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生长

2017-03-12 15:20:02王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阶层理论

王驰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生长

王驰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体现在经济结构、政治权力结构、文化结构以及阶级阶层结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特征是历史唯物主义新生长的支撑,通过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阶层结构的阶段性特征来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生长,有利于维护理论制高点,避免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缺位以及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历史唯物主义;新生长

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社会阶级等方面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这是每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必须坚持的。然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充满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结构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着某些根本性的区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也就意味着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又有了有别于以往的特征,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阶级阶层各个方面。只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纯理论研究而不与实际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就会陷入思辨的泥潭,只是简单地对历史唯物主义已有理论的重复研究而不结合现阶段社会结构的特征进行理论创新,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了教条。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1]。只有把握好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不断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才会体现出其时代价值与理论价值。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历史唯物主义新生长的支撑

历史唯物主义每一个组成理论的更新都需要对社会现存结构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社会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其基本内容就是对社会各种关系、矛盾以及社会发展进程进行探讨,从而找出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动力。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之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新生长的支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社会结构则是以结构化的形式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的立体呈现,反映的是社会这个有机整体的空间形态,而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这个整体结构中就代表着分支结构,分支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态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动的结果。既然整个社会发展都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并且社会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那么社会结构也必然会跟随矛盾运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具体社会结构特征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总体上是以“社会”为重心和落脚点的,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本位,使我们能够通过了解不同社会的结构特征来追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为今后的新生长提供经验。历史唯物主义既然要获得新的时代价值和理论增长,就必须以当前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新生长的内在要求。

其次,新生长的特性要求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必须依靠对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把握。新生长,顾名思义就是必须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突破、新的成果,具有创新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新生的实质是在确定了社会结构现阶段特征之后,再对现有理论限制进行突破,这就是说认清社会现实是其基础和必要前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的新生长不能仅仅依靠于学者脱离现实纯粹的脑力思考,不能对社会各领域、各个层面的变化发展视而不见。因为任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都是思想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的再思考的产物,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最后,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特征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生长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还是后来的列宁、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始终关注自己时代的社会现实,始终研究自己时代社会所急需回答的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并不是科学的极限。历史不断提供新的事实和新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理论进一步发展。”[2]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使历史唯物主义新生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的准确理解,认为认清社会现实是历史唯物主义超越现有界限达到新的境界、获得新的时代价值与理论价值的立足点。这实际上就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浓厚的社会性特征,既然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那么理论也就不存在终极理论,理论的新生长就有现实基础。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在保持传统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基本特征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变”,经济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价值以及阶级阶层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各领域的变化过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方面,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消费的经济动力作用日益明显的基础上,创新成为新兴动力。

我国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很长时间都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作为所有制结构仅有的两种形式,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政治原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已经不能与变化发展市场相适应。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后的历次党代会都重申了这一观点。虽说总体基本经济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但其中包含的所有制结构成分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总体来说两者之间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此消彼长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建立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基础上的,否则就会动摇我国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此外,多种所有制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惊人的飞跃,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实力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到2014年,中国大陆有9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有9家为非国有企业。虽然与国有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使我们对非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充满希望。

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表现为潜在经济增长与实际经济增长差距的扩大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些在给人们带来不安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转变。这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长期落后并且三大产业构成不合理这样的现状提出来的。有数据表明,从2011-2015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9.5%、9.5%、9.4%、9.2%、9.0%,第二产业,46.1%、45.0%、43.7%、42.7%、40.5%,第三产业,44.3%、45.5%、46.9%、48.1%、50.5%,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数据的背后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为,第一产业增长方式依然粗放,主要体现在机械化、专业化不足,规模化经营欠缺;第二产业内在水平不够,主要体现为产品附加值不足,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大,主要体现在新型化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产业结构的现状,明确调整目标与方向,促进产业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的纵深发展,不能因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投资、出口、消费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自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消费基本处于经济增长动力的边缘。但是过分依赖这样的增长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受外界条件影响很大,容易受制于人,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近年来,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不佳,经济下滑频现,外需普遍疲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长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内需),保证“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展。因此,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4年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46.3%增加至2014年的49.6%;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65.2%减至2014年的45.9%;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11.5%增加至2014年的4.5%,增长幅度很小。这表明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投资与出口动力作用相对弱化。经济增长除了传统的三大普遍动力外,还存在着某些特殊动力,例如劳动力构成、资本构成要素、创新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的,劳动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规模性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升,2010-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幅达到10.5%;由于高资本回报率愿望的落空导致社会资本流动的阻滞,实际利用社会资本增长后劲不足。这些变化都释放出一个信号:经济增长必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国家为了应对这种形势,高瞻远瞩提出的新目标。它将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逐渐弱化要素投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政治权力结构方面,中央对地方放权力度加大,政府与市场权力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总体上遵循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管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使政令通畅,提高行政效率。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中央与地方权限不明、“条块”关系不顺、利益相悖的问题。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关系,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法制化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摆在政治学学者眼前的一大难题。随着当今社会对政治体系权力结构优化以及行政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为了使政治权力更好地服务市场经济,中央必须改变以往“事事管,事事报”的做法,这种做法既加大了中央的负担,又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最终使大家都不满意。中央应当在掌握核心权力这个大前提下,下放更多的执行权力到地方,使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条块结构上,增加更多的“块”比例。当前进行的行政审批权、市场监管权的下放正是权力下放的具体体现,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据统计,2013年国务院下放和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达334项,2014年再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这些数据表明,中央权力的下放与地方权力的增加是权力结构改革的一种趋势。此外,权力下放不是对权力放而不管,而是由事前审批向事中监督、事后评估转变,这就要求中央必须在监督权上进行加强。

从政府与市场的权力结构的变迁来看,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对政治权力独占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政府与市场对政治权力的共享的阶段,政治权力结构逐渐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融合,权力结构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在当代中国,政府是最主要的权力主体,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而市场处于被领导地位,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必然导致两者的经济权限与职责混淆不清,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政府以命令强制取代市场主体的科学决策,打压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伴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众多的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都开始参与竞争,市场需要更大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此时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如果仍然过多干预市场,既难于管理,又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要下放部分权力给市场,让其发挥自主性,自己仅从宏观政策给予引导。虽然目前政府已经在很多方面给予市场较多的自主权,下放了多项行政审批权并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市场的权力依然有限,主要体现在权力的完全受限(表现为政府不授权)以及非完全受限(表现为虽授权但不保证权力的行使),这是今后解决政府与市场权力矛盾的一个方向。

第三,文化结构方面,价值多元化与信息网络化冲击着公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深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价值观多元化使各国既使意识形态在相互碰撞中激发更新活力的同时,也给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带来冲击。从总体上看,我国对社会各种价值观采取的是批判吸收的原则,而非完全打压。如此一来,国外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能够披上所谓的“学术交流”的外衣进入中国的文化结构当中,这几乎成为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惯用伎俩。他们宣扬所谓的“价值观平等”“价值观的非意识形态化”等言论给社会公民的思想意识造成很大的困扰。一方面,这些言论离开具体社会实际抽象地空谈理论,灌输所谓的“无差别价值理性”,最终造成公民认为外来价值观的合理化、中立化,使社会公民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偏离正确的轨道,加强了公民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陌生感,同时也使公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乃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政治体系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这些言论妨碍了公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性资源的提取,弱化了政治体系对各种意识性资源的整合效果,不利于公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

价值观是需要靠各种传播手段才能得以实现的,多元价值观的传播从最初的书本、广播已经发展到互联网的全球传播,网络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渠道,给我国意识形态的构建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了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国家虽然可以采用行政或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控制舆论,封锁不利于政治统治的思想观念,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管理方法的滞后,信息的传播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受控制的。正由于此,西方腐朽思想才能在各国畅行无阻,给主权国家的文化结构带来很大的破坏甚至是结构的重组。垃圾信息的泛滥,导致公民,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群体缺乏社会价值的自我辨识,他们的意识形态的构建尤其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由于长期受到各种思想价值冲击,大量的公众出现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产生的将不仅仅只是意识形态危机,更会带来对整个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危机,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

第四,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方面,社会分层不断细化且边界趋向固定,各阶层成员的流动趋势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阶层出现。胡锦涛指出:“必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分层的不断细化,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阶层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阶层的固定化以及各阶层流动趋势的减弱。社会阶层的固定化是指优势阶层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分配和利用的优先权,其后代可以在父辈所建立的基础上很快地到达优势地位(富二代、官二代),而弱势阶层需要经过后天努力才可能到达某个相对好的阶层的现象。社会阶层固化造成不同的阶层尤其是弱势阶层的人们在社会资源的提取范围和利用效果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阶层固化能够起到刺激竞争、调动人们的奋斗积极性的作用。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阶层固化在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经成为许多社会矛盾的“引线”。当前研究大多将阶层固化与阶层矛盾联系在一起,这固然有其道理,但事实上社会阶层固化并不必然导致阶层冲突。阶层固化总的来说反映的只是社会不同群体分化的社会现象,本身并不是引发矛盾的条件。为人诟病的是由阶层之间相互流动的渠道被人为关闭,使得低阶层的人无法向高阶层跨越,后置性因素被先赋性因素压制,造成他们仇富、仇官心理,最终引起社会不稳定情绪蔓延。有数据显示:“只有4.7%的人认为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没有冲突’,有95.3%的人认为各个阶级阶层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冲突,认为冲突程度严重的人(认为‘有较多冲突’和‘有严重冲突’的人)已经高达32.5%。”[4]这表明当前中国阶层结构的固定性、非流动性程度比较严重,容易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稳定。

三、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对历史唯物主义新生长的价值

第一,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顺应时代维护自身理论制高点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阶级阶层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阶层结构也不可避免地得以调整。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的特征除了承袭前一阶段所具备的某些共同要素外,还反映出时代发展赋予当代中国所独有的标识。这同时也就表明,在社会结构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有了用于新生长的环境土壤,历史唯物主义也就迎来了理论再生的春天。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论再生,不仅仅只是对原有理论的机械复制,而是在更高层面上的升华。在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为了一直处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制高点,就必然要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在内涵和话语主导权两方面的突破。而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正是实现这种突破所必须具备的充分条件,因为不能体现时代价值与利益的理论是无法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漠视社会结构特征的新变化必然将理论创新置于社会发展的“飞地”。

历史唯物主义维护理论制高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借鉴和创新。说到借鉴,简单来说就是将他人之物化为己用。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怎样借鉴,是全盘接受还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不弄清当前社会结构的具体构成及运行机制,不沟通理论阐释与实际现实的渠道,甚至把理论教条化,最终只会导致历史唯物主义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使得人们怀疑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统性。不管哪种社会理论,其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这正是建立在社会结构本身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差异基础上的。可见,借鉴只能是有条件地借鉴,对被借鉴理论合理、有用的部分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切忌以姓资还是姓社为借鉴标准。从社会结构的实际构成出发,以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为导向,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至于理论创新,简单来说就是指创造出前人没有的理论。理论创新又分为理论原始的创新与理论的集成创新。理论的原始创新主要针对的是前人完全没有涉及的领域,具有较强的专利性、排他性;而理论的集成创新则是将现有的非本土理论加以改造,使之适应本土发展特点。当然,无论哪种理论创新都不是空中楼阁,它总是要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石,经过一系列的深度挖掘才能最终成功。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排头兵,也只能通过丰富自身内涵、契合时代需求、转换研究范式等理论创新形式来应对越来越复杂化的社会现实,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理论的主导地位,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生长。

第二,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能够避免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缺位,获得再生长的实践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不是抽象概念在思维领域的自我呐喊,更重要的还需要实践的参与。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缺位,从根本上说就是理论在实践的缺位。要知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所创立的,它必然要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实际上就是当前社会实践在各个领域呈现出来的特点,它对历史唯物主义话语权的认定以及在社会发展的占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社会进行一个时空定位,这是理解当前社会实践的第一步。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释的,偏重于整体理论的构建;而现阶段中国所需要的历史唯物主义除了继续坚持整体理论外,还应当着力于微观理论研究,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自然就要从微观领域入手,开创新的研究范式,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了避免在社会发展中的缺位,历史唯物主义的每一个理论组成部分都必须通过与实践发生关系来占领自己的社会位置,填补当前社会结构的理论力场空白,并以此对社会产生影响,确立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当前社会结构特点。这同时也给社会学家与哲学家提出了三个难题:怎样最大程度地使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结合、怎样化解旧的社会结构要素与新的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以及怎样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三大问题既是学者们要解决的课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再生长所面临的困境。正由于此,重视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来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时代赋予其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的实践轴心。一方面,强调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对历史唯物主义再生长的意义,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从更广的范围提取社会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使其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各领域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可以满足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建设所渴求的理论引导诉求,使其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第三,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获得再生长的群众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结构的特征也是人民群众在一定社会时空中实践的结果体现。通过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助力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生长,蕴含着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人民群众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不再是理论在头脑中无意义的自辩自证,它需要为实践着的人提供多元化的利益元素,从而构建出体现人民需求的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利益追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的利益已经不再只是满足于温饱这样低层次的“本能需求”,而是着眼于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历史唯物主义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以某些利益作为回报,而利益需求总是伴随社会结构的重组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这同时表明,人民群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同只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的认同。正由于此,重视把握中国社会结构阶段性特征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利于历史唯物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双向运行机制。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理论引导人民群众—群众改造社会结构—社会反馈理论效果—理论的自我反思及修正这种关系模式,其主导性和合理性将在社会中得到最广泛的彰显。

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利益的关注逐渐从传统的整体利益向个人的具体利益侧重。虽然在根本利益上人民群众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利益上就不那么和谐甚至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能够使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真正认同的理论,并以此来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但是这样的理论不是从历史尘封的典籍中直接拿出来就能运用的,它必须要定位于当前的时间空间,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限定时空中社会各领域的结构特征。因为不弄清社会结构的现状,历史唯物主义就无法把握人民群众现阶段的利益,得到人民的认同就更无从谈起。

注释:

①除特别说明外,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6.

[2]列宁全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8.

[3]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0L].2006-07-10[2017-01-20].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50520/19718873.html.

[4]李培林,赵延东,张翼.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The Phase Features of Social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New Growth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WANG Chi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207,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a's social structure presents new features,reflecting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the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the cultural structure and the class structure.The features of social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support the new growth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The new growth can be promoted by grasping the phase features of the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 and class structures.It is beneficial to maintain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theory,avoid the absence of theory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btain the approval of the masses.

Social Structure;Phase Features;Dialectical Materialism;New Growth

B03

:A

:1009-8666(2017)07-0081-07

[责任编辑、校对:王菁]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7.011

2017-03-04

王驰(1988—),男,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阶层理论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