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马秀梅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但如何搜集整合这些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是最好用的一门课程,是最重要的课程。本文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目标导向的实施指导(主题的选择、评价、管理活动)及资源开发等方面谈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优化的策略。
一、据学而教,优化设计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课的有效实施生成,亦需要课前的有效预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的预设,则学生的活动主题就会显得过于单一,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不能在综合实践中实现。
1.不同学情视角,不同主题来源。
A.主题一:“盆栽枯萎是谁惹的祸”。“教室里有几盆绿色植物,一开始长得葱绿,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逐渐枯萎了。学生们看着心爱的盆栽枯萎,都迫切希望找到一个让这几株植物枝繁叶茂的办法。”
B.主题二:“南通风筝是谁送上天的”。“四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相对来说有了一定的提升。故而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进行风筝的设计制作过程上,重在技术性指导。”
【案例剖析】实践主题从哪儿来?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来源于生活。不可否认,前者基于学生“对教室盆栽的喜爱”,这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有效解读; 而后者却是给予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通过引领学生“研究家乡最贴近生活的风筝”来展开的。 简言之,前者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有效解读,这里,教师却容易陷入“指导经验化”的误区。
如果是教师指定研究的话题,那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是如何点燃的?参与活动时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否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学生的经验、兴趣、能力等实际情况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以什么活动为主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能完成这项任务吗?学校有开展这项活动的条件吗?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兴趣的主题活动,才是全面的实践活动。
2.不同主题预设,不同情感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即以学生的活动或体验来展开学习探究过程。 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题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主题所包含的各方面因素,從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去思考,预设小组活动主题。
如在“走进家乡小巷”这一“主题”中,指导教师就从这样的维度去思考预设活动主题:小巷里的环境卫生情况调查;小巷里的堵车问题及其疏导措施;小巷里的流动摊贩整治情况调查。
新课改的开放性给予了综合实践活动更大的自主权,指导教师可以自主思考设计相关主题。因此,我们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要凸显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如我在开展《家乡的美食》主题调查活动时,学生在寻访中发现许多的民间美食,这是他们不曾有过的体验经历。这个过程,也让他们对家乡美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当学生聚集在一起畅谈那些被“挖掘”出来的成果时,其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学生的“研究欲望”更强烈,这个过程就是引发学生对信息的足够注意、唤醒大脑“信息库”的过程。
二、因势导学,优化促进活动实效
1.开放选题,鼓励自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 如何选择活动主题,课程标准给了师生更大的自主权。因而选题时, 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或者把选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确立一些课题,这样的选择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2.各式活动,发展能力。
活动的开展是提升能力的有效形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靠的是资料搜集、调查研究、成果展示等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实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不同方式的实践活动不断呈现,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3.多元评价,尊重个体。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自主性, 因而对它的评价方式也应相对灵活一些。我们在课堂评价时,要善于从学生的参与性、过程性出发,并发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评价内容更充实、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强调的是多元化,即体现在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评价方式3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给予充分的鼓励,要能有效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在评价主体上也要更广阔一点,让生生之间的评价更平等真实一些,让老师的评价更民主一些,做到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来评价,这样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进步和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生发资源,优化建设学校特色
所谓“生发”,即通过学生对生活资源的观察研究,并充分利用发掘,从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生发”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产生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一个有效的过程。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鉴于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利用学校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决定了它的课程形态, 它是对以往学校各类课外活动的有效延续和深化,是新课改大背景下学校各类活动课程化、正规化、综合化的有效载体。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好实践活动课程的广阔空间来指导、引领学校、班级等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大课程”实施的最直接形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用一个“大”字才能形象地概括出来。无论是学校阅览室、美术室,还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都可以从事与该课程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此外,我们还可将每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整理到校本化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去。
2.发掘地方资源。
长期生活在城郊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实践课程资源。那些周边的社区、工厂、农田、银行等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素材撷取的广阔舞台。这些场所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发展具有优先、深厚的潜在影响。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医院,让学生通过观察关于就医的流程和知识;带领学生到商场(超市)购物,让学生经历购物的过程,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也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或者让学生周末跟随父母去乡下,了解农村养殖场、种植园、大棚户的规模、产出等,从而了解家乡新农村的建设成果。这些生活体验是课本所没有的,学生对此充满新鲜感、体验感。这样的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素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综合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最有效的捷径。只有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好源于生活实践的活动资源,才能更大地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正效应,从而让我们自主开发该实践活动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校课程建设,从而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大课程建设”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实验小学)
编辑∕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