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为何没有“就地消失”

2017-03-12 00:29张楠
领导月读 2017年3期
关键词:锋面气象条件风力

张楠

雾霾为何没有“就地消失”

张楠

等风来,是雾霾时人们的焦灼期盼。然而不同于2017年1月8日雾霾结束时的大风,在2016年12月22日和2017年1月2日,北京居民普遍感到疑惑:没有风、没降温,雾霾就这么不见了?那么,是否可以从雾霾“就地消失”事件中汲取灵感,开发出有效的治霾手段?相关推测在朋友圈得到大量转发。

就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蒋大和提出质疑:雾霾消散过程应当放在三维空间来解释,这次是复杂的锋面过程发挥了作用。

实际上,雾霾的确不会“就地消失”,只是在空气流动的三维动态中,发生了为地面人体不易察觉的浓度变化。

冷空气吹霾是锋面过程

蒋大和教授说:“相关区域污染指数一定要经历几小时连续的增大再减小的过程吗?这是一种平面推进的思想,是将所讨论的现象放在二维空间去解释了。”

蒋大和观察发现,2016年12月16日以后,京津冀雾霾污染的气象原因是暖湿气流占上风,且持续多日。直至12月22日凌晨,才有一股较强冷空气从西北偏北方向,向东南偏南方向进入北京。

“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一个湿暖并污染,另一个干冷并洁净。”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南下的界面附近存在锋面过程,不同气团会基本保持其特性,只在界面附近有掺混。

锋面过程的温度、湿度、压力、风力分布都十分复杂,具体情况与两侧气团的强度、风速风向以及地形相关,混合层将被破坏,并产生垂直运动,还可能有降水相伴,容易想见是一个三维动态。而污染物在上空容易被吹散,地面监测结果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蒋大和进一步解释说:“北京市去年12月22日的冷空气南下看来属于冬季较弱的冷锋过程。”

同时,尽管2016年12月22日霾在北京市的传输、扩散和累积现象不明显,但蒋大和认为,通过查阅全国霾分布图,京津冀雾霾实际上有向南输送的现象。

可是,既然是冷风吹走了雾霾,为什么没有降温的体感?“冷气团太弱了,”蒋大和说,“这也是雾霾去也匆匆回也匆匆的原因。”

水平风力大,污染物向高层扩散

气象专家同样从三维角度解释了雾霾的“消失”。

以1月2日的雾霾“消失”为例,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表示,2日凌晨起,尽管地面风速很低,人体感受不明显,但通过风廓线仪观测,在距地面200—3000米高度,偏北风风力非常明显,并且北风比地面风来得要早。

空气中污染物呈垂直分布,当水平风力较大时,污染物也会垂直扩散。冷空气抵达北京上空时,雾霾厚度已达到八九百米,碰巧地面风很小,200米高度往上的偏北风却非常明显,因此消减效应明显。但是与2016年12月22日的过程不同,因1月2日冷气团弱,“2日中午整个空气层都又变成南风,霾很快又回来了”。

严重雾霾,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是直接原因。诚然,雾霾消散,依然需要等待气象条件变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洪利表示,除非人为干预,例如关停工厂等,污染排放水平一般没有大的起伏。而气象条件驱动着雾霾变化,污染水平高、气象条件差就容易形成雾霾,下雨或刮风则能够清除雾霾。在相同排放条件下,气象因素的作用超过了70%。

(摘自2017年1月12日《中国科学报》)

猜你喜欢
锋面气象条件风力
热声耦合燃烧振荡中火焰锋面识别分析
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关键技术研究
201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锋面控制下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成都市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基于气象条件的船舶引航风险等级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以“锋面气旋”为例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基于Bladed与Matlab的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设计
气象条件对某新型蒸发冷却空调的影响
2012—2013年一四三团冬小麦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