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评价体系

2017-03-14 11:01徐宣全
科技视界 2016年27期
关键词:协同院校高职

徐宣全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和成效与学校对教师社会服务评价体系关系密切,将协同创新理念引入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评价体系中,将对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对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有了新的评价要素,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影响力。

1 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1.1 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年计划)。“2011计划”提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这对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效能欠佳的现状是一个契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协同创新对高职院校社会社会服务的助力作用

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我国拥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的关系密切,具备政校企产学研合作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将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出现的诸多问题,突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体制机制障碍,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1.2.1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和信心

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常常是单兵作战,服务手段单一,遇到问题往往解决不了,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浮于表层,长此以往,企业对教师服务能力产生怀疑,教师见见失去社会服务兴趣。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教师社会服务,将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进入企业合力合为,以服务团队的形式出现,推动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动力、效益,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影响力。

1.2.2 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集聚优质资源

协同创新模式下,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完善科技项目库、成果库、产学研信息库,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探索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通过协作构筑大平臺,引领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走向新的服务模式。

1.2.3 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机制保障

协同创新模式下,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在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整合上,在利益分配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当,共同发展的团队凝聚机制。打破研究领域、学科、服务单位等壁垒,打造跨领域、学科、学院的交叉科研团队,提升服务团队的融合思维能力,横向拓展能力,精心选择和培训协同创新的领军人物。通过设立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成立专门负责产学研协调的工作机构,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评价体系构成

高职院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已经非常清晰,从基本上包括了人才培养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智力支持能力,信息咨询能力,文化引领能力,狭义的社会服务指校企合作,服务企业和社会,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指标体系十分模糊,目前还没有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多个维度分析教师社会服务质量,实施对教师社会服务的全面素质考核,更缺乏一种对教师开展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开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初步设计从下面几个方面考核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

2.1 社会服务意识和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有主动为企业特别是为区域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意识,借助学校各种企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企业服务,主动争取企业培训项目,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2 企业服务能力与企业融合度高

要能够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需求,提高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和企业实质性、有效性和长期性的合作。基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需求关系密切。是否有一定的契合度,着眼产业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先进性。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否吻合,特色产业,是否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对区域中小型企业服务。是否满足中小企业的一种诉求,能把自己和企业融合起来。是浮于表面,还是扎根企业,深化全方位技术服务,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

2.3 社会服务项目难易程度

企业科技服务,培训,决策咨询等各种形式,知识含量和难易程度不同,是否有成果转化,专利服务等,根据教师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给与不同的评价。

2.4 教师社会服务平台建设与利用

高校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建立的协同创新平台主要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工支撑和引领,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阵地,更为鼓励的是,在多主体之间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政产学研用高度一体化的开放融合的综合性平台。

2.5 教师社会服务的开放与融合

一个封闭的系统是不可能获得创新源泉的,坚持一种开放的协作态度,积极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乃是国际社会合作,善于汇聚有创新能力和改革意愿的各方面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推进融合发展。

2.6 教师在社会服务团队中的作用

教师是开展社会服务的主体,关注教师服务团队建设,有效缓解教师队伍的能力恐慌,提升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性。从20世纪的诺贝尔奖来看,近半数发生在跨学科研究梁宇,如纳米科学、基因工程、登月计划等等。大多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晶。高校要大胆地探索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内外体质壁垒,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教师本人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够利用网络化手段,提高服务能力。能够将自身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能力的建设,是否参与团队合作,教师是否主动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是否设立的个人的工作室,是否针对企业建立了服务平台,在服务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是否参与了站流行规划、管理和组织、根据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给与评价。

2.7 成果转化情况

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高职院校专利较多,但是真正能够实现成果转化的寥寥无几,市场需求没有调研好,有市场的,有需求的才是好专利。高职院校重在把专利转化为利润和财富,将图纸转化为作品、产品、商品。

对科研团队的审核:是否有企业聘任人員,双师型教师等。

2.8 教师社会服务创收情况

探索协同创新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连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探索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成立由各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定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职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开展进入一个非常重要(下转第230页)(上接第326页)的发展阶段,也是转型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协同创新策略将促进对教师社会服务的研究与发展,制定准确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使社会服务的评价活动与社会服务的内在发展规律一致,不断创新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社会服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一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素结构与评价策略[J].理论经纬,2016(13).

[2]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 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2011(12).

[3]徐元俊.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2013(3).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协同院校高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协同进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