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忠义
【文史新证】
我与古代文言小说研究
侯忠义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文言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唐传奇、《太平广记》《剪灯新话》《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重要作品,光彩夺目,历久不衰。本文记述了作者编写《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和《中国文言小说史稿》的过程与经历,希望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文言小说;中国小说史;小说学术史;侯忠义
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个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了“文言小说研究”专题课,从此与文言小说结缘。三十多年来,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辛勤耕耘,出版了《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版)、《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版)、《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版)、《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版)等作品。
上课伊始,参考书只有《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为此,我产生了一个文言小说领域完整的科研计划,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编出文言小说的书目、资料、作品选、发展史和概论等五种著作。《中国文言小说书目》是我出版最早、用功最勤的作品。1932年郑振铎先生在为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序》时,曾提议为传奇文和文言小说编目,惜至今尚无此类书目问世。我与袁行霈先生商量编辑此目,既有助于教学,又有益于学术建设,也填补了一段学术空白。
为此我们请教了吴组缃先生。吴先生要求我们能通验全目和版本,这是我们根本做不到的,书也是编不成的。由于不能一一目验所收作品,又要尽量做到完整和全面,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言小说的特点,我们决定的编辑原则是:凡古代以文言撰写之小说,自《汉书·艺文志》以下,见于各正史艺文志、经籍志,各官修目录、重要私人撰修目录,及主要地方艺文志者,不论存佚,尽量搜罗;收录各书,以时代诠次,先列书名、卷数、存佚,再列时代、撰者,著录情况,版本,并附以必要的考证说明。如此,《书目》则是名副其实的有关文言小说的入门工具书。检阅本书,庶几可知中国文言小说之总貌,及历代编撰、著录、版刻、流传之大概。欲知一书之存佚、卷数、时代、撰人、版本等,亦可备查。全书分为先秦至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五编,突出了“史”的线索,清晰地展示了一个文言小说发展的宏观印象。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书目》并没有停留在书名的汇集上,我们决定在每种书后面,除上列有卷数、存佚、作者、著录和版本的详细情况外,有的还附有必要的考证和简单的内容介绍,这不仅为入门学者提示了一个初步的思考线索,备有“导夫先路”之功用,就是对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也不无备查的作用。可以说对研究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目录学、文献学及其他之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均可参考使用。
版本著录,是《书目》的又一大特点。著录版本虽不求完备,但善本及通行之单刻本、丛书本、今人校点校注本,均按各自系统,有序排列。下仅举一例: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存(唐)佚名氏撰
见《新唐志》丙部小说家类。《宋志》作《集补江总白猿传》。《太平广记》四百四十四录此传,而题作《欧阳纥》,下注出《续江氏传》。《郡斋读书后志》入史部传记类,曰:“不详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欧阳纥妻为猿所窃,后生子询。《崇文总目》以为唐人恶询者为之。”《直斋书录解题》入小说家类,曰:“欧阳纥者,询之父也。询貌类弥猿,盖尝与长孙无忌互相嘲谑矣。此传遂因其嘲广之,以实其事。托言江总,必无名子所为也。”《文献通考》入史部传记类。
丛书本与今人校注本,按时间、内容前后分列之,以示区分版本之不同系统。版本的排列当有一定的学术性。王重民先生曾对我说,要从目录中读出文章来。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罢。
追踪文言小说作品各种流传的单刻本、排印本、评论等,对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状况和评论进行全面考察,我于1993年又编成出版了《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可以说,《资料》是《书目》的姊妹篇。无论是《书目》还是《资料》,都是以通史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文言小说发展的整体风貌。就教学过程来说,由于文言小说资料的分散、零碎,缺乏必要的搜集和整理,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妨碍了同学对文言小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于是才有了这本《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的诞生,企及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学术界对文言小说、对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探讨和研究。《资料》是对文言小说更高层次研究的一部资料书。收录原则确定为三条:一、范围限于古代和近代;二、不求全面和完备;三、以时代先后编次。本书的特色和成就,恰恰就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把收录范围局限于古代和近代,固然是由于这些研究评论资料的写作时间距今较久,又散见于各种丛书、类书、单刻本中,有的甚至流传不广,难于查找,把它们汇集起来,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同时保持了古人评古人的特色。如盛时彦《姑妄听之跋》称,纪昀评《聊斋志异》为“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已被今人引为当时评价《聊斋》的反面意见的典据。为与《书目》保特体例上的一致,不收今人论著,显示了资料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古人和今人无论是思维程式、评论角度,还是政治观点,都不相同。比如上自唐代,下至明清,评论家大都把笔记杂识视作小说,关于文言小说的分类大同小异,与今人的认识判然有别。因此将资料断限于古代和近代,既在客观上为当今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十分有益的历史资料,又表明了今人对文言小说的研究,已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不求全面和完备”,主要是指所选录的作者作品具有代表性,资料有启示性。总论收录历代关于小说概念、分类及其发展的论述文字,按其作者的年代排列,揭示了古人对这一文学样式认识的历史演变过程,这对于小说理论的总体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先秦两汉时期,视小说为小道,九流之外才有小说家;《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序载,唐代却把小说家与儒、道两家并称,是对小说认识的一大进步,所以兴起了有意识创作的传奇,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的一大革命。《唐人说荟·凡例》见出宋人对唐人小说评价极高,认为“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因此才编出《太平广记》这种大型小说类书。到了明清两代,文言笔记小说家蜂起,一代诗人文豪无不涉笔。《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序》中纪昀说;“博采旁收,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书中资料清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书中对资料的版本也是十分精于选择的,既重视善本,也重视今人校注本。如《拾遗记》的八条资料,有四条取之今人校注本。又如《次柳氏旧闻》,取之影印明刊《顾氏文房小说》本,较之《全唐文》本优胜许多了。又如明谢肇淛《五杂俎》、汤显祖《点校虞初志序》,均据国内不多见的明刊善本书征引,弥足珍贵。
以上,我对文言小说做了些必须的基础性、资料性工作,但研究的最高目标,是撰写出一部研究性的文言小说史。1986年,我将讲稿的唐前部分印出,缪钺先生题写了书名《汉魏六朝小说史》,并受到了缪先生的谬赞。
1988至1991年,我完成了整个《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下册的写作与出版,使我研究文言小说的计划,遂之告一段落。我在《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册《后记》中说:“竭思殚力,草创此稿,一旦毕功,如释重负。”的确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在《书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史稿》是自然的事情。同时,也将我的小说研究,翻开新的一页。
二
《史稿》也是以通史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文言小说发展的整体风貌。《史稿》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开拓。《史稿》强调文言小说既是我国古代小说产生之源,也有自已的发展之流,它并没有因宋元以来白话小说的兴起被湮没。宋元以后的文言小说,实际是在与白话小说相互提携中,竞相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史稿》对历代文言小说作品,作了许多新的发掘。如在唐代,除了人所共知的传奇小说外,还有轶事小说《朝野佥载》《次柳氐旧闻》《教坊记》《北梦琐言》《隋唐嘉话》《谐噱录》等。在清代,除《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今世说》外,尚有《虞初新志》系列小说、《述异记》《冥报录》《六合内外琐言》《池北偶谈·谈异》《梦厂杂著》等,都是小说史上较少提及的作品。至于宋明两朝,史家多以为是文言小说发展的低潮期,许多作品默默无闻,《史稿》则披沙拣金,一一为其正名,为作者立传。
其次,总结了文言小说的概念与理论。总结汉代人的小说理论有六大特点:
1.小说的内容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即《汉书·艺文志》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
2.小说的形式是“丛残小语”“尺寸短书”,即都是短篇;
3.小说的性质具有观赏性(传奇性)、知识性、说教性;
4.艺术上有比喻、夸张、虚构等特点;
5.作者是能够如《桓谭·新论》说的能“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的文人、小官吏、方士;
6.语言是书面文字,即文言文。
无疑,在汉代就已经确定了我国文言小说的概念,它所包括的特点和内涵,成为一个规范,得到整个封建时代直至清末文言小说作家和学者的遵守和承认。这对多年来中国文言小说概念上的广义与狭义、古代与现代之争进行了一次廓清,强调了我国文言小说的概念是统一的,从古至今皆如此,都包含在汉代人的小说理论(六大特点)里。
最后是编写体例的创新。我国文言小说,魏晋至唐,志怪、志人(轶事)、传奇相继产生,宋元以后的作品,都是在模仿中求发展的,体裁上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就连风靡整个清代、轰动当代文坛的《聊斋志异》,也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视为“拟晋唐小说”。《史稿》认为,中国文言小说的类型化,贯穿整个小说史的始终。书中把历代文言小说作品分为志怪、轶事、传奇三种体裁,分别加以论述,显示了它以介绍和评价作品为主的编写特点,突出了文言小说的类型化特征,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史稿》从汉代开篇,至清末结束,历时两千余年。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文言小说作品尽显光彩和魅力。我将其演变源流,作了如下概括:
首先,古代小说是我国古代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从语言上,我国古代小说有文言、白话之别,而且各成系统,互为影响,分头发展。从形式上,唐以前小说都是文言,主要采用笔记体,粗陈梗概,随笔记录;从内容上,可分为志怪、轶事(志人)两类。所谓志怪,即鬼神怪异之事;所谓轶事,即记人物言行,琐闻逸事。这两类体裁从汉代小说就已具备,而且成为文言小说的传统体裁。就《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十五家小说而言,它们虽然至隋时已佚,但通过对书名、班固及颜师古等人的注和部分佚文加以考查,志怪类就有如方士之言的《虞初周说》等,轶事类就有如记古人古事的《伊尹说》《青史子》《周考》,记杂事逸闻的《百家》等。现已考定为汉人小说的《燕丹子》,则属于杂传体轶事小说。
其次,我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可以划分为几个历史阶段:
魏晋时期小说一方面继承了神话传说的传统,在汉人小说的基础上,由于汉末巫风和小乘佛教的影响,演变出写神仙鬼物的志怪故事;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两汉史书与诸子的传统,在汉人小说的基础上,由于汉末清谈和品评人物风气的影响,发展成重点记人物言行的轶事小说。志怪小说是这个时期小说的重点和主流,就其内容来说,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专记鬼怪灵异之事的记怪类,如《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等。另一类是专记山川地理、遐方异物的博物类,如《十洲记》《洞冥记》《博物志》《玄中记》等。第三类专记求仙得道的仙人、异人的神仙类,如《神仙传》。总之,魏晋志怪小说中,那些来自民间的传说,较少志怪色彩,富有强烈的反抗性和斗争性的作品,是志怪小说的代表。艺术上,志怪小说虽多为“丛残小语”“粗陈梗概”,但有些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长期流传的作品,由于众人的加工、丰富,都具有故事性、完整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技巧上,普遍运用了白描、对话等手段,注意刻画人物。而这些男女主人公,由于美好的生活或愿望遭到恶势力的破坏,造成了悲剧,虽然反抗和斗争,在现实中又不能获得胜利,故通过幻想的形式,即死而复活(《王道平》)、神仙相助(《白水素女》)以及比譬、象征式(《韩凭妻》《三王墓》《袁相根硕》等)来获得胜利,赋予了人物以积极的思想意义。这是魏晋也包括南北朝志怪小说,在情节和结构上的一个普遍特征。
魏晋轶事(志人)小说,包括笑话、琐言、轶事三类,以琐言类为主。《名士传》《语林》《郭子》,就是琐言类作品的代表。三国魏邯郸淳的《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在传统目录学家的概念里,它是小说作品。轶事类的代表作品,如《汉武故事》《汉武内传》,是以汉武帝一个人物为中心;而《西京杂记》则是以一个朝代(汉朝)、一个地点(长安)为中心。一方面是以群众(如《笑林》)、历史(如《西京杂记》)为题材,一方面是以上层社会的文人名士(如《语林》《郭子》)为题材,区别是明显的。内容上总括起来,都具有讽喻性、娱乐性、生动性的特点。艺术上,笑话追求夸张,轶事追求传奇,而琐言则追求真实,风格各呈异彩。
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东晋的《搜神记》,南朝的《幽明录》《宣验记》《续齐谐记》,北朝的《冤魂志》等,同时也出现了佛教徒自神其教的《冥祥记》。南北朝志怪小说艺术上比前朝成熟,标志为情节比较曲折了、描写比较细致了、文辞比较华丽了。这对魏晋小说是个发展,对唐传奇来说是个先驱,是过渡时期的必然现象。而南北朝轶事小说则是在魏晋轶事小说基础上的深入和系统化。笑话类,在《笑林》之后,又有《解颐》《启颜录》;轶事类,在《西京杂记》之后,又有《殷芸小说》;而琐言类作品,在《名士传》《语林》《郭子》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即《世说新语》。《世说》开创了琐言类作品的体裁模式,影响了后世琐言类小说的创作,且形成了一个流派。
唐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唐代小说内容上,既有传统的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又包括新兴起的传奇小说、白话小说。传奇小说的诞生,是小说史上的一个飞跃,使小说摆脱了依附于历史的从属地位。传奇小说内容上的特点,不离于搜奇记逸,传写奇事,其源盖出于志怪。但由于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并不被世人所看重,故题材上也就没有严肃的要求和规律的束缚,正规诗、文、史所不能容纳的东西,如日常生活琐屑的小故事,朝野人物的笑话和传闻、悖于礼教的爱情传说等,都成为传奇的题材;特别是不能在诗文中占一席之地的普通市井之辈,如娼妓、仆婢、商贾等,都成了传奇的主人公。尤其是娼妓、仆妇,成了唐传奇最出色的形象系列,如霍小玉(《霍小玉传》)、李娃(《李娃传》)、任氏(《任氏传》)、昆仑奴(《昆仑奴》)、红线(《红线》)、步飞烟(《飞烟传》)等,充分体现了唐传奇的现实主义以及社会意义、认识价值。艺术上,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应该说,唐传奇在六朝小说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文学样式并汲取其营养,发展为已经成熟的短篇小说。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在表现技巧上,充分发挥了虚构的特长,精于剪裁,使唐传奇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并影响了明传奇和《聊斋志异》的创作。
我国的小说发展到唐五代,可视作一个阶段,即我国小说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宋元时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传统的文言小说之外兴起了白话短篇小说——即话本。故可谓宋元是平话的时代。但同时,文言小说亦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如宋初编成了五百卷的《太平广记》,对唐五代以前的文言小说作了“终结”,是集大成著作,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还产生了著名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包括《别集》)、《醉翁谈录》《绿窗新话》《云斋广录》以及四百二十卷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等,值得重视。宋元文言小说为明清文言小说的进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宋元传奇小说大约有一、二百篇,内容有历史题材和世情题材,以历史题材为主。历史题材方面,记历史人物的,有模拟史传的作品《绿珠传》《梅妃传》《杨太真外传》《赵飞燕外传》等;记隋炀帝的作品,有《隋遗录》《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等。世情题材方面,有写爱情故事的《流红记》《王榭传》《张浩》等;写妓女故事的有《谭意哥传》《王幼玉记》《李师师外传》等。
宋初志怪小说标榜“征信”,故事中总记有时间、地点、人物,以示有据。代表作为《江淮异人录》。书中记唐二人,南唐二十三人,计二十五人。皆为侠客、术士、道流等异人故事,虽行事诡谲,却与一般志怪者不同。此书以专集形式汇集异人故事,实开后代“剑侠传”之类风气之先。宋代三教并存,巫鬼之风甚盛,故宣扬怪诞、报应之小说,应运而生,如《乘异志》《括异志》《祖异志》《洛中记异》《暌车志》等,蔚然可观,尤以《夷坚志》最为有名。《夷坚志》以其卷帙之多和《宋史·洪迈传》说的“鬼神事物之变”,在志怪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夷坚志》上承唐代,下启明清,影响所及,出现了金元好问《续夷坚志》等续书。
宋代撰史比较发达,官修、私修著作层出不穷,内容多属朝野轶闻琐事和朝廷掌故,注重事实,偏于考证,具有史料价值,小说色彩淡薄。宋代大量的这种史料性、考据性的作品,均不是小说,而只是笔记;我们在重视市人小说的同时,只能把故事性、趣味性强的作品,视作轶闻琐事小说,如《东坡志林》《齐东野语》《山居新语》《青楼集》之类。琐言类作品有《续世说》《唐语林》,后者系记有唐一代文人士大夫言行,开创了记当代的格局。笑话类作品宋元比唐代进步,产生了《开颜集》《艾子杂说》《拊掌录》等作品,呈上升势头,孕育了明代的高峰期。
经过辽金短暂的衰落,明初传奇小说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前期有《花影集》《剪灯新话》《剪灯馀话》《觅灯因话》等,后期有《九龠别集》等,此外尚有单篇别行作品《中山狼传》《辽阳海神传》等。明初作家以唐代传奇为样板,以传奇手法,描摹新奇怪异之事,歌颂男女感人之情,即志怪的内容,传奇的手法,如《剪灯馀话》序说的,使“读之者莫不为之喜见须眉,而欣然不厌也”,受到广泛欢迎。明传奇的创作手法,为《聊斋志异》开了先河。明末编辑小说总集成风,如《情史》《艳异编》《笑史》《万锦情林》《国色天香》《绣谷春容》《燕居笔记》等,成为明代传奇小说编辑出版史上的盛举。明代传奇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来说,都是宋元传奇小说的发展,清代传奇小说的准备。
明代志怪小说虽没有产生像《夷坚志》那样的总结性作品,但明中叶以后,也出现了四十卷的《语怪编》。又如《仙佛奇踪》,就是第一部合记仙道两门仙人的传记小说,且人数多达一百零九人,也是空前的。《广博物志》是继晋张华《博物志》以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分门新颖,资料丰富,小说色彩较浓,是上乘之作。志怪集中还出现了大量非志怪性作品,且都取材当代。如揭露朝政弊端的《王臣》(《志怪录》)、抨击人间邪恶的《人妖公案》(《庚巳编》)等,都表了作家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和深刻洞察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明代轶事小说,随着明代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的复苏和繁荣,格外昌盛起未。其中记琐闻轶事类小说,如《菽园杂记》《真珠船》《香奁四友传》《青泥莲花记》等,有朝野事,有妓女事,题材多彩;有纪传,有叙事,风格各异,呈现出较高水平。明代琐言作品,除《何氏语林》(何良俊)是补《世说新语》的,《明世说新语》(李绍文)如同《唐语林》是记当代文士言行外,尚出现了取语不取事、偏重记清言俊语的《舌华录》(曹臣),使《世说》作品得以延续和发展。至于笑话类作品,自魏邯郸淳《笑林》始,至明代达到高峰。数量多,水平高。冯梦龙就是著名的笑话小说作家。冯氏笑话小说《笑府》十三卷,属文人创作,又富民间色彩;《古今谭概》(又名《笑史》),乃集史传笑谭之大成,是总结性著作。二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笑林广记》就是据《笑府》改编的。
清代是文言小说辉煌的时代,也是文言小说结束的时代。它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形成了中国文言小说史的绵绵长河,也与同时期的白话小说一起,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历史,谱写出了杰出的篇章。清代传奇小说以《聊斋志异》为界,分为前期(清初)、后期(清中、后叶)。清初传奇承续明代传奇发展的势头,蔚为大观。代表作即张潮辑《虞初新志》。其中所收近百篇传奇小说,具名作者就有吴伟业、周亮工、王晫、王士祯、李渔、钮琇等,多达七十余人。但他们的作品大都散见于各自笔记和文集中。不少作品或公开或隐曲地表现了反对满人入主中原的民族情绪,如《象记》《宝婺生传》《书戚三郎事》《汤琵琶传》等。同时也广泛地描写了历史或社会上的各阶层人物,如演员、画家、园艺家、医生、樵夫、豪侠、乞丐、娼妓等,代表作有《大铁椎传》(魏禧)、《马伶传》(侯方域)、《雷州盗记》(徐芳)等,想象丰富,描写细致,达到较高水平。同属前期的蒲松龄,以二十卷、五百余篇的巨著《聊斋志异》独居鳌头。其中一百五十余篇传奇作品,以其深远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达到了传奇小说的高峰。蒲氏与社会、与民间流传的神怪故事关系密切,是这些故事的搜求者、助谈者、创作者、传播者。他能如鲁迅说的“出入幻域,顿入人间”,使志怪与现实紧密结合;且“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将志怪的题材,传奇的写法,完美地结合起来,是继承又是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志怪、虚幻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写出了最深刻、最尖锐、最动人的篇章,塑造了婴宁、娇娜、青风、聂小倩、席方平等人物形象,璀璨夺目,成为典范。
清中后叶(后期),乾隆、嘉庆年间兴起的摹拟《聊斋》之风,历久不衰,出现了《萤窗异草》(浩歌子)、《谐铎》(沈起凤)、《夜谭随录》(和邦额)、《夜雨秋灯录》(宣鼎)、《客窗闲话》(吴炽昌)、《淞隐漫录》(王韬)等,成绩斐然。他们虽然没有达到《聊斋》的水平,但作者之多,作品之盛,却为清代传奇小说,作了光彩的历史性的总结。
清代志怪小说的成就和影响,超过了唐宋和明代。清初,许多文学家和学者,参与志怪小说创作,作者广泛,队伍庞大,作品有的保留在自己的笔记中,有的收在自已的文集中;有的则是专集,如钮琇《觚剩》、陆圻《冥报录》、徐苏《诺皋广志》,其作亦不再袭六朝“纪实”之风,而多在怪异之中,寄有寓意;描写铺张,体近传奇,可见传奇小说对志怪小说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清代志怪小说的独特风貌。
《聊斋志异》出现一百多年后,袁枚(《子不语》)、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先后打起反《聊斋》旗子,或攻击《聊斋》“一书而兼二体”,或以“追踪晋宋”相标榜,但他们的作品,明显看出题材、写法与《聊斋》的相通之处,可以说《阅微草堂笔记》等,既是反《聊斋》又是模拟《聊斋》的产物。《阅微草堂笔记》刊行问世以后,影响所及,出现了一股模拟的高潮。俞樾《春在堂笔记》卷八说:“余著《右台仙馆笔记》,以《阅微》为法,而不袭《聊斋》笔意,秉先君子之训也。”仿作蔚然成风。除《右台仙倌笔记》外,尚有《里乘》(许奉恩)、《池上草堂笔记》(梁恭辰)、《醉茶志怪》(李庆辰)等。志怪书多寓风教,且议论过多,缺少形象,几乎变成了劝惩书,又是它衰落时期的特征。
志怪小说中,并无写神仙的专集,只有神仙灵异故事,散见于作家文集中。其中《彭望祖传》《哑道人传》都是写当世之人成仙并施惠于人,寄托不满现实的思想倾向;《会仙记》写狐仙与人相恋,狐仙善变化,重感情,又与汉魏六朝神仙故事不同。光绪年间出现的《续广博物志》,为博物类作品,添上了最后一朵小花。
清代轶事小说,作家辈出,佳作如林,是明朝轶事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正统诗文、传奇、志怪小说同步,局面繁荣。轶事类作品,由记历史人物、事件,发展为多记当代人物、事件,富有时代特色,较有知识性、社会性。代表作有《坚瓠集》(褚人获)、《梦厂杂著》(俞蛟)、《金壶七墨》(黄钧宰)、《壶天录》(百一居士)等。《壶天录》写市井小民,其中记载西方经济传入我国所带来的新科学技术,如德律风(电话)、麦克风(括音器)等,显示了晚清色彩。此外,还有记青楼妓女事的《板桥杂记》(余怀)、《秦淮画舫录》(捧花生),以及记豪侠事的单篇作品《秦淮健儿传》(李渔)、《剑侠》(王士祯)、《女侠翠云娘传》(秋星)等,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是非观念,超出了明代同类题材的作品。
琐言类小说至清代,仿书、续书不绝。除以《世说新语》体例编纂的《汉世说》《明语林》外,尚有取材当代的《今世说》(王晫)。《今世说》因入选作者自已的语言,且有自我标榜之嫌,被人所垢,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三种均属断代记言作品,在记前代和当代人物言行之外,另创专记妇女言行的《女世说》。同名《女世说》两种,一为李清撰,一为严蘅撰。严蘅为江南才女,故她既写本朝女子,又多载诗词,富有才智和幽默。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大致轮廓,可谓源远流长,灿烂夺目。
文言小说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其思想内容来说,不同时期的文言小说与同时期的白话小说一样,同样是当时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曲折反映,同样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文言小说也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其中包括我国古代有关文学、历史、文化、艺术、科技、语言等方面的知识,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文言小说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魅力无穷,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文言小说也对其他文艺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白话小说和戏曲的题材来源之一。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开始参与主编大型丛书的工作。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代小说作品的编辑整理,如《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丛书》第一辑、第二辑,《明代小说辑刊》;一类是有关古代小说的研究丛书,如“古代小说评介丛书”“插图本文学小丛书”一百种、“中国小说史丛书”等。“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于1993年10月荣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是1992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大型丛书。全套丛书近六百万字,76种,80册。就其内容来说,分两大部分,即第一部分是小说知识类,分为四辑33种:
第一辑,断代简史类。《汉魏六朝小说简史》《唐代小说简史》《宋元小说简史》《明代小说简史》《清代小说简史》《晚清小说简史》《中国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二辑,分类史话类。《话本小说史话》《神怪小说史话》《讲史小说史话》《世情小说史话》《公案小说史话》《才子佳人小说史话》《侠义小说史话》《讽喻小说史话》。
第三辑,小说知识类。《古代小说书目漫话》《古代小说资料漫话》《古代小说评点漫话》《古代小说续书漫话》《古代小说禁书漫话》《古代小说序跋漫话》《古代小说作家漫话》《古代小说版本漫话》《古代小说艺术漫话》。
第四辑,小说与文化类。《古代小说与神话》《古代小说与宗教》《古代小说与民俗》《古代小说与民间文学》《古代小说与历史》《古代小说与伦理》《古代小说与诗词》《古代小说与戏曲》《古代小说与方言》。
第二部分是小说评介类,分五辑39种:
第五辑,历史小说类。《上古神话系列小说》《列国志系列小说》《两汉系列小说》《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两晋系列小说》《杜纲与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系列小说》《杨家将与岳家军系列小说》《魏忠贤系列小说》《英烈传系列小说》《黄小配与洪秀全演义》。
第六辑,世情讽喻类。《笑笑生的金瓶梅》《曹雪芹与红楼梦》《李绿园与岐路灯》《吴敬梓与儒林外史》《林兰香和醒世姻缘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李汝珍与镜花缘》《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小说》《刘鹗与老残游记》《曾朴与孽海花》。
第七辑,神怪小说类。《平妖传系列小说》《西游记新话》《八仙系列小说》《借神演史的封神演义》《济公系列小说》《中国菩萨罗汉小说》《白蛇系列小说》《梦幻系列小说》。
第八辑,侠义公案类。《施耐庵与水浒传》《包公系列小说》《海公系列小说》《施公案与彭公案》《三侠五义系列小说》《文康与儿女英雄传》。
第九辑,话本与文言小说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袁枚与子不语》《剪灯新话及其它》《冯梦龙与三言》《凌濛初与二拍》《李渔与无声戏》。
《丛书》的计划与选题,是1990年7月3日在北大勺园召开的第一次编委会上讨论通过的。出版一套全面系统评介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作品的丛书,旨在向中学生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正确引导他们的阅读和欣赏,以启迪其民族文化意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工作的初衷和目的。它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一、请专家给中学生写书,用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形式,写出当代科研的新水平;二、寓学术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达到中学生看得懂、爱看,大学生和研究者也可了解作者的新资料、新观点和新成就;三、小说史部分以史为经,以作品为纬,分代分类评述;作品评析部分,重在评介,旁及源流,力图从文学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评介中国古代小说,以开阔读者的视野。《丛书》的出版获得了专家与读者积极的评价,丛书的编辑是成功的。
如说《丛书》覆盖面广,分类立题细密,几乎包罗了我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各个领域,被誉为“开发我国古代小说宝藏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是一套中国古代小说小百科全书性质的丛书。
首先,从史的角度看,它勾勒了自汉魏六朝迄于晚清各种流派和各种体裁的小说发展轨迹,给每一类小说流派和每一种重要小说作品以史的定位,基本上是达到了“全面”的要求。
其次,《丛书》风格浅近通俗,又开拓深广。《丛书》作者大都是专家学者,他们知难而进,寓深奥的理论于浅显的知识趣味之中,为书稿的深入浅出与通俗化,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如《古代小说与神话》《古代小说与民俗》《古代小说与民间文学》等,不是也可以从这些知识性的故事中,发现古代小说创作的源泉、伦理思想吗?又如《古代小说与宗教》,本来是读者较生疏的专题,作者从文化学角度谈及,化高深为浅近,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丛书》内容上,大到小说史的宏观把握,小到具体作家作品的细微分析;分类史话、小说知识、小说与文化类又旁及我国古代各种类型小说产生、发展、繁荣、壮大以致衰落消亡的内部机制、外部影响,和它与哲学、历史、宗教、伦理、艺术等其他部门关系,可谓开拓深远。
再次,表达新颖,观点独特,既普及了古代小说研究的成果,又体现了当代最高学术水平。以林辰《古代小说与诗词》为例,引述小说作品近百种,分析小说诗词一百多首。对于这些入于小说的诗词,先定性为“从属性的”“描述用的”“俗化了的”;再分类为“开篇题回诗”“结构情节诗”“肖像刻画诗”“景物描写诗”“总结全书诗”等十种类型,用小说故事解说小说诗词,一目了然,十分生动、活泼,并进行理论升华,概括出“小说诗词,是中国的小说艺术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结论,见解独出,令人信服。
欧阳健《古代小说作家漫话》则是另一种写法。对不知姓名的“古代小说作家之谜”,作者首先教给方法:从版本中找线索,从文献资料中去立证,从考古文物中去发现。作者并以六个寻觅作家踪迹的案例,来证实作家考证这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他并在《古本小说版本漫话》中,以版本对勘、细读原典、资料考证中,得出《红楼梦》版本系“程先脂后”“程真脂伪”的著名论断。
再如黄霖、万君宝的《古代小说评点漫话》,从我国最早的南宋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论起,直到闲斋老人评点《儒林外史》,不仅介绍了众多的小说评点家和评点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丰富的评点知识,而且揭示了评点这一小说批评形式发展的历史。书中一个个小标题,就是评点家的至理名言,耀人眼目。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千里群龙,一齐入海”“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将欲避之,必先犯之”“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以及“澄怀格扬”“因缘生法”“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等,分开来看,是一些闪光的散金、碎玉,合起来看,则是极为精辟的小说理论中的创作论、艺术论和方法论。
总之,《丛书》七十六个选题,从不同角度解答了人们阅读古代小说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不同的选题,或对一些特殊文学现象进行精确的描绘,或偏重于剖析问题的实质,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有效地给读者以“引导”的目的,取得很大的成功。
对《丛书》的缺欠,有人认为应该立题而没有立题的,比如还有关于小说体裁、小说美学、小说考证、小说辑佚等。尤其是小说体裁,对文言小说的比重明显不足;而对小说考证则更应不可缺少。关于小说考证,虽然《史料漫话》《作家漫话》、《版本漫话》各书都曾提及,但小说考证作为小说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有着广泛的研究范围,它关于作家事迹、小说本事、小说辩伪、小说评论等考证工作,都是上述各书所不能包括的。
《丛书》后来重印了三次,均未加修订,留下遗憾。
附录一
作者简历:侯忠义,1936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9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55年。前30年在中文系授课,后到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在系里师从魏建功、王重民,给古典文献专业讲过《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在文学专业讲过《先秦两汉文学史》《文言小说研究》专题课等。自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编写《中国小说史》,从此与古代小说结缘。1987年至1988年间,曾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一年。1980年开始编书,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汉魏六朝小说史》《中国文言小说史稿》《隋唐五代小说史》等书出版。成功与否,任人评说。
附录二
主要撰述:
1.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
2.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下)(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92.
5.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6.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简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7.侯忠义.唐代小说简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8.侯忠义.唐人传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9.侯忠义.三侠五义系列小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0.侯忠义.《绿野仙踪》校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1.侯忠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校点[M].黄山:黄山书社,1994.
12.侯忠义.《二刻醒世恒言》校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3.侯忠义.《荡寇志》校注[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2017.
14.侯忠义.《型世言》校注[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2017.
16.侯忠义.略论近代小说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1980(2).
17.侯忠义.《燕丹子》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1983(5).
18.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1985(1).
19.侯忠义.《搜神记》简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86(3).
20.侯忠义.读《莺莺传[M]∥历代名篇欣赏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1.侯忠义.用传奇法,而以志怪[M]∥聊斋志异欣赏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6.
22.侯忠义.《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J].北京大学学报,1987(4).
23.侯忠义.文言短篇小说民族形式的几个特点[M]∥明清小说论丛.1987(5).
24.侯忠义.《二刻醒世恒言》初探[J].明清小说研究,1988(2).
25.侯忠义.平话小说《燕子笺》之我见[M]∥海峡两岸论文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26.侯忠义.重评《中山狼传》[M]∥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7.侯忠义.史记与神话传说[J].北京大学学报,1993(5).
28.侯忠义.蓝鼎元和他的《蓝公奇案》[M]∥蓝公奇案今译:前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29.侯忠义.关于《于公案奇闻》[J].明清小说研究,1994(3).
30.侯忠义.论历史演义小说[J].明清小说研究,1996(3).
31.侯忠义.论公案小说的源流和特点[M]∥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丛书:序言.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32.侯忠义.编辑《全古小说》的设想与文言小说的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1998(6).
33.侯忠义.汉文小说《包阎罗演义》与《三侠五义》之比较研究[M]∥域外小说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34.侯忠义.关于《解颐》与《谈薮》[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5.侯忠义.近代侠义公案小说“合流”说质疑[J].明清小说研究,2006(4).
36.侯忠义.侠义小说的前世今生[J].章回小说,2008(3).
37.侯忠义.“东平府误陷九纹龙”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8.侯忠义.《后水浒传》的多重价值[J].辽东学院学报,2011(6).
39.侯忠义.《蟫史》的历史贡献[J].明清小说研究,2010(1).
40.侯忠义.论崇祯本评语中的潘金莲形象——评语研究之一[J].明清小说研究,2011(2).
41.侯忠义.论崇祯本评语中的“世情画卷”——评语研究之二[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3).
42.侯忠义.《红坛伪学》的价值[J].红楼,2014(2).
43.侯忠义.古代小说的改编问题[J].明清小说研究,2015(1).
44.侯忠义.《荡寇志》新议[J].内江学院学报,2015(3).
(责任编辑:孙希国)
Studies o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of Myself:a Summary
HOU Zhong-yi
(Librar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Classical novels ar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 history,among which many pieces of works such as the legends of the Tang Dynasty,Taiping Guangji(太平广记),Jiandeng Xinhua(剪灯新话),Liaozhai Zhiyi(聊斋志异)and Yuewei Cottage Notes(阅微草堂笔记)shine with dazzling and long-lasting brilliance.In this study,the course and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in writing Booklist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References for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nd 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History are summarized.
classical novel;history of Chinese novels;academic history of novels;Hou Zhongyi
I242
A
1672-8572(2017)04-0013-11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4.03
2017-05-02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古代文学发展史论”(2015LSLKTZIWX-07)
侯忠义(1936—),男,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小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