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重在“独”与“微”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祝灵君 2月1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严格自律、慎独慎微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把内心的底线守住了,制度约束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自律文化,是党性修养的思想源泉
从古至今,人的行为总是受制于两种力量:一是内心自我约束,如通过道德教化、宗教熏陶、信仰凝聚等手段加以强化;二是外在约束,如制度、规矩、习俗、传统、法律等。古希腊政治学家柏拉图在设计政治制度的同时,从来没有忽略从政道德和信仰,强调优秀的政治家应该成为“哲学王”。
古代中国历来强调“自律”(即内心约束力)的优先地位。如《荀子·君道》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论语·卫灵公》也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离娄上》强调“徒法不能以自行”。隋唐以来,科举制通过儒家经典的熏陶和“贴经”“墨义”“八股文”等考试手段培养官员的强大自律。由于有强大的自律训练,古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循吏,如汉代的文翁、黄霸、龚遂、召信臣、仇宽、王涣等,三国的董和、郑浑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蕴、江秉之、何远、公孙景茂等,隋唐时期的辛公义、张允济、狄仁杰、崔戎等。宋元明清时,循吏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循吏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心系百姓、政绩 突出。同时,他们大多重视教育、公正理讼、改善百姓生活。循吏们 承天命、顺民心、解民忧,而后得 民心,则王朝江山稳固。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我国 古代的自律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智慧,变成了党性修养的思想源泉。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 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 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中国古代官员大都提倡定期坚持反躬自省,通过自省,实现自我剖析、自我提高。这个传统, 早年许多共产党人都了解并能自 觉地执行。老共產党员谢觉哉就 是自省的典范。谢老60岁生日时,谢绝了所有亲朋好友的祝寿,关起门来反躬自省。在《六十自讼》 的日记中写道:“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的缺点。”“假如我以前更加努力些,特别是入党以后,我的成就也许要大些。”习近平同志也继承了这个传 统。据当地干部和群众回忆,他在宁德工作期间,曾经专门抽出一周时间到屏南县仙山牧场闭门读书、反躬自省,之后还特意召集地 委中心组一班人在这里集中学习 3天,深入研究理论问题和宁德的发展计划。
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除了少部分党员是工人之外,大部分党员都是农民和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1941年6月至8月,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彭真同志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 汇报工作时指出:我们党的成分绝大多数是农民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开辟时期还混入了一 些地痞流氓和异己分子,这些流氓异己分子更是无法无天、强迫 命令的能手。因此,这支队伍如果 不经常进行“本质的改造”,共产党员的思想和作风自然不可能纯 洁。自古田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 以思想建党为起点,把党内经常 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紧密结合起 来,探索出一系列党性修养的机 制与途径。
在党员干部的“自律”训练 上,中国共产党进行大胆创新,如通过党内政治生活中批评与自 我批评这个工具去实现集体“修 炼”,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去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这种“自律”训练超越了儒家、佛家的唯心主义式的个人修炼,把个人修炼和集体修炼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找到了党性修养的集体途径、实践途 径,在党内培养了一大批党性修养极强的党员干部。延安时期,有一位“红色技术专家”张协和,一 身正气,始终坚持党性修养,到了晚年他总结出自己的座右铭:“做人,对有的事情要感兴趣,对有的事情要不感兴趣。比如追求权位、物质享受是无止境的,你的兴趣若在这方面,就苦恼一辈子。如果你对求学问、对为人民服务很感兴趣,你将会永远乐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量身定制“八项规定”,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其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党员干部的“自律”能力与之相辅相成。如果能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形成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浓厚氛围,就一定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软实力。
从点滴中增长才干,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唐代名臣魏徵在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几千年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大的难题:为什么封建统治者做不到善始善终?除了制度因素外,最简单的原因是执政久矣,容易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缺乏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对小危、小祸不予重视,或者修身、修心不能有恒,结果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大问题变得不可收拾。难怪清初顺治皇帝对自己任命的官员有如下评价:“督抚初用,各各多有好的,日久年多就变了。”
毛泽东在1913年的《讲堂录》手稿中指出:“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不然,小不谨,大事败矣。”其实,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权力用得好可以用来干大事,为人民谋利;用得不好就会被污水沾染,不知不觉变成“温水煮青蛙”。党员干部必须解决好“善始善终”的问题。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 “慎微”,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头不可。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手中掌握着重要的权力,更肩负着以上率下的示范职责。延安整风时期,南方局某部门负责同志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为人不拘小节,听报告时,他总爱把藤椅放在门口,坐在藤椅上,跷起二郎腿。他往门口一坐,进出的人都不方便,颇引人侧目。有一次,周恩来同志看见了,把他叫来问道:“你专心听报告了吗?你这是遵守学习纪律吗?”周恩来态度严肃:“你以为自己资格老,自以为懂得多,满足了,不在乎了!”接着,周恩来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党龄越长越要自觉遵守纪律啊!”这个事例,说明了年龄增加、职务提升,党性修养也要同步提高的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的教育学习、活动,要求党员干部积平时之功、尽终生之力,习惯成自然。明白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增强才干,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希望在座各位带个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的这句话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