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

2017-03-13 15:09卢彬彬
科教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卢彬彬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角度,通过对创业教育理念、课程以及教师、学生、企业家等参与者的分析,研究了工科院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国内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业生态 课程设置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China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nd system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students, entrepreneur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study the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nd the problems of domestic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course setting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起源于2005年 Katharine Dunn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的研究,是指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个体,即学生、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家、校友,通过学生社团、实验室、平台基地、社会网络等组织将资金、技术、人进行组合,通过创业课程、创业实验与实践、科学研究等活动,诱发创业教育中个体和组织的源动力,实现培养创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目标。

1 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1.1 创业课程

在生态系统中创业教育环节,构建分层分级,体系完善、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多样性可以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业教育,将学生分层分流,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而变化,同时还根据课程接受对象的不同改变培养目标。创业教育在是一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思维、基本素质的通识教育,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既要注重融合沟通,又要考虑学科领域、专业背景的差异性,从而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特点,选择不同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融入专业课程中,与这些领域内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创业愿景。创业教育深度渗透到每个学科领域中,成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深度结合。作为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实践环节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展开,如机遇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创建创业基地、创业园;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创业孵化,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帮助、鼓励、引导学生给予专业背景、学习过程、研究成果展开创业孵化活动。

1.2 创业师资

创业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创业教育的质量。理想的创业师资应该是“教师”和“教练”的结合,一方面可具备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备创业思维和意识,以及创办企业、开展新事业的实践经验。这种“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是创业教育队伍培育的目标。美国高校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创办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和服务,让教师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技术发展和创办衍生公司,通过激励教师创业,促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从而能够在创业教育中胜任“教练”角色。邀请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提供创业机会、知道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一种重要渠道。美国许多公司的经理人、董事长都在高校中长期教授创业课程,或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这些企业家以及他们的公司还为学校提供实习、观摩等实践机会,与高校科研人员、实验室展开研究合作,或者将高校、实验室研究成果提供商业化的资源和机会,大大促进高校创业活动频率和成功率;还有一些大学定期举办创业讲座,邀请科技、商业、经济领域社会人士为学生讲授创业实践案例。

1.3 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基础。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将有创业兴趣和意愿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成员互动,加強信息交流,激发创业热情,拓展创新思路,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供创业实践的舞台;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是创业教育中“创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平台,学生创业社团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创业方向的学生组成,社团的实践、交流活动促进了专业的互补和融合,便于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为创业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创业社团通过组织各类讲座、论坛、校友交流、外部机构交流、信息咨询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外部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1.4 社会组织

由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使得社会组织在创业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支持度,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认知基础。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社会组织对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有普遍的认同和支持度,一些企业、组织长期对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和资助。成为这些国家创业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校友企业、咨询机构美国高校和创业者提供大量的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技术转化机制為大学提供了科研选题的导向,为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提供了快捷的途径,为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提供了机会。社会组织不仅为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提供资金、信息、商业化的支持,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资助、奖励创业竞赛项目,甚至在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这些来自企业、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资源支持,是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

2 中国创业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以及国家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出台,全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人们通常狭隘地将创业理解为开办自己的企业或事业,创业范围也局限于自主创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目标往往聚焦于将学生培养成“自主创业者”,一些学校甚至将“学生创业率”或“创业成功率”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

对创业的理解与创新是分不开的。创业并非简单地开办新企业,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是洞察力、判断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是对“不确定行性”和未知事物的探索。因此,创业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企业家井绳,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业教育研究者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推理和行动的一种独特模式,帮助大学生持续学习、自我发展、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

2.2 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由两部分组成:由团委、学工部门提供的基于KAB、SYB课程的创业技能教育,以及由商学院提供的基于经济学科或管理学科的创业课程。从学科定位看,创业教育尚未成为一级学科,甚至还不是二级学科。由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偏差,以及学科地位的边缘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创业教育出现急功近利的价值倾向,创业教育课程被当成创办新企业的技能培训课程,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强调的创业思维及其通识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可以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隔离,解决目前大学教育中“理念”“知识”“能力”“实践”四个环节断层的问题,新的课程体系要涵盖专业课、创业课程以及一些基础课程,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将创业的内涵及专业的特色完全体现在课程设计之中。

2.3 创业生态系统要素不完备,系统结构脆弱

教师、学生、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社会组织网络等要素共同组成了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尚不完备,系统各因子活动质量、种群之间关系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业教师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创业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须同时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全面的知识及丰富的经验。我国目前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着缺乏专业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缺乏创业实践等问题,阻碍创业教育覆盖面的扩大。

高校的创业教育对象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集中在本科生层面。但是,应当看到,对创业教育的需求,除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都应当成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从大多数工科院校来看,由于创业课程基本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提供,因此主要授课对象是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的学生,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创业课程作为面向全校的选修课,但由于师资短缺、工科学院的学生创业知识相对匮乏等问题,创业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实践平台、学生社团、社会组织等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关联度弱,结构脆弱。以社会组织为例,目前我国社会资源、社会组织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参与层次都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社会资源在高校创业生态中最常见的角色和职责是“外部导师”、“创业大赛评委”、“讲座嘉宾”等创业教育的辅助性角色,而在创业融资、创业实践、协同创业等环节普遍参与度不高。

3 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的建议

3.1 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逐步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方式由三种: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不另设创业教育课程,而是将创新创业的内容、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讲授,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创业内容;将创业课程作为实践环节的内容,在专业实践中融入创业教育,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设置。

3.2 整合教师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制度约束等原因,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热情,缺少创业经验以及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应引进社会资源,弥补高校创业师资不足、教师创业经验匮乏的问题,通过聘请外部企业家开设创业课程、定期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弥补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完善教师再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培育教师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高校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一方面高校应当完善教师培训和再教育制度,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对创业的认识以及将创业教育(下转第32页)(上接第17页)融入专业课程的技能。另一方面,在高校努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创业热情,鼓励教师参与创业活动,创办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累创业经验。

3.3 多种方式构建创业生态系统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校、地、企”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生社团、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园、孵化中心、企业之间,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学生指导、实践教学、科学实验、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和出版物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和载体,设计长期、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丰富和密切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基于时间序列的行业技术变革与企业适应能力研究”(KM201410016012)

参考文献

[1] 黄亚生,张世伟,余典范,王丹.MIT创新课——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5.

[2] 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5):48-55.

[3] 陈奎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48-51.

[4] 刘振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2):52-55.

[5] 曹胜利,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6] 胡宝华,唐绍祥.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来自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90-92.

[7] 黄兆信等.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6.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