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7-03-14 11:07王涛刘倩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原则

王涛 刘倩

【摘 要】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是校内德育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依托,它已经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助推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实践基地;体验式教育;原则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做人做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扎根于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情境之中。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是校内德育教育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依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全面拓展自身素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青年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青年学生人人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1 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接触信息量大,新鲜事物接受快,思想相对活跃、兴趣广泛,自我意识强。另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磨练,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经济带来的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等价交换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再为社会和他人付出的观念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表现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首先选择的是利己,甚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追求自我的享受。

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倾向。在目标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比较抽象,比较高大上,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在内容上,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忽视学生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手段的培养;在方法上,以强制性灌输为主,缺乏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去体验、思考的过程,教育的结果导致学生在价值认同上的轻率、随意、趋向实用主义,出现了说做不一的双重人格。

2 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去培养,始终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能够深化道德认知,同时也是走出重道德教育,轻道德意志行为培养误区的有力措施。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环节中,加强道德行为规范,磨练道德意志,使受教育者在切身体会中去领悟道德真谛,从而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准。

2.1 德育实践基地,构筑了体验式教育,是强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被感受和触摸的,道德是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提出“回归生活世界”,同样倡导德育教育融于生活。在德育实践基地氛围的感染下,学生能够消除内心受教育的排斥和抗拒心理,学生在有效的暗示和引导下,主动去参与和体验,实现了育人润物细无声。道德体验不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更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

2.2 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了实践育人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在校内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德育基地,相对稳定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让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实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表现在短期是行为规范的改变,长期是身心愉悦,健康向上个性的形成。

2.3 德育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兴趣,弥补第一课堂教育不足

德育实践活动外在的形式及开展过程更符合目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活动形式新颖独特的外在特征往往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身体力行,较理论学习具有现实性、直接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恰好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2.4 德育实践活动中,发掘学生亮点,激发学生成才的内生动力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赞扬和肯定的需求,在日常评价体系中,学习的好坏给部分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德育实践活动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一面镜子,让别人更全面了解自己,让自己心理压力得到缓释,让自己恢复自信。德育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更多认可,激发了他们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激发了青春正能量。

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既能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又是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全面拓展素质的发展平台。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让今天在“温室”中成长的青年学生得到体验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原则

3.1 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审视开展的工作。德育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而不是按照已经安排好的严格要求去做。往往老师安排设定好的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很多学生仅为了完成任务。因此在德育基地的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设计、安排活动,从活动的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序,活动纪律到各项具体要求都由学生参与讨论和制订,给每个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一个展现的机会,一个参与的权力,一个发展的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发智慧、投入情感,产生心灵的触动。

3.2 打开校门,走向社会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使学生处于与社会各种类型的人相处的关系之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把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形态传递给學生,在推动个体道德进步的同时,实现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

3.3 及时总结,加强指导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活动过程非但不能削弱教师的地位,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教师反而肩负更大的责任。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还要求老师要在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基础上提供参考意见和配套条件。活动结束后老师要平等参与讨论及时点评总结,让育人效应扩大化,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平等交往的关系。

3.4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动中要不断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德育教育的规律,结合时代的特征和专业特点,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满足育人的需求。

德育实践基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大学生的陶冶功能,德育教育基地能够形成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高尚的追求,良好的行为,创新的理念得以张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生活的世界是孕育德育的肥沃土壤。当代青年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育者有责任和使命当好筑梦人,确保国家的“梦之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冯培.高校德育如何与时俱进[J].中国高等教育,2003.

[4]吴学兵,吴海云.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的创新构想举隅[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5]王勇.高校学生情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3.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原则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骨髓炎的诊治原则
浅谈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坚持四原则助民企建好关工委
养生之道应遵守九不原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