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人工智能说得十分神秘,似乎它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甚至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和历史。有人则把人工智能说得十分可怕,认为机器人很快就会超越人类,甚至担心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沦为机器人的奴隶。我认为,这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自人工智能提出以来,关于它的讨论已经几起几落。每当技术向前迈进一步,每当在某种具体的技能上机器超越人类的时候,总会出现类似的热议,乐观和悲观的极端态度激烈争辩,热闹异常。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现象。
不妨类比一下汽车和马车的比赛。今天我们看到汽车跑得比人快,或者说汽车比马车跑得快,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感到惊奇或者紧张。然而,当初在英国为此曾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力挺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争论涉及许多领域,从观念到管理办法,以至出现了“红旗法案”(该法案对于汽车上路提出了5英里的限速要求,还需要人在前面用红旗引路),今天看来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类似的,望远镜看得比人远,显微镜比人看得细,起重机比人力气大,其实都没有什么奇怪的。技术的进步就是机器对人类某种能力的超越。
智力方面难道机器也可以超越人吗?所谓智力,包括记忆、理解、推理、情感、联想等多方面。其实在智力中的许多方面,机器早就超过了人。比如:记忆、计算、搜索等。下围棋就是一种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进行归纳和学习的智力行为。
机器能不能在智力的所有方面超越人类,以致奴役人类呢?人类还远远没有了解智力的所有方面,人造出来的机器怎么能做到呢?借用美国科学家维纳一本名著的名字:《人有人的用处》。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我们绝不是低估技术进步的惊人速度和巨大影响,但也不要把进步中的某一步过分地炒作和夸大,要理性对待技术的进步。
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从课程建设到教材建设,人工智能都已经占据了应有的位置,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人数可观的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和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上世纪80年代,决策支持系统(DSS)和专家系统(ES)走向社会的许多应用系统,在提高效率、优化经济和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相结合,从军用的和民用的无人机,到智能交通和物流,直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进一步向各领域渗透。
不过,我们还必须关注新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注意控制它的负面作用,防止新技术被误用和滥用,及时调整管理和治理的手段及方式,主动地、积极地应对由于新技术而出现的新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让这种新兴的、大有希望的理论和技术,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