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策略探析
——基于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王迪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既有外部动力,也有内部动力。影响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传统教学环境和落后的教学管理制度等。高职院校必须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造教与学的环境,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广大教师投入到教学模式创新中,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许多高校在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学校、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1]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运用数字化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环境。它打破了时空限制,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拓展了新的教育资源,使得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情境虚拟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方法和方式仍然比较传统,不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长此以往,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高职院校亟需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让学习发生”的目标。本文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方法而言的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模型[2]。教学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的动力,既有外部推力,也有内部动力。
(一)外部推力
由于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化传递方式正在悄悄地改变。首先,新技术促使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上的局限,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共享。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倒逼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教学过程、教育教学组织结构、师生关系乃至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3]其次,信息社会引起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化,社会对人才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内部动力
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内部动力源于自身内涵建设的提升和争创一流高职院校的强烈愿望,是高职院校发展一种内在、自发的需求。内涵建设包括诸多方面,如发展理念、校园文化、管理水平、专业建设、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等。首先,高职院校在办学机制体制、治理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通过创新,才能办出特色,创造品牌。其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模式创新最终靠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基于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本能性的内驱力,促进教师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一道创造性地发挥教学功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种内在动力,需要从学校管理层面有效激励教师,鼓舞士气,形成一种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力量。
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一)落后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突出教师的地位。二是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三是教学目标单一。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千遍一律,重知识的掌握。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已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要想改变需要一定时间和外部动力。教师作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主角”,若不更新观念,学校倡导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举步维艰。
(二)传统的教学环境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相对滞后,制约着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纵观国内课室,先进的电子设备搬进了课堂,但课室内的桌椅还是传统的“排排坐”摆放方式,教师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条件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而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因此,怎样把课室资源和课程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使得教学能够在符合课程需求的环境下进行,实现个性化教学,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场“课室革命”。
(三)落后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环境变化,教学管理制度一成不变,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条条框框太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改革的热情,制约了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控制”为管理中心,过分强调教学规范性、一致性,教师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影响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较为突出,例如在学习指导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方面还不到位等。[4]在保障一定教学秩序和管理效率的前提下,怎样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需要营造教学模式创新的氛围,校内开展创新教学模式讲座和交流活动。可采用送出去的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职业导向和能力导向。在理念上,教学模式与创新需要把握以下三个“转向”。
1.教学空间从封闭转向开放
首先,传统的课堂学习资源主要依赖于教材,通过教师教授,学生获取知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学生获取知识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其次,学习空间得以延伸。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使学习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实现泛在学习。再次,从时间上讲,传统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受限,有限的课堂内,不能够获得一辈子够用的知识技能,学生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因此,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应从封闭走向开放。
开放的教学模式重视平时教与学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探究,注重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放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学生在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
2.教学方案设计从理论转向“理实一体”
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起来,将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动能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然后明确任务,以项目为载体将工作过程系统化,再分解任务,让学生开展实践,最后实施评价考核。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体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5]
3.教学模式从单一转向多样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方式,如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势必引领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教学模式不再单一。
(二)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
1.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需要搭建一个融“教、学、做、测、评”的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教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实训车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循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操作的技能和技巧。[5]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协作学习等方面的要求,最终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6]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教室改造。传统的教室是规规矩矩的排排座,座椅通常是固定的,往往不能适用小组讨论式、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要重点关注“人”,而且硬件的改进也同样有必要。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不同的教学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把传统教室改造成宽松座位式、小组研讨式、会议式、固定式等类型的教室,以满足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室基础条件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三)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有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如电子读书、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育教学网站等,共享性强。数字化学习环境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性,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7]因此,学校需要从制度层面考虑把教学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教学运行中协调耦合,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可从教学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
1.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发现新的学习机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质量。要使教学评价行之有效,需要有严谨的评价方法、科学的评价指标,多部门协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可从教学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开发在线教学评价平台着手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一是在教学评价的内容上,能够真实地反馈教学质量,又能有效测评教师对前沿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二是创新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在线教学评价平台,方便师生评价,使得教师、学生、相关部门可以随时查阅调查的进度、评价的结果。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最终需要教师来实现。如果没有高效的激励机制,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与人的工作动机有关的因素有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即外部动机)是使人安心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保障。要促进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模式创新,还必须重视激励因素(即内部动机)的调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广大教师的士气,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激励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最大程度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例如,改革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方式,既保证工作数量,又要保证工作质量,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课时量”作为考核要点;设立说课比赛奖、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奖、教学模式创新奖、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与师德楷模奖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加大奖励力度,将工作业绩、贡献与绩效工资挂钩,吸引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把竞争机制贯穿教书育人过程的始终,构建起以教师核心利益作为引导,提升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并形成长效机制。
3.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最终的落脚点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既要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又要在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建立弹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师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考分离是教学质量监控重要手段。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利用教学平台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通过网络自动组卷或抽卷的方式,实施学期考试,监控教学效果。通过教考分离,可以杜绝任课教师透题、点题现象,使得考试更加公平,促进优良教学和学风的形成。
总之,高职院校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需要系统思维,整体设计,稳步推进。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教学模式创新典型和取得的成效,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全员参与,全校师生形成合力,把教学模式创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实现“让学习发生”,才能把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1]章国英,张燕,施称.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09(13):87-91.
[2]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8 (12):27-29.
[3]张喜艳,解月光,杜中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8):22-25.
[4]刘秋云,马红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吐故纳新”: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谈起[J].出版广角,2015(11):118-119.
[5]范生东,董述欣.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23-124.
[6]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7.
[7]张庆秀,王跃生,韩清献.数字化学习能力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系[J].成人教育,2010(10):37-38.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陈辉]
Strategies of Teaching Pattern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Di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China)
In the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its external as well as internal drives.The main hindrances include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unscientific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improve these three aspects,so as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innovate teaching patterns and improv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igital learning;teaching pattern
G712
A
1009—7600(2017)04—0037—04
2017-02-22
2015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5年院级课题(2015ZX19)
王迪(1976—),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