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2017-03-12 10:49王成霞郭文斌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汶川个体因素

王成霞, 郭文斌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我国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王成霞, 郭文斌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指个体与危机事件抗争的过程和结果,在个体与危机事件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改变。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改变:生活欣赏、个人能力的增强、与他人关系更加紧密、新的可能性以及灵性的改变。文章从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及内涵、测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创伤后成长(PTG);危机事件;应对方式

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创伤事件。在创伤事件的经历过程中,当事人在体会到痛苦等负性情绪的同时,也会产生成长等积极的心理情感。以往,人们更多地关注创伤事件对当事人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如癌症患儿父母比正常儿童父母出现更多的负性心理症状[1]。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到创伤事件对当事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有研究发现[2],孤独症儿童父母在产生焦虑、敏感、退缩等负性心理的同时,也会产生积极、乐观、接受等正性心理,他们更易于接受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发现新的生活意义,进而增加了生活的满意度。Tedeschi等研究者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探究由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最早提出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概念[3]。国外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而我国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自汶川地震之后,创伤后成长才逐渐引起我国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纳入其研究领域。为了更好地为我国未来创伤后成长研究提供支持,我们从创伤后成长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的创伤后成长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一、创伤后成长概述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最早由Tedeschi等国外学者提出,定义为个体在重大的生活危机事件或情景的抗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积极的心理变化[4]。危机事件主要是指对个体的身体或心理产生严重创伤的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意外事故、丧亲、儿童虐待、孩子疾病或残疾、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等[5]。创伤后成长的对象既可以为个体,也可以为群体,如在汶川地震后,我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创伤后成长不仅指个体的身心状况恢复到创伤前的水平,而且也指个体在与创伤事件抗争过后,身心状况要高于创伤前的水平[3]。创伤后成长并非由危机事件本身引起,它是个体在与危机事件或情景的抗争过程中所产生。创伤后成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和五方面的具体内容,四方面的内涵主要指:创伤事件具有震撼性、积极的心理变化、成长与痛苦并存以及个体某些方面的成长要超越创伤前的水平[6]。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主要指:个人力量的增强、新的可能性、灵性的增长、与他人关系以及欣赏生活[7]。成长不是创伤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伤后成长是否产生,创伤后成长的水平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能力、精神以及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不同研究者,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述创伤后成长,如:感知到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获得益处(benefit-finding)、压力相关成长(stress-related growth)、观念的改变(changes in outlook)、逆境中成长 (growth following adversity) 等,但Tedeschi等认为,唯有“创伤后成长”一词的使用最为贴切,因为它既抓住了这一现象的本质,又体现了成长与痛苦并存的实质[3]。

二、创伤后成长的测量

目前,关于创伤后成长的测量主要有质性和量化两种方式[8]。质性研究,主要使用访谈法;量化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测量法。量化研究中,专家和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开发出了不同的创伤后成长测评工具,较为常用的测评工具主要有: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益处寻求量表(benefitfinding scale,BFS)、压力相关成长量表(stressrelated growth scale,SRGS)、感知获益量表(perceived benefit scales,PBS)、观念变化问卷(changes in outlook questionnaire,CIOQ)等[9]。其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测评工具为 Tedeschi等人1996年编制的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它包含21个题目,涉及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生活欣赏以及灵性改变等五个维度。由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被荷兰、日本等国研究者引进和修订,并被广泛使用。我国香港学者Ho等将PTGI译为中文,并根据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其进行了修订和反复验证,最终发现其在我国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

三、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

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创伤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研究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李松蔚等在汶川地震一年后,对两个受灾程度不同地区的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极重灾区的中学生比一般灾区的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更高[11]。而对于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发现,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并不一致[12]。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创伤事件类型、创伤事件时间的变化紧密相关,在关注创伤事件严重程度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时,有必要对上述两方面因素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进行探究。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创伤事件对于个体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并不显著[13],创伤事件的时间变化对于个体创伤后成长的影响不显著。比如,陈杰灵等在汶川地震一年到一年半两个时间点,对极重灾区的116名教师的追踪研究发现,教师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差异不显著[14]。目前,关于创伤后成长与不同类型的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时间变化的关系还处于初步探讨阶段,今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个体因素

1.人口统计学因素

人口统计学因素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都与创伤后成长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性别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杨凡等[15]对252名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女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吴玉飞等[16]在汶川地震两年后,对灾区497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创伤后成长在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李丽雅等[17]对92例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调查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母亲创伤后成长水平低于父亲。上述研究结论,未达成性别对创伤后成长影响的共识。

其次,年龄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Xiaonan Yu等对汶川灾区的中学的研究发现,15岁以下的学生在创伤后成长量表上的得分要高于15岁以上的学生[18]。汪娟等研究发现,5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高于55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19]。安媛媛等在汶川地震两年后对497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年龄差异不显著[20]。上述结论表明,年龄对创伤成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分歧。

第三,婚姻状况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对癌症病人的研究发现,离异、丧偶或未婚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要低于已婚或再婚患者[21]。稳定良好的婚姻关系不仅有助于创伤者从配偶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创伤者的配偶从中获得成长。

除上述因素外,创伤者的受教育水平[8]、受雇佣情况[5]以及宗教信仰[3]等均会对创伤后成长产生影响。

2.人格特征

人格特质指个体持久、稳定的行为特征。个体的人格特质在创伤后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主要有:其一,意志力、一致感、韧性、乐观、内外控倾向以及自我效能感[22],均会对创伤后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其二,情绪性、谨慎性人格可以预测创伤后成长[16,20];其三,张金凤等在汶川地震三年后,对灾区的1665名初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人格特质均能促进创伤后成长[23];其四,马兰等研究发现,自尊与创伤后成长正相关[24]。

3.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又被称为心理韧性、复原力等,它是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关系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心理弹性对创伤后成长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创伤后成长的实现[25]。徐娜等对106名残疾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显著正相关[26];王艺等对癌症以及其他病人的研究,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27];李丽雅对92例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心理弹性促进创伤后成长[28]。

4.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指个体在应激期间,通过何种途径应对应急事件、维持心理平衡的方法和策略。它是影响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因素。对灾区群众、癌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应对方式,以及应对方式的不同维度,会对创伤后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20,29]。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创伤后成长与积极应对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不相关,积极应对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7]。创伤后成长与应对方式的不同维度的相关性也不同,勇敢面对与创伤后成长正相关,然而屈服与创伤后成长负相关[29]。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即与个体相关的亲人、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的人群,它包括个体获得的及其领悟到的他人所提供的物质方面以及精神方面的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因素,个体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有父母、配偶、朋友等[10]。程科等对汶川灾区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0]。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地震灾区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有不同的正性影响[31]。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与社会支持正相关[17]。总之,个体领悟到的以及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

此外,研究还发现,情绪智力[32]、创伤后应激障碍[8]、认知评价[5]等因素亦影响创伤后成长。

四、我国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发现,我国创伤后成长主要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等)、重大疾病(如癌症、肿瘤等)、意外事故(如车祸、火灾等)以及特殊人群(如病残儿童父母、警察、残障人士等)。

(一)自然灾害与创伤后成长

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对人类带来的心理应激程度较高,会对经历灾害的人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后成长。我国研究者多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展开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此对于地震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结果较多。林崇德研究发现,震后汶川地震30个月后的中小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得分为60.19± 23.16)分[33]。张月娟等研究发现,地震救援官兵普遍觉知到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力量等方面的增强[34]。侯志瑾等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后中小学教师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上水平(58.63±26.24)[35]。

(二)癌症与创伤后成长

癌症和肿瘤属于重度恶性疾病,对人类的应激程度较高,能够对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后成长。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癌症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的创伤后成长。童尧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创伤后成长处于中下水平(45.29±19.15)[21]。唐棠等对不同类型的癌症病人的研究表明,癌症病人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49.83± 21.90)[36]。马兰等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上水平(57.4±10.5)分[24]。

(三)意外事故与创伤后成长

意外事故能够为经历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后成长,事故的程度与创伤后成长水平紧密相关。赵星星等对58例车祸伤病人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较高(84.63±15.46)[37]。钱会娟等对意外创伤骨折病人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上水平(52.38±20.58)[38]。陈蓓婧等对轻中度烧伤患者的研究发现,烧伤患者PTG处于中下水平(42.34±18.44)[39]。

(四)特殊人群与创伤后成长

特殊人群及其家人面临周围正常群体的压力,会经受一定程度的创伤后成长,其创伤后成长的水平与特殊的类型和程度紧密相关。李丽雅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61.52±17.09)[17]。徐娜等研究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得分为70.21±9.65)[26]。Li Yu-li等对 208名先天性疾病手术患儿父母的研究表明,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52.44±20.20)[32]。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创伤后成长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围绕不同的视角对灾难或逆境所产生的影响展开探究。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国关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主要以自我报告方式的横截面研究为主,研究结果不仅片面,而且缺乏客观真实性。今后,研究者应该重视自我报告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纵向研究,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对创伤后成长展开研究,旨在追求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其次,在测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我国目前尚缺乏创伤后成长的本土化研究工具,未来,应该侧重不同的灾难性事件,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测评工具的研发。通过使用更为精确、科学、合理的测量工具,更准确地反应不同人群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最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不仅为创伤后成长提供了干预实施技巧指导,而且也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心理干预人员既要认识到灾后幸存者具有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重视他们自身积极的心理和情感的开发和引导,又要重视创伤后成长的个体差异,在运用团体心理干预时,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方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痛苦,促进其获得积极的成长改变。

[1]杜港,赵岳,夏利,等.癌症患儿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4):871-872.

[2]陈一心,詹明心,濮正璋.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支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736-738.

[3]涂阳军,郭永玉.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4-122.

[4]TEDESCHI R G,CALHOUN L G.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J].J Trauma Stress,1996,9(3):455-471.

[5]翟建霞,刘晓虹.“创伤后成长”研究进展对我国创伤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8-669.

[6]TEDESCHI R G,CALHOUN LG.Trauma and transformation:Growing in the aftermath of suffering[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1995.

[7]CALHOUN L G,TEDESCHI R G.Positive aspects of critical life problems:Recollections of grief[J].Omega,1990,20:265-272.

[8]杨亚平,张振香.创伤后成长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11):2884-2886.

[9]涂阳军,陈建文.创伤后成长:概念与测量[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5):260-262.

[10]靳宇倡,刘东月,李俊一.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模型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2):304-313.

[11]李松蔚,王文余,钱铭怡,等.对震后灾区初中生创伤后成长情况的调查[J].西华大学学报,2010,29(5):7-10.

[12]MOLS F,et al.Well— being,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benefit finding in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Psychol Health,2009,24(5):583-595.

[13]PARK C L,et al.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stress-related growth[J].J Pers,1996,64(1):71-105.

[14]陈杰灵,伍新春,曾盼盼,等.PTSD与PTG的关系:来自教师群体的追踪研究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1:75-81.

[15]杨凡,林沐雨,钱铭怡.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14-617.

[16]吴玉飞,安媛媛,伍新春,等.谨慎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4):663-667.

[17]李丽雅,姜男,赵岳.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317-321.

[18]YU X N,et al.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reduce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t month 1 after the Sichuan Earthquake[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0,12(3):327–331.

[19]汪娟,张平,宋旭红,等.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创伤后成长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6):15—17.

[20]安媛媛,伍新春,刘春晖,等.情绪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6):657-663.

[21]童尧,周宇彤,杨寅,等.癌症病人创伤后成长及影响因素现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76-79.

[22]TEDESCHI R G,CALHOUN L G.Posttraumatic growth: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Psychol Inquiry,2004,15 (1):1-18.

[23]张金凤,史占彪,赵品良,等.汶川震后初中生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5):357-362.

[24]马兰,李惠萍,王德斌.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4):258-259.

[25]张月娟,胡海波,张刚,等.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3):517-520.

[26]徐娜,张凯丽.残疾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10):10-15.

[27]王艺,彭李,于永菊,等.创伤后康复期患者创伤后成长特点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 (2):170-173.

[28]李丽雅,赵岳.孤独症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8):3485-3487.

[29]程和瑞,张爱华.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应对方式及生存质量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14):84-86.

[30]程科,陈秋燕.灾区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90-93.

[31]杨凡,林沐雨,钱铭怡.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14-617.

[32]LI Y L,et al.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undergoing inpatient corrective surgery for congenital disease[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12,47(11):2011-2021.

[33]林崇德,伍新春,张宇迪,等.汶川地震30个月后中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6):631-640.

[34]张月娟,胡海波,张刚,等.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3):517-520.

[35]侯志瑾,周宵,陈杰灵,等.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 (1):82-89.

[36]唐棠,缪毅,彭李,等.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与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9):2016-2018.

[37]赵星星,张平,何春娇.车祸伤存活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12):3202-3204.

[38]钱会娟,许燕玲,袁长蓉,等.意外创伤骨折病人社会支持、创伤后情绪痛苦和创伤后成长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1):3604-3607.

[39]陈蓓婧,付青青,李敏.轻中度烧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特点与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 (5):535-538.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China

WANG Chenɡxiɑ,GUO Wenbin

(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China)

Post-Traumatic Growth(PTG)refers to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individuals’struggle with crisis events,and the positive changes during the process.These changes mainly include:appreciation of life,enhancement of personal ability,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new possibilities,and spiritual change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connotation,measurement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Post-traumatic Growth(PTG);Crisis Events;Coping Ways

G44

A

1009-8666(2017)05-0136-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5.021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2016-10-24

王成霞(1992—),女,重庆荣昌人。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郭文斌(1970—),男,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认知与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汶川个体因素
云上远眺新汶川
解石三大因素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