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环境育人,使学生弘德善医,具备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这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从事医护职业的前提。当下,高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我校以项目化为载体,尝试改革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以适应医学教育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项目化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之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人类文明。人文的核心是“人”,即关爱生命。广义而言,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是医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从事医护职业的前提。而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凯兹教授和加拿大查德教授共同创制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法。主张学习主体通过实践自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在行动中形成经验、感受等,提倡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同步长进。
一.高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提出
當前,受市场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且近几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遵循全面育人原则、彰显特色原则、尊重个性原则,按照“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仁心致善”的建设目标,我校拓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经充分调研,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在操作中掌握所有要学习的知识。课堂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校园项目和校外项目以增强学生责任担当,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口头表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
二.加强高职医学人文素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医学生应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执着追求梦想,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从而为未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基础。缺乏人文科学基础的医学生往往会丧失这种挑战的能力。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面临重重困境。如何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而以“人性化服务”为出发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理念是关键。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以确保畅通、良好的医患沟通。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数育是遵循医学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关注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具备爱心、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项目化教学的特征
1.三方联动增强实效。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学和师生互动实践三者有机相融,并贯穿始终,既能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又能提升实操能力。
2.学习、实践场景真实化。项目化教学按照岗位素质需求安排,设计详细的项目,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都在此情境中真实再现。
3.突出学生为主体。学习、实践流程均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师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实现了理论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统一。
4.学习方法多样化。项目化教学中的任务多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需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如参考课外书及查阅网络、交流探讨。
四.具体措施
根据知情意行品德养成规律,结合学生实际和人才评价标准,我校确立了重视专业技能、职业意识、敬业精神、意志品质、行为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的指导思想,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并参考高职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素质需求,提出突出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和目标管理的理论课程和活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做好精神引领
依托形势报告会、军事理论教育、青马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项目活动。其中,以“青马工程”为龙头,形成了普及培训、系级培训、校级培训三个层面。普及培训以团课、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突出全覆盖、趣味性,内容以时事性、理论提高为主;系级培训针对各系优秀学生,通过理论传授、交流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校级培训由学校党委委员组成的“青马导师团”和优秀思政专业教师带领,实施“导师制”,突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的双向沟通。同时,抓好重大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围绕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二是结合“两学一做”活动、党代会、人代会的召开,倡导学习时事政治;三是每年定期开展读书文化月、“学雷锋 树新风”等活动。
2.培养文化素质,强化内涵修养
持续广泛开展专业特色活动,每年开展国际医生节、国医节、“5.12”护士节、中药文化节等活动,将专业文化、专业竞赛、专业拓展、医院(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其中,促进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通过志愿者工作带领学生践行医学生誓言,围绕“医者仁心”的要求,发挥医学院校特优势,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同时,加大社团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成立社团联合会,包括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公益、兴趣爱好5个大类,涉及文学、艺术、摄影等领域。社团活动异彩纷呈,学生参与面广,为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搭建坚实平台。
3.培养身心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身心并重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地防止心理偏差的形成和提高主动排除心理障碍的能力。在班级设心理委员,每月召开心理委员大会,了解班级同学思想动态;每年三·八节开展系列活动关注女性健康;每年五·二五期间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年定期开展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羽毛球联赛、太极拳比赛、足球联赛、健美操大赛等系列阳光体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4.培养发展素质,突出“知行合一”
带领大学生在实践中运化所学历练成才,提出“深入基层重体验、调查研究明至理、身体力行有行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三级递进的工作思路,实现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广覆盖,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利用暑假深入农村和基层一线,鼓励和大力支持支部组建实践团,随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发动大学生与农村同学结对子,到社区里服务群众、到鄉镇卫生院体验基层医务工作。同时,利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和创新氛围,启迪和引导大学生关注创新、热爱学术的意识,在学风中注入了“新”元素。通过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标本制作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延伸课堂,拓展视野,丰富教学的实践内涵,提升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培养医德素质,力争“双向合力”
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质应立足校园医德文化,并强调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并重,通过“双向合力”互为补充和促进。例如在精神层面上,应充分利用学校网页、学校微信、微博、 广播站、 宣传栏等广泛传播。如开展医德教育讲座、见习和实习及心得体会交流、医疗卫生行业先进事迹报告会,举行以弘扬医德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在校训校规中融入医德的元素,进行医学生宣誓仪式等,使学生熏陶渐染,进而身体力行;在物质层面上,将医德元素融入到校园基础建设中,在雕塑、建筑物名称、道路名称等中加入责任文化、博爱文化。例如我校部分建筑的名称是通过向全体学生征集而获得的,现在有“杏林大道”、“百草路”、“仁心湖”等具有医学特色的响亮名字,也深得学生喜欢。
五.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成立了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系部组成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项目建设综合组织机构。并制订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项目建设工作制度》、《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项目建设负责人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为有效推进项目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项目督查。一是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分解各项任务。项目组、二级子项目组、子项目负责人、教师层层分解落实任务,签订目标责任,明确建设任务;二是定期召开联系会,加强项目建设跟踪,及时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督查工作,有效控制任务建设进度,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作者介绍:谢雨君,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