续在麦加城建设房屋,以供朝圣者使用。这些建设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被暂停,直到阿巴斯王朝后期才得以恢复。

受到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伊斯兰信徒们将天房视为“圣屋”,是最神圣的地方。据伊斯兰教传说,天房由人祖阿丹依天上原型而建造,后来麦加山洪泛滥,天房遭毁,先知易卜拉欣与其子伊斯玛仪又重建了天房。因缺一块石头,天使吉卜利勤递过一块黑石镶制在天房东南墙角外。易卜拉欣以这块黑石证明这座房子是献给真主的,是人们的祈祷和庇护之所。

伊斯兰早期,麦加只是作为宗教中心,而非是政治中心。先知穆罕默德迁移到叶斯里卜(麦地那的旧称)之后,麦地那就成了政治上的首都。在阿布·伯克尔(穆斯林帝国的第一任哈里发,632-634年在位)、乌马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等君主统治时期,麦地那的地位让麦加黯然失色。但到了7世纪后半叶,哈里发阿里(穆罕默德的表弟)和穆阿维耶·阿比苏凡(661-680年在位)时期,帝国的中心又发生了变化,先是在656年转移到了库法,后又于661年转移到了大马士革。在整个8世纪中期,各种政治斗争与冲突大大破坏了伊斯兰国王的影响力。然而这一时期,麦加并没有受到那些政治事件的牵连,反倒安于一隅,成为神学和文学的中心、享受太平日子的好地方。

930年,一场危机终于降临在麦加。克尔玛特派首领艾布·塔西尔苏来曼在巴林建立了国家,他派兵攻占麦加时,劫走了天房的黑石作为战利品运往巴林。20多年后,在埃及法蒂玛王朝海里帅·曼苏尔的督促下,黑石才被送还。

在此以后,对于王朝的各统治者而言,麦加和麦地那变得同等重要。无论是对朝圣者和商队的供给,还是宏伟建筑的兴建,这两个城市都在竞争中各自发展。

克尔白天房

除去各种传说故事,其实我们对天房早期历史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只能说,这里应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作为圣地而存在了。这里有着冒着汩汩细流的含盐分的圣泉水——渗渗泉;穆斯林的女眷生活区则位于一片环绕圣地的更早时期的古建筑群里。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掌握的资料里只是提到了克尔白天房是伊斯兰的开端,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通过考古复原,我们发现最早的天房形态是三面方正,西北方向的一边则呈圆弧形,所有后来的建筑都是以天房的位置布局而建设的。同时,于4 5世纪迁入麦加的朱尔洪部落对建造天房有重大贡献;古赛依·吉拉布也被认为在重修天房方面贡献巨大,他也一直在阿拉伯半岛上宣扬他的一神论。“安拉作为天房的主人,位于北方,接受人们的膜拜”。天房的底边为12.5×10米,高4.5米,东南角的小门是唯一的出入口。天房的各个角都标志了指示方向的四点,这在东方的庙宇中也是常见的。克尔白天房是安拉的房子,是神的房子,它是圣地的最高象征。

有資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女粗心大意,将自己奢华的也门式样的服装搭在了香炉之上,从而点燃了天房的帷幔,造成的火灾波及天房。史实则是:684年,阿卜杜拉·本·祖拜尔起义时,克尔白天房又遭战火毁坏。之后,伊本·祖拜尔重建克尔白,当时年轻的穆罕默德也参与了此次重建。天房仍然保持12.5米长和10米宽,但是将高度提高到9米,并增竖两列共6根立柱,进出口仍然在东南角,但为了预防山洪的侵害,将门的高度提升了。墙壁则沿用阿拉伯南部的传统方法,用石块和木料垒成。

天房的内部饰有壁画,然而在628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之后,他下令铲除了所有的神像和画像,这就留下一个疑问,这些壁画究竟是后来某一时期复原的、还是从古赛依·吉拉布时期一直保留下来的?如果是后者,在天房的某处很有可能还藏有古赛依·吉拉布的肖像。

有关于克尔白黑石的来历目前也无法确定,有的说是在天房重建时穆罕默德下令安置于天房的西南角,让朝圣者在环绕天房行走时触摸这块石头以获得益处。但另外一个流行的传说是,易卜拉欣率其子伊斯玛仪在阿丹原建造的天房克尔白被洪水冲毁后的遗址重建时,因缺一块石头曾命伊斯玛仪去找,天使吉卜利勤递过一块黑石镶制在天房东南墙角外。除了黑石,其实还有其他的石头值得去膜拜,如“易卜拉欣的木卡姆”,据说里面还保留有他的脚印。矩形的天房,周围是三层的环廊所环绕,克尔白天房的形制及圣地麦加的规模很快就为整个阿拉伯西部地区所熟知,这里以后也变成了一个所有清真寺都会指向的坐标。

穆罕默德使得克尔白天房成为阿拉伯地区唯一的早期伊斯兰时期宗教遗存。《古兰经》第二章第127节里提到,易卜拉欣和伊斯玛仪修建了天房,是第一座人类为神建造的房子,人类以此请求获得保佑。在穆罕默德的指点下,伊斯兰信徒早期在做礼拜时都是面向耶路撒冷,后来他们都改为面向麦加大清真寺。

683年,伍麦叶王朝哈里发耶济德·本·穆阿维耶派兵攻打麦加,克尔白天房又遭战火毁坏,整个圣地也遭到严重破坏。于是阿卜杜拉·本·祖拜尔拆毁了之前的残骸并发现了早期天房的地基。祖拜尔新建的天房保持了以前立方体的形状,但长宽高变为16×11.5×13.5米,并将房子位于东南角的入口又降到地面位置,并在对应的另一侧又增开了一个入口。三根立柱树立于房间的中心线上,克尔白则不再标注方向。大量的朝圣者可以从一个门进入而从另一个出,这样就避免在天房内滞留,而在以前,朝圣者们是可以在天房内逗留的,穆罕默德也曾经在里面祷告。房内以马赛克、雕刻以及镀金的房梁作为装饰;三根上乘的木质立柱来自于也门,上面也有马赛克作装饰。这时的克尔白天房,唯一不能确定的细节就是,它是否像伊本·朱拜尔(12世纪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诗人)所描绘的那样,通过房顶的5个条纹大理石制的窗户进行采光。

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伊本在战争中取胜回到麦加时,克尔白天房已经是697年被改建完成的样子了。于是他下令再次对天房进行改动,将之前的半圆拱形石基“哈提姆”移除,又将西侧的门堵死,东侧的门再次升高,天房长度缩短至12米,高度则维持13.5米。这个尺寸比例与今天的天房很近似。

在克尔白天房的外围,被麦加大清真寺宏伟的建筑所环绕。开始时是由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年在位)砌了一圈带有伊斯兰式拱廊的砖墙;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伊本(685-705年在位)修建了完整的建筑群,形成了带有伊斯兰式廊柱围绕的内院,而他的儿子哈里发瓦利德·阿卜杜勒·马利克(705-715年在位)又在这基础上完善了这些建筑和拱廊的通道,并用进口自叙利亚的奢华大理石制廊柱并饰以马赛克作点缀,大理石同样用作地砖和铺设于天房的墙面,大量的金箔贴于门上的叶片装饰上。在中古时代,麦加和圣地使用建筑的语言,诠释了伊斯兰文明的辉煌。

在环绕天房的建筑群不断扩建时期,统治者阿巴斯·曼苏尔(754-775年在位)以及马赫迪(775-785年在位)都遵循着最初倭马亚王朝时的样式,8世纪末时的大清真寺依然保持着三层廊道,寺庙的各个角落都矗立着光塔,拥有3-5座宏伟的大拱门,并用大理石和马赛克加以装饰,这种布局一直保持到20世纪后才发生了改变。

麦地那

麦地那旧称叶斯里卜,最早见于公元前540年叙利亚哈兰碑文记载。古巴比伦国王那波尼德把他的行官设在泰马城有十年之久,通过几次战役占领了叶斯里卜绿洲。这片绿洲连接着乌胡德和埃尔山的南部和北部,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土壤肥沃,适于棕榈树和谷物的种植。另外,在古麦因国记录公元前4-3世纪“圣婚”的资料中也提到叶斯里卜,讲述了叶斯里卜的贸易链——香料之路(朝圣之路)正好穿过了这片绿洲。托勒密也曾把这里记载为“拉特里帕”。麦加这个称谓是在伊斯兰时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意为“先知之城”。

和麦加一样,麦地那的历史记录都是源于伊斯兰历史文献。大约在5世纪时,阿维斯和哈兹拉吉等部落从也门往这一地区陆续移民,在这片绿洲遇到了古老的巴庐古莱扎、巴庐迪尔和瓜依努加等犹太部落。这些犹太民族在这片绿洲上耕作种植,或作为商人和铁匠、金匠等匠人。阿拉伯和犹太这两个民族都是在耶路撒冷被摧毁以后才陆续来到这里的(耶路撒冷被毁的悲剧可以理解为阿拉伯人的兴起破坏了犹太民族的信仰)。

当阿维斯和哈兹拉吉部落掌控叶斯里卜后,该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出现了变化。阿拉伯人与犹太部落还结成了联盟,当有战事发生时,犹太人有义务在军事上提供支持。

从目前收集到的伊斯兰资料来看,叶斯里卜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由不同的各自松散的部落组成一片片生活区。在这里,“上麦地那”(麦地那城的生活住宅区)没有也门那种带有尖塔的大房子配上棕榈树园,尽管住宅都很简单普通,但生活住宅区域规模也很大,也会有城堡和塔形建筑起到防御的作用。萨义德·乌哈亚·本·尤拉是一个富有的阿拉伯商人,他拥有大量的土地,据说他请著名的拜占庭建筑师辛尼玛尔设计建造了自己的居所,辛尼玛尔还有可能主持建造了希拉的努曼官。此外,在《诗歌集成》一书中提到,麦地那的第一座高塔及其城垛是由波斯建筑师建造的。当然,纳巴泰(在阿拉伯中部生活的游牧部落)的建筑师肯定也参与了麦地那的建设。凯努卡的露天剧场和另外三个位于祖巴拉、萨法西夫、穆扎希姆的市场的规模都很大,它们的营业收入都是需要上税的。

在那一时期,麦地那并非是宗教圣地。阿维斯和哈兹拉吉部落都曾经信奉命运女神马纳特(前伊斯兰时期麦加的三大女神之一),但是她的神庙和塑像位于麦地那和麦加中间的某处海滩。这也就意味着,叶斯里卜并非是某一个宗教的中心,多样的城市面貌恰恰与不同部落的不同宗教信仰的状况相符。

然而进入伊斯兰时期后,情况发生了改变。穆罕默德受邀去叶斯里卜斡旋调停当地各派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买了一片地并建起了自己临时的居所,这片房子逐渐成了日后伊斯兰化的麦地那的中心。穆罕默德还许诺给穆斯林信众建一座公益性的露天剧场。等到了阿拉伯世界第一位哈里发(穆阿维耶)统治时期,麦地那完全变成了伊斯兰化的城市。穆斯林往这里大量移民,犹太部落则要么被杀,要么被驱离;属于以前不同部落的特色建筑被摧毁;在哈里发奥斯曼的命令下,以前各色多神崇拜的形式和偶像被破坏殆尽。许多从麦加来的穆斯林则占据了这里的房子。倭马亚王朝时期,麦地那周边的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穆阿维耶(661-680年在位,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首任哈里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阿拉伯王权政治的开山鼻祖,伊斯兰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吞并了大量土地用于农业耕种。他解放了拜占庭和波斯奴隶,让他们成为土地领主的雇工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一来,麦地那的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穆罕默德曾经许诺建造的露天剧场最终并没有兑现,穆阿维耶却是一个有头脑的生意人,他在原址盖起了两座房子,后来的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伊本(685-705年在位)又将其修建成一座完整的建筑,在一层设有商店,而上面的楼层则用于出租。然而,这座大型建筑却在后来因为抵制不合理的苛捐杂税而被愤怒的麦地那人给摧毁了。

在接下来的世纪里,麦地那以优雅的文化而闻名,这里盛产高水平的音乐家、诗人和学者。8-9世纪著名的法学家都在麦地那生活过,在这里把法学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直到10世纪末期,处于白益王朝统治者阿杜德·道莱控制下的麦地那城为了防御袭击而终于建起了城墙。1161年,桑吉德-马赫穆德又把城墙进一步加高,这时的麦地那遍布清真寺。原本这些清真寺都是用棕榈木和土砖搭建的临时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占地35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逐渐变成了永久性建筑,庭院则用于祈祷、集会、以及接待各方来的使节。先知的妻子们所居住的小屋位于麦地那的东南侧;而正南方向就是朝拜方向(麦加在麦地那的南方),建有用芦苇遮阳挡雨的长廊;城北同样建有这样的长廊。随着穆罕默德的逝世,这些清真寺也都成了纪念性建筑。穆罕默德在死前宣布将麦地那周边的土地留给他的妻妾,这里也举办了和麦加同等规格的祭奠仪式。

随着麦地那的信众人数持续增长,哈里发乌玛尔·卡塔卜和哈里发奥斯曼分别于大约644年和649-650年前后下令将清真寺的规模继续向南延伸。到了8世纪初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伊本统治时,麦地那的行政长官为了向东西北方向扩建清真寺,拆除了很多现有的建筑,其中也涉及穆罕默德女眷居住的房子。

麦地那清真寺的布局呈长方形,面积约为180×210米,院子位于向南的朝拜方向,院子南北各有5个过厅,穆斯林女性在这里做祷告;西面和东面分别有3个和4个过厅。“壁龛”和壁龛型的门廊都用贵重的石材加以装饰,并放上香料。这里所说的“壁龛”其实是指穆罕默德自己的私人祈祷室,之后变为穆罕默德纪念室,且位置不再面向信徒的祷告区,而是指向麦加所处的南方。一个中厅把庭院和里面的“壁龛”连接起来,“壁龛”的上部有一个镀金的蚌形圆弧顶。穆罕默德用于讲經布道的三步梯讲台依然保留在最初的位置,现在加了一块斑岩石板,更加显眼。

先知穆罕默德与最早的三位哈里发的坟墓用金属构建封闭覆盖,穆斯林信众既可以瞻仰也可以用手触摸。寺内的墙面上装饰有马赛克壁画,这些艺术作品基本都出于埃及人和拜占庭人之手。在面向朝圣方向的墙面上的壁画多是关于《古兰经》第一章第91-144段落内容的画面。寺内,石头立柱支撑着房梁和方格天花板,连拱廊则撑起了整个清真寺。总的来说,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是阿拉伯样式的,但是它的大理石和马赛克的运用却跟基督教的地中海建筑类似,这也招致了先知的同伴们的不满。但所谓的传统总是会变的,就像光塔的建造一样——最开始穆罕默德希望的清真寺就是简约风格的,光塔在早期的清真寺并不常见,但后来人们觉得在清真寺的四个角上盖起高高尖尖的光塔很有视觉冲击力。

在哈里发阿巴斯·曼迪和穆塔瓦吉尔统治期间,麦地那清真寺先后于777-781年与860-862年期间向北部大规模扩建。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建筑特点均被保留下来,特别是在扩建过程中继续使用的马赛克装饰。可惜的是,举行祭奠仪式的房间连同里面富丽堂皇的装潢因火灾而损毁;1481年再次发生大火,之后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卡伊贝又进行大规模复建,东南角的光塔也重焕生机。

1953-1955年间,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在清真寺的北面又新建一个庭院,1983年,国王法赫德·阿卜杜勒阿齐兹又在东面和西面也都新建了庭院。古老式样的清真寺四周配上20世纪风格的新建筑,展示着一种独特的美的哲学。

猜你喜欢
麦加穆罕默德伊斯兰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逆转”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
麦加轻轨站台2.5 m绝缘层施工技术
米儿咱·穆罕默德·海答儿《热希德史》
Magnifying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digestive erosions
在沙特人家做客
朝圣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