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显 彬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广东 湛江 524048)
雷州方言区“厝”字地名的消失与转移
马 显 彬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广东 湛江 524048)
“厝”字地名是闽方言特有的普遍性地名,理论上,应该分布在整个闽方言区。但是,通过电子地图的搜索,在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方言区却没有发现“厝”字地名,成为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从语音和意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雷州方言“厝”字与“宅”字音义相同,“厝”字地名被“宅”字地名所代替。
雷州方言;地名;厝;宅
“厝”有多种含义,一些辞书认为房屋义是一个方言词:《现代汉语词典》,cuò,〈1〉放置:厝火积薪。〈2〉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3〉[方言]房屋[1]238。《汉语大词典》,cuò,〈1〉放置,安放。〈2〉停柩待葬。〈3〉[方言]房屋[2]392。《汉语大字典》,cuò,〈1〉磨刀石。〈2〉通“错”,错杂。〈3〉通“措”,措置;安置。〈4〉殡葬。〈5〉[方言]房屋[3]35。有的辞书认为房屋义就是闽方言词:《新潮汕字典》,cuò,方言读“cu3”,*“cu3”为该字典的注音。〈1〉放置:厝火积薪。〈2〉停柩,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3〉[潮]房屋。[引]家,家乡[4]37。台湾《国语辞典》,cuò,〈1〉闽南话称屋子或家为“厝”。〈2〉停柩待葬。〈3〉安置[5]。可见,在这些辞书中,“厝”可以表示房屋、住所的意思,是一个方言词。*《新华字典》对“厝”的解释是:“cuò,〈1〉放置:厝火积薪。〈2〉停柩: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没有提到房屋义。
地名是活化石,具有时代与地域的色彩,不同的方言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方言地名。例如“滘”字地名就是粤方言特有的地名,“围”字地名就是客家方言特有的地名。“厝”字地名,就是包含有“厝”字的地名,“厝”在地名中指称房屋、住所。例如:刘厝(广东揭阳)、彭厝沟(广东揭东)、石厝底(福建漳州)、叶厝(福建宁德)。根据我们的统计与分析,“厝”字地名是闽方言特有的地名,这点可以从“厝”字地名区域分布情况得到证明。
闽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浙江省南部、海南省与台湾省的部分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地的闽方言都有些变化,但是仍属于闽方言的范畴。“厝”字地名几乎全部分布在闽方言区。这点可以从电子地图中找到证据。目前主要的电子地图有百度电子地图、谷歌电子地图和搜狗电子地图,谷歌电子地图没有提供统计数据,百度电子地图没有台湾、香港、澳门的数据,所以,我们采用搜狗电子地图提供的数据。下面是搜狗电子地图搜索出的“厝”字地名情况(在搜索框内输入“厝”,即可),“厝”字地名总计7 243个,具体数据如下(单位“个”):
福建(6191):厦门(2113)、福州(1113)、泉州(920)、莆田(545)、漳州(524)、宁德(482)、三明(230)、南平(193)、龙岩(71)
广东(848):汕头(230)、潮州(217)、揭阳(196)、汕尾(188)、梅州(12)、惠州(2)、广州(2)、中山(1)
浙江(128):温州(124)、台州(3)、丽水(1)
台湾(64):云林(15)、彰化(8)、台中(9)、基隆(7)、嘉义(6)、台南(5)、高雄(5)、南投(3)、屏东(2)、桃园(2)、台东(1)、新竹(1)
其他地区(12):湖南 (2),郴州(1)、长沙(1);江西(2),上饶(1)、九江(1);湖北(2),黄冈(1)、鄂州(1);云南(1),丽江(1);广西(1),南宁(1);辽宁(1),鞍山(1);山东(1),济南(1);江苏(1),南京(1);香港(1)。
福建、广东、浙江这3个省“厝”字地名合计7167个,占“厝”字地名总数的99%。其他地区“厝”字地名仅有76个,仅占“厝”字地名总数的1%。
根据《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提供的数据,我们对闽方言的主要分布区域进行了核实[6]110-112。福建省这几个市全部处于闽方言范围。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汕头市属于闽方言范围,梅州市的大埔县、丰顺县、惠州市的惠东县和中山市的个别地方处于闽方言范围,广州虽然不通行闽方言,但是也有不少闽方言人居住,出现“厝”字地名也正常。浙江省温州市的洞头县、苍南县、泰顺县、平阳县和台州市的玉环县处于闽方言范围,丽水属于个例。台湾3/4以上的人讲闽方言,云林等地都涉及闽方言。
其他地区出现极个别的“厝”字地名可能是偶合,也可能是少数闽方言区的人移民的结果。例如江西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地的少数地方,广西桂萍、北流等地的少数地方,江苏宜兴、溧阳等地的少数地方也通行闽方言。“厝”字地名在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占99%,具有绝对优势,其他地区仅占1%,完全不影响对“厝”字地名的定性。由此可见,“厝”字地名应该是闽方言特有的地名,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特征,这点无容置疑。从分布情况看,“厝”字地名在福州、莆田等地都有大量的分布,台湾《国语辞典》和《新潮汕字典》把“厝”(房屋义)仅仅看成是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方言词是不恰当的,它应该是整个闽方言区的一个通用词语。
闽方言还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省,“厝”字地名是闽方言特有的地名,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特征,这两个地方理论上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厝”字地名。然而,在三大电子地图中都没有发现“厝”字地名的踪迹,这是很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说“厝”字地名在这两个地方消失了。海南省闽方言区情况比较复杂,将另文讨论,*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从读音看,“厝”与“屋”这两个字在海南省闽方言区存在读音相同的情况。海南闽方言没有送气音,c改读s,“厝”读“su4(诉)”。“屋”读“oɡ7(喔)”,俗读“su4(诉)”。从意义看,“厝”与“屋”都可以指称房屋,意义上也有相同点。所以,从读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看,“厝”字地名可能被“屋”字地名代替了。但是,海南闽方言区除了带“屋”字的商店名外,乡村居民点的地名基本上没有发现“屋”字地名。情况比较复杂,另文讨论。这里仅讨论雷州方言区“厝”字地名的消失与转移。“厝”字地名在闽方言其他地区非常普遍,为什么在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方言区却消失了呢?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厝”字地名在雷州方言区出现了转移现象,被“宅”字地名代替。理由如下:
从读音看,“厝”与“宅”这两个字在雷州半岛闽方言区存在读音相同的情况。陈大进先生是雷州半岛人,对雷州话颇有研究,他在自己编写的《雷州话实用字典》里指出,“宅”读“择”,俗读“次”(该字典用同音字注音),他在字典《凡例》里解释“俗音”时说,“一是雷州半岛习惯口语,二是有的字不一定是这么读,但大家都这么读了,已经约定俗成了。”[7]1-70“择”与“厝”的读音是不同的,但是“次”与“厝”的读音是相同的,方言学家林伦伦先生《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列了雷州话同音字表,把“次”与“厝”列为同音字[8]83。可见,在“俗音”里,“宅”=“次”,“次”与“厝”又是同音字,因此,“厝”与“宅”在“俗音”里读音相同。由“宅”代替“厝”,但是读音没有变,还是“厝”的读音。我们对雷州方言进行了调查,“宅”字到今天还普遍存在俗读音读法。从意义看,“厝”与“宅”都可以指称房屋,住所,意义上也有相同点。所以,从读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看,“厝”字地名便被 “宅”字地名代替了,只是书写形式不同了,而“宅”字因替代“厝”字,增加了俗读音“厝”音,由单音字变成了多音字。
从地名来看,雷州半岛确实有不少“宅”字地名。根据百度电子地图提供的数据,*百度电子地图可提供县市地名查询统计,故采用百度电子地图。广东省“宅”字地名共计933个,雷州、遂溪和徐闻这三个主要的雷州方言区就占了365个,占了广东省的39%。
广东省雷州半岛主要通行闽方言(雷州方言/雷州话)的有徐闻、雷州、遂溪等地,在这些地方有大量的“宅”字地名,例如:
雷州:温宅、莫宅、北宅、潘宅、梁宅、黄宅、高宅
徐闻:王宅、陈宅、符宅、苏宅、荣宅、何宅、包宅
遂溪:唐宅、许宅、周宅、尹宅、徐宅、芦宅、林宅
广东潮汕地区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汕尾市主要是通行闽方言,有大量的“厝”字地名,共计831个,占广东省的98%,但是,“宅”字地名却只有108个,仅占广东省的12%。同属闽方言,雷州半岛的“宅”字地名却比潮汕地区多很多,这说明在雷州半岛闽方言区“宅”字地名是很普遍的地名,假设雷州半岛闽方言区没有放弃“厝”字地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宅”字地名。
在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厝”与“寮”搭配构成地名,*“寮”也是房屋的意思,一说畲族把房屋叫做“寮”。是一个特点,只不过在“厝寮”前面加上了姓氏。例如:金厝寮(福建省泉州)、林厝寮(广东省汕头)、林厝寮(广东省揭阳)、杨厝寮(广东省潮州)、叶厝寮(广东省汕尾)。这个特点在雷州方言区也能够找到,只不过是由“宅”与“寮”搭配构成地名。例如:
雷州:金宅寮、林宅寮、凌宅寮、杨宅寮、关宅寮
徐闻:曾宅寮、何宅寮、朱宅寮、祝宅寮、冯宅寮
这种相似性只能说明雷州方言区“宅”字地名是由“厝”字地名转移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雷州市有个地名叫做“措寮”,附属的名称还有“措寮村委会”“措寮小学”。在雷州方言里,“措”与“厝”也是同音字,因此,雷州市的“措寮”应该是“厝寮”的误写。虽然“措”与“厝”读音相同,但是,“措”在意义上没有房屋的含义,用它代替“厝”是不恰当的。当然这种误写也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人们在不打算使用“厝”或者不知道“厝”怎么写的情况下,一开始可能想到的也是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同音代替,从这个角度上讲,把“厝寮”改写成“措寮”是一种有意识的尝试,是一种有意的行为。
为什么雷州方言要放弃使用“厝”字地名呢?目前在文献史料上还没有找到证据,而且我个人认为,在文献史料上也不大可能记载放弃使用“厝”字地名的原因。下面结合移民融合问题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众所周知,广东雷州半岛和台湾的闽方言都是移民的结果,为什么在台湾有不少的“厝”字地名,广东雷州半岛却没有呢?今天,台湾讲闽方言的人有3/4,说明过去移民去台湾的闽方言人是很多的。在清代200余年间,官府上报的台湾人口有91万,土著居民仅有10万人,移民数量很大。在三大块移民中,福建移民最多,占了2/3,一为泉州移民,二为漳州人和厦门人[9]316-330。因此,福建移民在那里是强势群体,人多势众,而且多半聚居在一起,原有的风俗文化包括方言地名也带到了那里,并得到传播与认可,所以在台湾可以找到大量的“厝”字地名。
雷州半岛的情况则不同,在福建移民到来之前,已经有不少少数民族和讲其他方言的汉族在那里生活。根据《海康县志》(今雷州市)记载,雷州半岛古为南越之地,秦汉以前,土著居民主要是“南蛮”的少数民族。到了盛唐时期,县境仍然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海康县续志》:“贞观五年(陈文玉)出就荐辟,官本州刺史,瑶、壮、侗、僚与黎诸‘贼’皆惧,归峒远去,自是雷无‘贼’患。”又说,陈隋之世,海康境内还建立了少数民族语命名的郡县。《隋书·地理志下》“平陈,以此为合州,置海康县,大业初州废,又废摸落、罗阿、雷川三县入。”“摸落、罗阿”为壮、黎等族先民建立的县峒。明代万历欧阳宝纂《雷州府志》:“雷之语有三,有官话即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潮大类,三县九所乡落通谈此;有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惟徐闻西乡语之,他乡莫晓。”可见,在移民的初期,福建移民在雷州半岛并不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与少数民族、讲其他方言的汉族杂居相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与其他族群融合交流,原有的风俗文化包括方言地名的继承与传播就受到一些限制。“厝”字地名是闽方言特有的地名,方言色彩很浓,其他族群不熟悉,为了不影响融合与交流,“厝”字地名就不便使用,分别改用其他族群都熟悉的“宅”字地名,只是“宅”字增加了俗读音“厝”的读音。根据百度电子地图数据,“宅”字地名在全国很多地区大量存在,“宅”字地名是一个应用区域更广泛的地名,为大家熟悉和接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厝”这个词在地名中消失了,但是在其他场合还存在,例如:厝边,家的旁边;祖厝,老祖宗住的房子;卖/买厝,卖/买房子;在厝,在家里;回厝,回家;新厝,新房子。本文仅讨论它在地名中的消失与转移。*我们查阅了雷州方言区古代的地方志以及当今的雷剧等一些方言作品,没有发现“厝”字,能看到的只有“家”“屋”“宅”字。这个词主要存在于雷州方言的口语中,现在普通的雷州方言区的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了。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3]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4] 张晓山.新潮汕字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5] (台湾)国语辞典[M].台北:世一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6]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7] 陈大进.雷州话实用字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8] 林伦伦. 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DisappearanceandTransferenceofLeizhouDialect“厝”PlaceNames
MA Xianb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
“厝” place names are common names, in theory, it should be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area of Min dialect. But through the electronic map search, in Leizhou Peninsula of Guangdong Leizhou dialect area found no “厝” place names, it become a very strange phenomenon.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We analyze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The pronunci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Leizhou dialect “厝” with t “宅” is the same,“厝” place names were replaced by “宅” names.
Leizhou dialect; place names; 厝;宅
2017-06-06
马显彬,男,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
H177
A
1006-4702(2017)05-0163-04
(责任编辑陈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