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珍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一小学,广东广州 510470)
什么样的合作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有效的“合作”?我们说,学生主动、积极、有意识的参与活动的过程,并能在活动中各有收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有效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变学生从被动听、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索、合作互动方式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走入学生,参与其中,把握情况,适时点拨,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关注个体资源的显现与生成,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表达、实践、倾听、赞美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使高效真正落实到位。
课前预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预习,能感知大意,感悟课文,避免学生少走弯路。
根据预习重点的不同,可以把学生的合作预习分为“一般预习”和“重点预习”。
“一般预习”包括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等。在讲新课文之前,笔者让学习小组按照“一般预习”的程序自主快速预习好课文。低年段的“一般预习”一般在课上进行。布置好预习任务后,利用同学们积极预习的空闲,笔者还在黑板上画好一个简单的预习指导和效果表(见表1),写上组别。当然,为了节省时间,组别和效果图表不变,每次更新的只是“预习指导”的内容。7min后,组员全部预习好的,就由组长根据自己小组实际达到的效果在相应的效果栏处打个勾。
表1 预习指导效果图
在整个合作预习过程中,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一旦有人开小差,其他成员能及时发现制止。正是因为有分工、有竞争,有学习任务,有快乐的小组合作方式,所以学生都能互相催促,很快地投入到预习中去,主动性加强,这样,比由老师领着预习的效果好得多。
“重点预习”包括资料的收集、查阅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高年段的“重点预习”也是放在课前完成的。
例如:预习课文26课《开国大典》: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去感受中国人民以前所遭受的压迫、奴役、侵略,是有相当的难度。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仅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也是非常困难的。为此,需要搜集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让学生体验自己探讨、发现历史新知识,引导他们产生问题,进而主动去探究。
小组合作重点预习以下问题:(1)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2)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3)阅读《开国大典》或历史片断;(4)新中国成立后各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合作预习,通过小组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出问题,教师加以指导说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巩固。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个知识点。
理想的合作学习应是学生学习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优“合”。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必须分工明确,因为它是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组内每一位成员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长的担任,实行轮值制度,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指挥全局,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组内成员可以讨论交流,给自己组起一个组名,口号等。还可以给成员编号,①组长;②中心发言人;③记录员;④调查员。如:在《夸家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三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一个记录,一个照相和两个绘画。这样做到汇报时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相互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讨论发言。为了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就要小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遇到困难时,小组共同讨论解决;汇报成果,互相评价。而教师应该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某一小组的汇报,另一小组的质疑,教师适当地点拨,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合作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是由教师预设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决定的。因而,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制定出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难易适中的,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考价值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
如,在中年段教学生识字时,笔者开始通常用小组来合作学习生字,在明确要学习哪几个生字后,要求:(1)组内互相拼读或开火车拼读生字,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指定一名组员领读。(3)分析难写字或易错字字形,了解字义。学习完之后,每个小组汇报你们小组学会了哪几个生字,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学生在汇报时,很像一个小老师,他们会说:“请同学们跟我读一读。”“我们小组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等,例如学“瞻”,学生在汇报时说:“我们用学会了‘瞻’,我们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牢它,把‘檐’字的‘木’字旁换成‘目’旁就是‘瞻’。”本组的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还有补充,我们在写“瞻仰”这个词时,还要注意‘仰’字和‘柳’字的区别。”小组展示汇报这一种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交流中得到尊重和信任,进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投入、参与学习。所以在汇报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并及时做了补充,俨然是个学习的小主人。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多样性。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评价的结果最终一定要落实到奖励机制上,科学合理的奖励,能在小组内部以及小组间形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教师评价分为两种: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
(1)口头评价。口头评价主要是在活动或课堂上使用。如“请继续说下去。”“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的眼睛真雪亮”“你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说这些话时,语言要亲切,发自内心,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真心的赞美。如果提出建议性的,可以采用“如果你××××,那就更棒了。”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永远都记住:不要轻易对学生说 “你错了”“你失败了”之类的话语,这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2)书面评价。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写上一些的话语。如:“你的字写得太漂亮了。”“你的金点子很多。”“同学们都乐于与你合作”等等。
学生的自我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本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从而增强自信,发挥潜能。在活动中,先让每个学生说说个人和小组完成任务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再由其他组员互相评价。小组的成员根据该生的表现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以“扬优避短”为原则,好的方面加以肯定,不好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总评是把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作预习,注重创设合作的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质疑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有效地发展,就能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提高学生之间的探究能力和交往能力,而从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胜良.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庞国斌,吴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