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姗
(洛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职业一体化教学研究
李姗姗
(洛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承载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传媒人才的基本职能, 然而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与媒体实际需求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要想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播音主持艺术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结合市场需求, 构建专业—职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媒体仿真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 提高学生的媒体职业能力, 实现高校教育与行业、 企业的无缝对接。
播音主持艺术; 专业—职业一体化; 教学探索
构建“专业—职业一体化”的播音主持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解决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供需矛盾”的核心内容。[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务必立足于社会需求、 行业需求和传媒事业发展的需求。 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深入、 系统的改革, 一定要遵循传媒行业的发展规律, 同时结合传媒市场的人才需求, 从调整现行实践教学主干课程设置入手, 通过课内专业技能训练+课外平台自我训练, 打造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和职业能力强化训练, 使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具备很强的媒体职业能力, 实现高校教育与行业、 企业的紧密对接。
其一, 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现行实践教学主干课程设置, 精简专业理论课, 拓展专业技能课, 实现课程有效培养, 提升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目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多数高校沿用中国传媒大学的主干课程设置, 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有声语言创作·有稿播音—有声语言创作·即兴口语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 这个主干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稳定,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大课和专业技能训练小课比例为1∶2或1∶4, 与中国传媒大学的1∶6的理论大课和小课比例有很大距离, 且其他配套课程设置跟不上, 照搬中传的主干课程, 就会出现各个阶段的实践教学训练面面俱到却用力均匀, 且训练强度不足, 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呈现出扁平化、 一般化的特征, 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都基本掌握, 但技能水平不突出、 不拔尖。 同时, 我们深入地市广播电视台等一线媒体调研, 发现普通话语音标准, 能流畅准确地播读各种稿件的播音型人才供过于求, 而具备深度思考力、 创新力、 现场应变能力、 即兴表达和评论能力的主持人却较为稀缺。 因此, 根据业界的人才需求, 我们应该对目前的教学主干课程进行适当调整, 压缩基础训练, 加大即兴口语表达的训练比重, 将普通话语音、 播音发声有效整合, 合并到同一个学期的实训课程中, 在正音和基本发声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有稿播音训练, 具备基本的播音能力的基础上, 进行两个学期的即兴表达训练。 即兴口语表达训练(1)思维训练+即兴表达, 即兴口语表达训练(2)即兴评论+情景主持; 之后再顺承电台播音与主持和电视播音与主持。 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为: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训练—有声语言创作(有稿播音)训练—即兴口语表达训练(1)—即兴口语表达训练(2)—广播播音与主持训练—电视播音与主持训练。 这样的专业主干实践课程设置会更加合理, 在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即兴表达的能力, 从而突破主持人训练的教学难点, 实现了与大多数高校重播音训练的差异化发展,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更好地满足了媒体的行业需求。
其二, 用“课内实训基础技能+课外平台自我训练强化”的方式, 大力拓宽课外训练平台, 夯实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
目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 虽然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但是还是以课堂实践训练为主, 情境性、 挑战性较弱。 形式相对单调, 训练强度和要求较低。 为了更好地满足传媒行业需求, 我们以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为目标, 提升理念, 拓宽人才培养口径, 以课堂实训为主, 同时让课堂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对应的基本功大赛、 节目制作联动起来, 实现分阶段多样化一体化实践教学。[2]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 二年级实践教学, 采取教学+基本功大赛模式。 结合每个学期实践训练要点, 学期末组织相应的基本功大赛, 促进和检验课堂实训的效果, 也可以尝试以赛代考模式。 课堂专业技能训练每学期阶段递进, 基本功大赛成序列同步阶段递进。 大一上学期训练要点为普通话语音正音、 吐字归音, 期末可以进行基本功大赛·古诗词与绕口令大赛。 大一下学期以有稿播音训练为主, 重点为文艺作品演播, 该学期可配套进行基本功大赛·经典诵读大赛。 大二上学期以思维训练和即兴表达为主, 学期结束可以以开展基本功大赛·新闻与热点话题评述大赛的方式进行。 大二下学期以即兴评论和情景主持训练为主, 期末可以举行基本功大赛·主持人综合素质大比拼。 这样以序列化的基本功大赛与实践教学配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强化、 提高每个实训阶段的专业技能, 另一个方面, 不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自我展示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专业实践技能。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三年级实践教学, 可以采取教学与节目制作一体化模式。 经过前两年的基本技能训练, 三年级的实践教学可进入合成阶段。 目前高年级的广播播音主持与电视播音主持还处于零碎要点训练的阶段, 学生成品节目策划与制作完整训练较少, 实践能力较弱, 而这个阶段如果能不断地让学生分类型制作成品节目播出, 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因此, 在高年级的实践教学中, 可以通过师生双向选择, 进行节目类型化滚动化分流, 把课堂变为节目录制现场, 通过相应平台让节目面向受众播出, 优秀节目推荐选送至校园广播站、 校园电视台播出。 这种机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节目制作热情和节目制作质量, 使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熟练掌握电台、 电视台播音与主持的实践技巧, 为成为合格的传媒人才奠定良好的行业意识和业务基础。
其三, 用互联网+思维, 将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引入实践教学, 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利用好自媒体平台, 进行虚拟媒体仿真训练, 提升学生媒体适应力。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 我们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得到有效更新。 目前实践训练课上运用的练习材料多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实用播音教程上的内容, 内容比较陈旧, 有相当一部分稿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语境, 不利于学生理解或无法调动学生的感情。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便利, 使用最新的练习材料, 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调动情感, 生动表达。 在教学内容同步共享方面, 编辑打印的方式还是容易滞后, 可通过建立小课组群, 利用QQ或微信平台和学生共享新的教学内容和练习材料, 方便快捷。
在教学方式上, 我们目前采用的方式多为专业技巧课训练, 按部就班, 形式单一。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各种新媒体为我们实践教学方式的丰富化提供了契机。 每个播音班可以创建和运行班级网络微电台, 分成不同的栏目组进行节目制作, 通过喜马拉雅、 荔枝fm、 班级公众号等建立自己的自媒体播出平台, 在教师分组指导下, 学生组建团队策划创意制作节目, 根据点击率和收听(视)率以及指导教师的收听(视)意见反馈, 进行节目质量监测, 提高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此外, 还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的深度, 指导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开创有特色的自媒体节目, 打造其个性化、 特色化的节目风格, 实现实践教学普及化与精英化的统一。 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和准入门槛低等特点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大力拓宽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传媒人做好应有的准备。
其四, 与校内外媒体机构进行联合对接, 真正实现校企接轨、 校企联合育人, 做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训练。
(1)大力建设好、 充分利用好、 沟通对接好校园媒体, 如校园广播、 电视台, 作为直接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各个年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以此为依托, 对优秀学生、 优秀学生团队进行个性化、 精英化训练。
(2)大力拓展与校外媒体的合作广度与深度, 与当地广播电视台、 移动传媒等公众媒体平台做好对接,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一方面, 组织好低年级学生对一线的参观学习, 高年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工作。 另一方面, 可以建立校企协作培养模式或者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模式, 联合制作播出节目, 或者校方创意制作完成节目, 经过电视台指导及审核, 通过媒体平台播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训练最终是为了满足媒体实践工作需求, 在校内广播电视台和当地各种媒体的实践检验中, 不断调整、 改善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 最终实现高校教育教学与媒体应用的双赢, 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承担着为媒体培养和输送具有采编播能力的播音与主持人才的主要职能, 只有通过构建“专业—职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有效改善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只有解决好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不对等的矛盾, 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才能真正培养出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社会职能。[3]
[1] 关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改革研究[J].新闻传播,2014(12):45.
[2] 罗幸.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13(11):223.
[3] 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9):161.
[责任编辑杨倩尹番]
Abstract: Bearing the art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maj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ualified media talents for the society’s basic functions.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actual demand on broadcasting & hosting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medi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must be adjusted. Combined with the market demanding, we should build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professional - the integration which could strengthen the media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Though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media to realize the seamless coupling of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KeyWords: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specialty; art-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of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specialty;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TeachingExplorationandResearchonArts-ProfessionalIntegrationofBroadcastingandHostingSpecialty
LI Shan-shan
(SchoolofJournalism&Communication,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934,China)
G420
A
1009-4970(2017)09-0081-03
2017-04-20
洛阳师范学院教改立项项目 (2015-xjjg-017)
李姗姗(1979—), 女, 河南灵宝人,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