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利英
[长治学院 长治 046011]
从实践角度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杜利英
[长治学院 长治 0460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灵魂塑造的过程,其实效性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与培育。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依托红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基础性环节;发挥教师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性环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决定性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红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灵魂和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立场与观点,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是其根本宗旨。从根本上讲,它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旨在引领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意识。从任务上讲,它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既要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其实效性问题不仅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当从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于其实效性的提升,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的主观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基础性环节;其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对学生思想的引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动社会进步是其主要目的,其实效性主要是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先进思想的自觉、自信与践行的程度以及服务于社会主义的能力。践行理论首先要理论自信,要做到理论自信需理论自觉,而要达到理论自觉则需理论学习的动力,动力往往来自于改造人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的社会实践的需要。须知“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时代之外的遐想,不是遨游于太空的‘不明飞行物’,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讲,实践是主体人在目的与意识的指导下对客体即进入人的活动领域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改造性的社会物质活动。人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图,通过实践这一中间环节作用于客观事物进而把主观的目的与意图客观化,达到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改造。“教育活动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当然是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中一个不可否认,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2]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乃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育人,其特殊性在于,学生既是其客体,又是其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即是制定教育的目标与方案,实施方案、展开教育,教育效果评析,进行反馈、修改和完善教育目标与方案。其教育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社会。胡锦涛同志曾提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目标要明确,方案要可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3]。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性环节。众所周知,人类实践决定人类认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践出发,最后再回到实践中来。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最好方式,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方可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而这一平台又必须能够很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巨大威力,“红色资源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4],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生有机结合的最佳平台。
(一)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能真正地进头脑,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5]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断总结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经验,深化认识历史规律的思想结晶。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接受、普遍认同和践行的价值理念,乃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理论必须进行历史的论证,才有说服力,现实会使历史鲜活起来,使理论有用武之地。”[6]红色资源是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功运用和验证。以此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真实的历史史实和事迹引导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上升到推动人类进步的崇高目标上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2013年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曾组织学生到山西沁源县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主要围绕“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以及沁源无汉奸”的主题展开,在实践报告中,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经历了一次红色的洗礼,磨砺了吃苦耐劳的意志。革命志士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把对革命志士的满腔情怀融入进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积极进取,勤奋学习,乐于奉献,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国之栋梁,争取日后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可见,借助红色资源这一平台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
马克思哲学讲,实践活动构成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成为人、并作为人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实践源于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首先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其次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人类实践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首先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进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要达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成学生的自我品质和自觉行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正在于解决现实问题,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明确“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依托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的精神命脉,体现民族的时代悟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灵魂洗礼,提升学生素质,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然而由于教材体系的局限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丰富,除了结合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与时俱进,还需结合历史事实,尤其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用实际的历史人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事件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资源,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展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爱党爱国爱民、不怕牺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好教材。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广大民众需树立坚定的立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在解放全国人民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最好的证明与阐释,是有效激发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最佳教材。红色资源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和资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以民为本的政治立场,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性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依托。借此让学生明白人在世上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激发学生人性深处的精神潜力,从而实现超越自然世界和人自身世界的人生价值。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信服的革命历史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又增强了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从而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一个学生在沁源行之后,写了这样的体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以知识来武装我们自己,以实践来检验我们自己。在大学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向沁源人民一样居安思危,时时刻刻都要有吃苦耐劳、敢于争先的精神!练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却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打铁还要自身硬。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武装起来。”[7]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这一主体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起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染学生等积极作用。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起着承上启下,开拓未来的桥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他们的社会理想、政治理念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走向。”[8]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的政治立场、知识水平、精神风貌、道德风尚和人生境界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能否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作为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传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只有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真用方能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信心,方能激发学生变革现实的热情,从而践行马克思主义。所以教师要时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不变,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帮助其形成批判精神,通过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构想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从而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相互结合的桥梁与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水平、精神风貌、道德风尚和人生境界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其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应仅仅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而应平等对待学生,在引导学生进步的同时发展提高自己。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学生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不断追求新知,使教学活动适时跟随学生思想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明确教师的职责不在于给学生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变革社会的实践能力,故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告诉学生怎么办,引导学生朝社会主体——人的方向发展。
(三)研究教育的双重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知识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育人是其关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但是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讲学生又是主体。正是由于学生的双重身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活动中见效最慢、成效较低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双重客体。教师既需要深入研究学生这一客体,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这一客体。即为了使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作为主导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知识结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达到心灵共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但同时还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这一客体,从而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体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净化、素质的提升,是属于人类社会领域的上层建筑领域。此项活动不能脱离经济生活领域以及由经济活动所决定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等现实实践。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参与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阐释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才会更有说服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该从单纯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中走出来,深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积极主动地转换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而不是被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方能开阔视野,激发其理论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实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打破死板僵化的局面,改变思想政治教育高高在上的姿态。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但理论本身实现不了什么,只有被学生所掌握,方可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有其特殊性,是主客体的统一,相对于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讲是客体,即教育的对象,但是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又是主体即学习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决定性在于学生,只有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方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理论知识、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在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观知识与能力与客观现实相结合,“学生可以看到课堂教学、自身知识以及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缺陷,从而主动调整知识与能力结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9]在实践中,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不仅需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自我意识,同时要改造客观事物必须做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即把握其本质与规律,方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学生会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自觉创新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一个学生在社会实践报告中这样写道:“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可见,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以实践促认识。
(二)以“变革世界”引领“认识世界”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一个关键群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与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高低是分不开的,其选择什么样的思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关系到中国当前和今后几十年的社会走向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其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并主动接受和践行之。因为人是二元的,既具有肉体又具有精神,人的活动是在肉体的驱动下进行的,但是只有人在充分认识到活动的必要性的时候,活动才不至于因为盲目而失败,这是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人不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故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现实的人,意识到自己的主观需求即主观目的,从而在主观需求的驱动下去改造、支配客观事物来满足自身需求以及体现自身本质力量的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服务于特定经济基础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是其中介,学生是其改造的主要对象,和一般的实践活动相比,这一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他有拒绝被改造的能力,所以这一实践活动要想成功,必须让这一改造客体自身认识到其被改造的重要性,并以主体的身份接受这一改造,并变被动改造为积极改造,在变革世界及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只有自觉自愿的接受改造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为时代立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核心理念,为生民立命—为实现人的诗意生存提供引导与启蒙,为社会立法—为建构理性的市民社会结构提供深层反思。”[1]只有在实践中,学生作为主体方可对这一伟大的理论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掌握,方可内化为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其必然要求,应根据时代的发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尤其需要挖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功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提升教师素质,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从而达到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目的。
[1]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1(4): 453-458.
[2]吴亚玲.实践哲学视域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51-5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32-640.
[4]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 72-77.
[5]高军,侯全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64-66.
[6]曲澎.高校“概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78-79.
[7]张全景.弘扬延安精神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9-20.
[8]张澍军.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4-8.
[9]江潭瑜.“实践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学术界,2008(3): 163-167.
Effectiv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DU Li-ying
(Changzhi University Changzhi 046011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process of making soul.Its effectiveness affects deeply the training and cultivating of construct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It is an arduous system that promo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etting up a platfor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by relying on red resources is a basic link,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is the key,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initiative is the decisive step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red resources
G642
A
10.14071/j.1008-8105(2017)02-0103-05
编 辑 张莉
2015-08-05
2012年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接受模式研究”(2012279).
杜利英(1979-)女,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