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研究综述及展望

2017-03-13 20:38陈曦
科教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研究现状展望

陈曦

摘 要 随着越来越多不良社会现象的出现,人们对感戴也越发重视,本文纵观国外和国内对感戴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旨在把以前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研究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感戴 研究现状 研究综述 展望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bad social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gratitude, this article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on gratitude, systematic review.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to put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Keywords gratitude; research status; review; prospect

1 研究背景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科学技术也日趋先进,伴随而来的是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似乎慢慢变得冷漠,而感戴这一优秀品质似乎逐渐流失。近些年,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一对老夫妇靠着微薄的收入先后共收养49个弃婴,孩子们被其收养,然而让我们吃惊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孩子回来看过他们;一位退伍老军人倾尽所有资助了130多名学生,然而这些学生中,在长大成人后向他表达感谢的,还不到10%……这些现象及折射出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每当发生类似上述事件的时候,许多人不禁发出感慨:“现在的人都怎么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而如今这种知恩图报的感戴品质似乎在逐渐缺失。感戴品质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私,对他人冷漠,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更有甚者会漠视生命,伤害他人。我国的感戴教育源远流长,知恩图报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德。因此对感戴这种积极品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积极心理学在当今开始崭露头角。比起过去研究消极心理,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感戴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的心理学家不仅在精神层面上对感戴进行了分析,更是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去探索感戴这一积极品质。研究发现感戴与人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感戴程度高的人们幸福感更强,生活满意度也较高,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反之感戴程度低的人则会出现较多的负面情绪。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得出的结论都很好地证实了上述观点,但是现有的研究几乎都是对成年人开展的,而对学生的研究也多是针对大学生,较少有人以中小学生为研究样本。所以关于中小学生感戴的实证研究则较为缺乏。

2 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到底什么是感戴?“感戴”一词最早来自拉丁语的“gratia”一词,意指优雅、亲切、高尚或者感激。在辞海中,“感戴”一词的解释是“感恩戴德”。也就是说,感戴是我们受到他人帮助后对帮助我们的人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使我们对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或给过我们恩惠的人做出回报。所以感戴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个体认识到自己受到某种恩惠时,内心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就是感戴的核心。第二,行为表达,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感戴言语行为表达是指受惠者对施惠者言语方面的表达(例如说“谢谢”)。而感戴的非言语行为表达是指受惠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的身体行为,或对施惠者做一些有益的事来当作回报,这是感戴的外在层面。

目前还没有对“感戴”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概念,国内外学术各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尽管大家各执己见,我们可以将“感戴”描述为:感戴是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并且这种帮助是无私的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时的感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感激),继而会产生想对他人给予的这种帮助进行回报的念头,并且做出相应的行动,就可以称之为感戴。

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感戴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20世纪末,心理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对感戴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当代关于感戴的研究依然不够充分,大体上仍旧处在初始阶段。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感戴的测量工具

国外感戴量表主要有三个:由 Mc Cullough 等人编制的单维感戴量表(GQ6),问卷只有六道题,主要用来测量感戴情绪的强度、频率和密度;多维感戴量表,该量表有 44 个题项,包含三个因子:一是对他人的感戴,二是简单感戴,三是富足感,由Watkins等人编制的;Adler 和 Fagley编制的多维感戴测量,该表的 57 项题可归为 8 个因子。

2.2.2 感戴与人格

Mc Cullough等的研究表明,感戴与宜人性、外倾性正性相关,与情绪性负性相关。Saucier 和 Goldberg的研究发现,感戴与宜人性高相关,与开放性低相关。但与公正性、外倾性、情绪性相关极低,几乎为零。Wood 等人的研究也支持上述发现。

2.2.3 感戴与主观幸福感

Watkins(2003)认为两者可能是螺旋上升的关系。Emmons 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个星期的感戴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有规律地进行感戴训练,研究显示感戴与主观幸福感之间高度相关。Froh 等人以 6、7 年级学生为样本对 Emmon 等人的研究进行验证,证实了Emmon 等人的结论是正确的。

2.2.4 感戴与健康、宗教信仰

感戴与健康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健康。Fredrickson等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恐怖袭击幸存者发生心理问题较少的,普遍感戴水平很高。他提出情绪拓展构建理论可用来解释这一现象。Krause研究老人对上帝的感戴能否降低其健康压力,结果显示对上帝感戴较多的老人确实会有较少的健康压力;而早在 1948 年 Allport 和同事的研究显示37%的大学生说信仰宗教的理由是感戴。以后的研究也证实了感戴与宗教信仰或精神性有密切联系。

2.2.5 感戴与亲社会行为和归因方式

感戴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正性情绪,Mc Cullough的研究表明感戴能够激励施惠者与受惠者之间的亲社会行为。Mc Cullough 和Tsang 指出体验感戴的人比那些较少体验感戴的人要更频繁地从事亲社会行为。韦纳认为,感戴者经常把好结果归因于他人努力,而不感戴者似乎更倾向于把个人成功和好运归因于自己的努力。

2.3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感戴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感戴”,仅有论文121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2.3.1 感戴的测量与感戴量表的编制

我国感戴的探究开始较晚,我国的感戴量表大多数是对国外量表的改良。主要有:马云献和扈岩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赵国祥编制的初中生感戴问卷,和孙文刚通过翻译国外Watkins等人编制的(GRAT)感戴量表,这些量表的信、效度经检测均良好。

2.3.2 感戴与一般人口学变量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在人口学变量上,女生的感戴水平高于男生;城市生源地的学生感戴水平高于非城市的;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等。

2.3.3 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关于感戴的研究,我国学者多数在探索感戴与主观幸福感或者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董霞、张宁选取六所南京地区普通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修订后的马云献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及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感戴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一些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线性关系,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主观幸福感做出预测。感戴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王元元、余嘉元对济南市3所大学共58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验证了董霞等人的研究结果;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孙配贞和黄欣的研究都表明:感戴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2.3.4 感戴与人格的关系研究

桑园以83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戴与情绪智力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感戴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曹静芳对感戴与气质类型进行研究,证明粘液质和多血质显著高于胆汁质和抑郁质。

2.3.5 其他

周志娟的研究得出结论:感戴与问题解决、退避、忍耐、求助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王娟的研究得出师范生的感戴水平影响其亲社会行为这一结论;郭倩研究了初中生感戴、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问题,得出结论:感戴与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及其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感戴、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感戴团体干预方案是一套有效可行提高初中生感戴水平的團辅方案,可在中学推广使用。

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以后研究展望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通过研究现有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感戴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国外对于感戴的研究开始比较早,国内的研究相对较晚,而且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较为缺乏对我国本土感戴特色的研究,且现有研究又大多集中在成人,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更是比较匮乏。在目前已有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范围比较狭窄,有局限性。多为感戴与某一方面(如人格或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等等,结论往往比较分散并且欠缺集中的分析与整合。而关于感戴的干预研究就更少了,多数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感戴与其他各种品质的关系等,并没有系统研究具体应该如何提高人们的感戴水平。

3.2 展望

对于感戴这一积极品质的研究,应该不仅仅局限在感戴与某因素的研究,需要更多地进行实证研究,研讨出提高人们的感戴水平的具体方案。中小学是人生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感戴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如何对中小学生的感戴情况进行有效合理的干预,应该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

[2] 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

[3]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4.5:387-389.

[4] 孙文刚,汪金,韩仁生.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 .

[5] McCullough M E,Klipatrick S D,Emmons R A,et al.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 .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研究现状展望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