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乔治三世在位后期国内形象的转变

2017-03-12 06:00于玉民夏正伟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世乔治国王

于玉民 夏正伟

试论乔治三世在位后期国内形象的转变

于玉民 夏正伟

乔治三世在近代英国历史上颇富争议,长期以来遭受人们的指责与史学家的批评。然而,人们对于乔治三世形象带有贬抑的看法大多来源于其在位前期在政治领域的表现。自1783年小皮特上台任首相后,乔治三世在国内的形象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由之前的毁誉交加变为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这种转变,既是由于乔治三世的个人因素,也是由法国大革命等诸多突发事变的影响造成的。

乔治三世;王权;法国大革命

在近代英国历史上,乔治三世(George III,1760—1820年在位)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国王。在其长达60年的统治时期内,英国先后经历了七年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等来自外部的重大事件;又遭遇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加速转型,君主制面临了不小的危机。与此同时,乔治三世本人又是历代汉诺威君主中极具个性的一位。他既虔诚信仰国教,重视家庭,热心捐助慈善、艺术、农业等事业,又拥有极为正统的君主观念,主张加强王权,反对改革,对北美殖民地的“叛乱”耿耿于怀,对法国大革命更是深恶痛绝。因而,乔治三世在史家们的笔下褒贬不一,①以乔治·特里维廉(George Trevelyan)为代表的19世纪辉格派史学家批评乔治三世即位后破坏英国宪政,谋求建立个人专制王权;20世纪中叶后,以刘易斯·纳米尔(Lew is Nam ier)为首的修正派史学则认为当时王权并未失去,乔治三世是在行使自己的合法君权等。参见G.M.Trevelyan,History of England,London:Longman,Green,1956;Lew is Nam ier,The Structure of Politics at the Accession of George III,London:Macm illan,1957.是近代英国受到批评和争议最多的一位国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在其作品中称他为“伪善者和骗子”;民主革命家托马斯·潘恩在《常识》(Common Sense)中给乔治三世的定义是“暴君”;在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Percy Shelly)的笔下,乔治三世即便到晚年饱受病痛折磨仍得不到同情,只是一位“衰老、疯狂、盲目、讨厌的国王”。②John Cannon,“George III and Hisroty’s Poisoned W ell”,17 February 2011,http://www.bbc.co.uk/history/british/empire_seapower/george_iii_poisoned_well_01.shtm l,12 December 2016.那么历史上的乔治三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国王呢?

其实,关于乔治三世的统治,可以1783年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上台为界,③小皮特(W illiam Pitt,the Younger),英国政治家老皮特之子,托利党领袖,于1783—1801年、1804—1806年长期担任英国首相。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在位前期,乔治三世由于积极追求王权、排斥辉格党人以及北美殖民地独立等原因而饱受指责,后世对他的负面看法也主要来自这一时期;但在1783年以后,乔治三世在国内却日益受到民众的欢迎,人们将其看作一位慈祥的家长和不列颠民族的象征。乔治三世所代表的君主制,也在经历了法国革命和自身社会经济转型的冲击后,成功延续下来。以往学术界对于乔治三世的研究集中于其统治前期政治上的表现,因此对其评价颇为负面。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乔治三世个人因素、法国大革命和1783年以后诸多突发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乔治三世统治后期的政治表现及其国内形象提升的原因,以期深化对英王乔治三世及其在位期间英国历史的认识。

一、乔治三世的统治

英王乔治三世自1760年即位后直到1820年去世,统治英国长达60年之久,在此期间英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外部世界遇到挑战,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此期间,乔治三世的统治风格也经历了变化,以1783年小皮特上台为界线,其统治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期间乔治三世的政治表现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反过来深刻影响了当时以及后世人们对乔治三世的评价。

在统治前期,乔治三世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政治问题,其统治一直被政局不稳的阴影所笼罩。乔治三世即位之初,七年战争还未结束,当时辉格党政府内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物是老皮特(William Pitt)①威廉·皮特特(William Pitt, 1st Earl of Chatham),,亦称老皮特,辉格党政治家,1746年起在辉格党各届内阁中任职,是七年战争时期英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和纽卡斯尔公爵(Duke of Newcastle),②纽卡斯尔公爵(Duke of Newcastle),辉格党政治家,1754—1756年、1757—1762年两次任英国首相。前者任战争大臣,主张通过战争扩大英国海外利益,但很少考虑战争支出问题,这与任财政大臣的纽卡斯尔产生了冲突。其实,乔治三世对两人都不喜欢,因而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迫使老皮特和纽卡斯尔先后辞职,这样乔治三世疏远了当时的辉格党人士。随后乔治三世任命苏格兰人布特伯爵(Earl of Bute)担任首相,③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uart, 3rd Earl of Bute),第三任布特伯爵,曾担任乔治三世的老师和英国首相(1762—1763),由于支持乔治三世强化王权而受到辉格派大臣批评。又引发一片反对之声,辉格党人批评国王偏袒托利派大臣,利用王室年俸影响议会选举,④王室年俸(The Civil List),英国每年由议会拨给王室的款项,以支付君主及其家庭开支,最初始于1689年。妄图建立专制统治。⑤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站对词条“George III”的解释,参见https://global.britannica.com/biography/George-III。此外,在整个18世纪60年代,得到辉格党人士暗中支持的约翰·威尔克斯(JohnWilkes)在报纸上对乔治三世政府进行持续攻击,⑥威尔克斯是18世纪英国新闻记者、激进派下院议员,与辉格派巨头坦普尔、老皮特等人关系密切,1762年6月创办《北不列颠人报》(The North Briton),严厉批评国王及政府政策,主张议会改革,曾因诽谤罪入狱,后又多次当选议员。而乔治三世也因难以找到一位可靠干练的首相倍感压力。1770年得到国王信任的诺斯勋爵(LordNorth)出任首相后,⑦诺斯勋爵(Lord North),英国首相(1770—1782),任内发生美国独立战争,战争失败后被迫辞职,后又与辉格党政治家福克斯联合组阁任内务大臣。政府内部实现了稳定,但乔治三世与北美殖民地臣民的关系又紧张起来,最终爆发了战争。战争之初,英国议会和民众是支持国王政府的政策的,认为北美殖民者应当为英军提供的防卫承担军费;而北美十三殖民地战场上的形势起初也有利于英国。但在1779年之后,特别是随着法国等加入北美殖民地一方,胜利的天平开始转向殖民地人民,而英国议会内部要求结束战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乔治三世坚持战争政策,认为美洲殖民地的胜利将会严重损害国王的权威,刺激爱尔兰等地起而效仿。到1780年,英国下院大多数议员指责诺斯政府要为英军在北美战场的失败负责,要求其下台;英国民众则将矛头指向了政治腐败,认为诺斯不过是国王的代理人,政府的无能导致战场局势劣势。1782年3月,诺斯在下院反对声中被迫辞职。在经历了谢尔本政府(1782—1783)的短暂统治后,1783年4月,辉格党政治家查尔斯·福克斯(Charles Fox)与诺斯勋爵组成联合政府,⑧查尔斯·福克斯(Charles Fox),激进辉格党政治家,英国议会下院议员,是小皮特担任首相期间主要的对手,由于政治观点激进和生活不检点,受到乔治三世敌视。在决定内阁成员时不与国王磋商,乔治三世的权威又一次受到严重损害。

1783年底,小皮特上台,标志着乔治三世后期统治的开始。对于乔治三世来说,小皮特的上台意义重大。它表明乔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任命政府大臣,无须依从下院的多数派来选定首相人选。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小皮特在制定政策时尽量避免与国王发生冲突,从而获得了乔治三世的支持。议会与王权的合作实现了英国政治较长时间的稳定,乔治三世也因此摆脱了对其专制的指责。1783年以后,随着政治压力的减轻,乔治三世得以更多地开展其他领域的活动,比如在农业上鼓励人们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粮食产量;更加频繁地参与各种公共活动与民众交流;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子女等。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站对词条“George III”的解释,参见https://global.britannica.com/biography/George-III,2016 年12月12 日。这些活动使得乔治三世的个人美德日益受到民众的认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引起英国社会尤其是贵族阶层的恐慌,将其视为对英国宪政、社会秩序甚至国家生存的严重威胁,英国政治进一步转向保守,乔治三世则被看作传统秩序的象征和英国利益的捍卫者,其地位得到加强。

二、乔治三世形象的转变

乔治三世自1760年继任英王以来,便利用王室恩惠与官员任免权,通过影响议会选举、建立“国王之友”内阁等不断加强王权,从而造成了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辉格优势终结的开始”。①James Williamson, The Evolution of England:A Comment on the Fac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4, p.311.因而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即辉格派史学主宰英国历史学界的时代,乔治三世受到持续的贬低和批评,被指责破坏了英国宪政,企图建立个人专制统治;②刘金源:《论乔治三世前期英国王权加强的原因》,《英国研究》2011年第3辑。同样,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失去也归咎于乔治三世的灾难性政策和顽固的性格。对此最为经典的论断当为辉格派史学家乔治·特里维廉(G. M. Trevelyan)在其《英国史》(History of England)中所写:“乔治三世固执地恢复王权的做法,打破了自光荣革命以来英国宪政的平稳发展,使首相沦为国王的工具,内阁贬为‘国王的仆从’。”③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p.547.

20世纪上半叶以来,随着国外修正派史学的兴起,辉格派史学家对乔治三世的刻板评价开始遭到质疑。以刘易斯·纳米尔(Lewis Namier)为首的史学家对乔治三世即位初期的政治状况进行重新考察后认为,1760年之前英国的王权并未真正失去,只不过由于前两任国王较少亲自参与政事而已,因此乔治三世并未过分加强王权与破坏宪政。④Lewis Namier,“King George III: A Study of Personality”, in Lewis Namier ed., Crossroads of Power. Essays o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62, pp.124-40.此后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传纪作者开始去除强加给乔治三世的“疯狂的暴君”标签,认为他和他的爷爷乔治二世并无本质不同,是一名正统的君主、传统的个人。

不过以1783年为界,乔治三世在国内的形象因为其统治风格和时局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其统治前期,乔治三世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技巧,坚持任用不得人心的布特伯爵,排斥辉格党人并加强王权,加上其顽固并自以为是的性格,以及在公共场合生硬呆板的表现等,使这一时期的政治极不稳定,乔治三世本人在国内也颇具争议:在1761年举行的乔治三世加冕礼游行中,老皮特事实上比新国王受到了民众更热烈的欢迎;在整个18世纪60年代,布特伯爵和威尔克斯引起的政治骚动此起彼伏;1775年以后因北美殖民地的反叛而产生的争议和失望弥漫于社会上下;1777和1780年英国议会下院围绕王室年俸数额爆发激烈辩论;1783年福克斯-诺斯联合政府的成立甚至迫使乔治三世一度产生了退位的想法。上述事件都表明,在1783年以前,乔治三世在国内的统治是极不稳定的,其国内形象因而也极具争议,这也直接体现在当时新闻媒体对乔治三世的报道中。在18世纪60年代的伦敦报刊中,乔治三世经常被刻画为一位盲目顺从的孩子;1770年,报纸刊载了一幅乔治乘坐华丽马车经过伦敦街道的漫画,画中乔治三世鄙夷地说道,“终于可以摆脱这些下层民众讨厌的纠缠和喧哗了”;1773和1780年,媒体将乔治三世描述为不列颠国家的寄生虫,无度挥霍国家财富;在1779和1784年,乔治在媒体中甚至被刻画为一位东方的暴君。⑤Linda Colley, “The Apotheosis of George III: Loyalty, Royalty and the British Nation 1760-1820”, Past & Present,no. 102(February 1984), pp.94-129.

在其统治后期,随着政府事务的增多与复杂化、乔治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状况的恶化、与小皮特政策上的一致性,乔治三世的政治影响力逐渐下降;但与此同时,乔治三世却日益受到国内民众的爱戴,以王室为中心的仪式、庆典、节日等公众活动广泛流行,国王乔治成为不列颠民族的象征和民众爱国热情的焦点,这从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的反映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在1781年后的20年中,《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在伦敦剧院上演多达90场以上,并且在19世纪初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视为国歌。⑥Ben Ross Schneider, Index to the London Stage, 1660-1800, Carbondale, Ill., 1979, p.358.在媒体中,从1786年起,乔治三世的形象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尽管仍有一些人对乔治持有敌意,但他更多地被描绘为一位亲切而朴素的乡间农民;1789年以后,乔治三世日益被报纸刻画为圣乔治、约翰牛,被看作国家的守护者和象征;1810年乔治三世精神崩溃后,更成为一位睿智的、像李尔王一样的家长和民族的卫士。①Linda Colley,“The Apotheosis of George III: Loyalty, Royalty and the British Nation 1760-1820”, pp.94-129.

因此,乔治三世的国内形象是经历了重大变化的,在其统治前期饱受争议与批评,但在后期却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这种转变既受到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也与乔治三世本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乔治三世形象转变的原因

(一)乔治三世的个人因素

1784年3月举行的英国议会大选中,支持国王和小威廉·皮特政府一派获得巨大胜利,标志着乔治三世已经从失去北美殖民地的阴影中走出,作为民族稳定、延续性的代表而重获人民的支持。这首先与乔治三世本人作出的努力密不可分,并且这种努力早在其即位之初便已开始。

首先,乔治三世注意强调自己的英国人属性。1714年,汉诺威王室入主英国,但它的前两位君主,即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均出生于外国,且即位后多次访问汉诺威,长时间不在英国;与此不同,乔治三世则自其出生起便没有离开过英国,在其即位时发表的议会演说中,乔治特意宣称:“生于斯,学于斯,不列颠使我荣耀。”②John Brooke, King George III, London: Constable, 1972, p.316.此外,每逢国王的生日,英国王室及各地民众都会举行多种庆祝活动,这些加深了乔治三世在英国民众间的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其国内形象。

其次,除政治以外,乔治三世本人对艺术、农业、慈善事业等也拥有广泛的兴趣,并积极资助其发展,这为其在社会多个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声誉。1768年,在乔治三世的倡议和协助下,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成立,这使乔治被当时的艺术家誉为绘画之王;在农业上,乔治三世亲力亲为,积极促进农业改良,不仅在温莎直接从事新型农业的经营,在克佑建立了英国皇家植物园,还为英国引进了美利奴羊,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羊毛产量……以致阿瑟·扬(Arthur Young),当时英国一位著名农业作家,将乔治誉为英国农业技艺的领袖,“农夫乔治”的称号也流行开来;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乔治三世对慈善事业亦相当关注,许多慈善组织都将乔治国王作为自己的主要庇护人。③G. M. Ditchfield, George III: An Essay in Monarch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7.

虽然乔治三世在前期作出了诸多努力,其形象仍由于其对君权的追逐、威尔克斯事件、北美独立战争等影响而颇受争议;而1783年乔治三世对小皮特的任命则标志着其国内形象真正转变的开始。

1783年辉格党政治家福克斯与诺斯勋爵组成联合政府后,在国内并不受欢迎。福克斯被认为具有强烈的政治野心,是一位潜在的独裁者,甚至有人把他和克伦威尔相比;与此同时,诺斯而非国王乔治三世,逐渐成为失去北美殖民地的替罪羊。④G. M. Ditchfield, George III: An Essay in Monarchy, p.140.因此当乔治三世任命小皮特组阁后,虽然遭到议会的反对,却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普遍支持。1784年的议会选举中国王和皮特派取得的重大胜利表明,此时的乔治三世已经重新成为稳定、保障和延续性的代表,国家利益的捍卫者。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小皮特注意引导国王的影响力使之不与公众发生冲突,而乔治三世对他的很多政策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使得乔治作为立宪君主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在政治之外,伴随年龄的增长,乔治三世的个人美德也日益受到民众的赞扬和尊敬:他对国教的虔诚,对妻子的忠贞,对子女的关爱,使其成为一位慈祥的家长。因此在小皮特担任首相期间和之后,乔治三世受到英国民众的普遍欢迎。⑤John Brooke, King George III, p.316.可以说,与小皮特的合作是乔治三世政治上极富智慧的选择,正是在前者的帮助下,乔治三世在政治上日益为人们接受,其前期提高个人形象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在乔治三世统治后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无疑深刻影响了英国。革命于1789年爆发以后一直持续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几乎占据了乔治三世后期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对于这一时期的英国政府来说,政治上的主题就是对内镇压国内的激进运动,对外进行反对法国革命政府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国家和民族代表的英王乔治三世无疑受到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乔治三世的个人形象。

首先,法国大革命在英国激发了一种保守性的、政府支持型的民族主义的高涨,英王乔治三世成为这一进程的主要受益者。英国史学家琳达·科利(Linda Colley)曾指出,某种民族主义意识的持续上升是18世纪英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包括1707年对苏格兰的合并,七年战争的胜利和殖民霸权的建立,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等使得一个富足、自信也相对保守的不列颠民族逐渐出现。①Linda Colley,“The Apotheosis of George III: Loyalty, Royalty and the British Nation 1760-1820”, pp.97-102.大革命爆发后,为了抵制革命原则在英国国内的传播,镇压激进运动,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英国政府尽可能地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推动了一种保守性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当时的国王乔治三世自然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与大革命中法国的混乱、恐怖和悲惨不同,英国民众在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的政府下享受着安宁富足的生活,乔治三世作为自由的守护者被人们赞颂为“圣乔治”“约翰牛”。正如英国史学家哈里·迪金森(H. T. Dickinson)所说:“在18世纪90年代,英国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其君主制。1798年7月出版的《反雅各宾》杂志在其文章中指出,正是乔治三世的个性和典范将这个民族从无神论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当时这种对君主的美化并不局限于个别人中。”②H. T. Dickinson, Britain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89-181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9, p.29.

其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发展进程中先后创立了一系列国家节日,比如1790年的联盟节、1793年的自由节与1794年的最高主宰节等,它们被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等艺术家精心设计出来。③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法国著名画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委员。这些节日在传播革命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民众保卫革命政权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效果。当然,这直接促使当时英国小皮特政府采取行动,在公共仪式的形式与内容上与革命法国竞争,而乔治三世作为英国自由和传统的维护者,再次成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为了区别于法国的革命节庆,当时的英国政府从两方面加以重点宣传:第一,将日渐增多的公共爱国节庆活动聚焦于君主,把历史上民族的成就和光荣与对国王的荣耀联系起来。1797年12月,乔治三世在近20万民众的欢呼簇拥下前往圣保罗教堂举行感恩仪式,为皇家海军的一场重大胜利祈福,盛况空前;1809年10月25日,英国举行庆祝乔治三世即位50周年的金禧大典,各地都组织了诸如演讲、游行、聚餐等庆祝活动,而这一天恰好也是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的纪念日。第二,诉诸于传统,即将诸多皇家或公共仪式、活动的起源追溯于遥远的古代历史,而君主在其中依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1805年于温莎城堡举行的嘉德勋位授予仪式,尽管邀请了驻伦敦的所有外国使节和政府代表参加,费用达到史无前例的5万英镑,官方仍然特别强调其历史性,“尽力保存我国的传统,这是国王陛下的衷心愿望”。④Linda Colley, Britons : Forging the Nation, 1707-1837, London: Macmillan, 1994, pp.216-217.

因此,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激起的保守主义反应中,以王室和国王为中心的各类公共仪式和庆典在英国日益流行起来,人们将乔治三世看作传统与自由的维护者,一位慈祥的大家长和凝聚抵抗法国入侵人心的象征。乔治三世受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欢迎和支持。正如琳达·科利所说:“在乔治三世统治后期,同时出现的国王政治权力的下降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围绕国王的庆典可以被看作对英国自由的珍视以及军事独裁法国的反对。”⑤Linda Colley,“The Apotheosis of George III: Loyalty, Royalty and the British Nation 1760-1820”, p.121.

(三)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

作为英国国王和汉诺威王室的大家长,乔治三世所代表的英国君主制在1783年以后日益受到国内民众的欢迎。作为立宪君主,乔治三世与皮特政府合作融洽,与法国革命的混乱、恐怖形成鲜明对比;作为王室的大家长,乔治三世的个人魅力和家庭美德也广为人知,并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凸显。

1786年8月2日,乔治三世在圣詹姆斯宫外遭到袭击,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尼克尔森(MargaretNichoison)的女仆因对一起财产纠纷的裁决心怀不满,试图用刀刺伤国王。尽管遇刺,乔治三世事后不仅赦免了尼克尔森,还表示要对她的要求进行公正处理。这在当时激起了全国对乔治三世的同情和效忠热情的高涨,人们既为国王的安全脱险感到欣慰,同时又对其面对危机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对臣民的宽容感到敬佩。几天之后,大批民众聚集在克佑宫(T he Ke w)外向乔治三世表达问候和关切,⑥克佑宫(The Kew),英国王室位于伦敦附件的一处住所,每年夏天乔治三世经常去避暑并办公。当时的范妮·伯尼(Fanney Burney)对此有详细记述。①G. M. Ditchfield, George III: An Essay in Monarchy, pp.139-1401788—1789年间,乔治三世身患一种当代学者称为卟啉症的重病,致使其精神错乱,生活不能自理,并接受了长达几个月的痛苦治疗,而此时的乔治刚刚度过自己的50岁生日。因此,当1789年3月乔治三世病愈的消息传出后,在英国出现了“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效忠书狂潮,所有效忠书都表达了对国王病愈的慰问之情”,②H.T.迪金森:《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陈晓律、宋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47页。人们真心欢迎一位大家长的回归。乔治三世作为一名脆弱的老人此时受到了国内民众的普遍同情和爱戴,当时牛津的一位诗歌教授托马斯·沃顿(Thomas Warton)写道:“全城灯火通明,民众自发点亮自家的橱窗,为国王恢复健康而庆祝,甚至包括所有的大学学院。”③D. Fairer eds.,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omas Warton, Athen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5, p.616.

1788年夏乔治三世生病时,搬到远离伦敦的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接受治疗,④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英国南部一自治市镇,以温泉著名,是著名疗养地。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到年底甚至近乎完全疯狂。然而,政府的运转、议会的主持都离不开国王,于是,乔治三世的长子、威尔士亲王乔治(即后来的乔治四世)被推上了前台,从而引发了著名的摄政危机。与其父亲不同,威尔士亲王乔治生活奢侈放荡,长期与当时不得人心的福克斯派辉格党人混在一起,因此在国内名声不佳。1789年初议会召开后,福克斯和皮特就威尔士亲王担任摄政一事在下院展开激烈斗争,辩论的焦点是摄政的权限问题。前者坚持认为,作为乔治三世的合法继承人,威尔士亲王担任摄政后有权行使英王的所有权力;后者则主张,应由议会来任命摄政王并对其权限作出一定限制。⑤Stanley Ayling, George the Third, London: Collins, 1972, pp.338-342.1789年2月,《摄政法案》经投票在议会下院通过,但就在上院准备讨论这一法案的过程中,乔治三世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因而英国度过了摄政危机。这一事件后,威尔士亲王乔治,包括福克斯派辉格党人,在国内变得更加不受欢迎,人们将其视作为了攫取政治权力而不择手段的野心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王乔治三世不仅在个人道德上无可指摘,在政治上更是英国无可替代的领袖。正如斯坦利·艾琳(Stanley Ayling)在其乔治三世的传记中所说:“乔治三世康复后,他在国内的名望持续上升,包括皮特在内受到民众愈发热烈的支持,这是以威尔士王子和福克斯的不受欢迎为代价的。”⑥Stanley Ayling, George the Third, pp.349-350.

这一时期发生的其他事件,包括1803年拿破仑法国的入侵危机、1810年艾米莉亚公主的去世以及随后乔治三世病情的复发和最终崩溃等,都对乔治三世的国内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位遭受可怕疾病折磨的病人和经历丧女之痛的老人,乔治三世受到英国民众的普遍同情和爱戴;而作为英国国王,此时身患疾病、日渐衰老的乔治也失去了政治上的活力,对于小皮特政府的决策大多予以肯定。⑦Linda Colley, Britons : Forging the Nation, 1707-1837, p.212因此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背景下,乔治三世日益成为无可争议的不列颠民族的象征、传统与秩序的守护者,成为汉诺威王室入主英国以来最受欢迎的君主。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1783年以后,英王乔治三世国内形象的改变和提升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既有即位以来个人的不断努力,比如对自身英国属性的强调,对社会领域多方面的兴趣和影响等,更主要是受到18世纪80年代以后时局变化的影响,即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给英国带来的紧张局势,促使其国内保守性的民族主义高涨,从而使乔治三世成为爱国的标志。英国当时的一位改革家和自然神论者,萨缪尔·罗米利(Samuel Romilly)对此曾经深刻地分析道:“从他即位伊始到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乔治三世是有史以来最不受欢迎的国王之一;但现在(1809年)他是最受欢迎的,虽然此时政府的特征或精神并无丝毫变化。其中的缘由在于时局的变迁。当诺斯勋爵与福克斯先生联合组阁时,天平开始转向国王一边。在关乎国家利益与民众福祉的重要时刻,国王选择站在人民一边,反对他的大臣和议会,这奠定了其民心的基础。随后就发生了针对国王乔治的刺杀事件;继位者威尔士亲王的放荡生活与不得人心;国王乔治疾患的爆发;……最为重要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⑧Samuel Romilly,Memoirs of the Life of Sir Samuel Romilly, London, 1840, pp.299-301.

(责任编辑:孟钟捷)

于玉民,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邮编200444);夏正伟,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邮编200444)。

猜你喜欢
三世乔治国王
贪吃的国王
好玩儿的国王
当当吃国王饼
吓人的成绩单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侠奇缘
国王的死敌
游乐场(上)
三生三世(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题曲)
乔治和他的斧子
英国理查三世国王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