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秦朝的阿房宫、明朝的紫禁城、清朝的圆明园,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它的绝对地标,圆明园更堪称空前绝后的皇家园林,世界少有的建筑奇迹。上至先秦的青铜礼器,下至历朝历代的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可是为什么国力强大的中国,现在依然重建不了曾经无比辉煌的圆明园?为什么当初只是作为“水龙头”的十二兽首,如今却会成为世界顶级珍宝?
正如瑞士钟表业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布克所说的那样:“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而这一判断与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在《历史》中关于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的记载截然相反。布克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他能轻松地制造出日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可是在他因宗教问题被囚禁期间,他却连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也制作不出来。布克后来将这一现象归因为制作钟表时的心情:“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由此他推断,能够建造工程浩大、精细、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的金字塔的,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
这些自由人被称为“工匠”,他们所秉承的信念被称为“工匠精神”。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而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往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而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国人所不具备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开车的司机已经不再会修车,自行车简单的修理或许都难以胜任,更别说修电脑、手机之类的东西了。东莞、苏州制造业的大波倒闭潮,微软、通用汽车、耐克、松下等外企的集体撤资,已经成为对中国制造的强烈警示。背后的原因是整个民族某种精神上的缺失,是中国在经历上下五千年之后,对工匠精神的丧失。如果继续走当前的路子,中国将失去制造大国的优势,曾经的“世界工厂”有可能不复存在。“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再也没有惊艳世界的发明。大呼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中国,需要重新找回已经丧失的工匠精神,这才是当下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选自《特别文摘》)
【賞析】
本文论述了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倡导重新找回已经丧失的“工匠精神”。“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从60%到90%已然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却遗失了这一优良传统。没有工匠精神的中国,谈何能重建圆明园?有“工匠魂”,才能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