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北京 100192)
摘要:当前就业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求广大高校构建新型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指导队伍,建立“校-院(系)-班”三级就业指导机构,采用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26-02
一、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他今后的生活方式、个人前途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因此就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成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首要因素。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高达758万人,2012—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率逐年递增,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就业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难题。在如今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大学生尽快解决就业难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就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树立端正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专业知识和能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指导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但是,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知识结构上,专业水准都跟不上毕业生快速增长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专业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师资力量很匮乏,不但从业人员数量低,而且基本上属于兼职指导老师或者是各专业原有的辅导员。
(二)就业指导对象范围狭窄,周期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毕业就业指导工作都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的,其规模和力度都较低,几乎是到了大四阶段才给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同时进行指导的日程周期较混乱,工作性质缺乏连续性。
(三)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求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择业方向等多方面都要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基本停留在信息发布、技巧培训、政策宣讲、协议办理等工作层面上,实习就业管理工作部门在很多高校中虚有其表。
三、在新形势下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
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外国已经有较成功案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以高校为主导,以市场需求来调节的就业机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业指导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
1.提升国家“软实力”,重点发展教育科技为主的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容量。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提出:“当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然而,这条被西方国家奉为经典的奥肯定律却不适合当今的中国。中国经济在显著增长时却也迎来了失业人数的大量增长。这表明中国的经济依然处于工业增长的时期,即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人工劳动,所以不需要以前那么多劳动力。尤其是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水平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毕业生的就业。
因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层次各类别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教育、科技等适合第三产业需要的人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根本途径。例如,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正引发全球新一輪“汉语热”。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始举办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班,所培养的学生,已分赴各大洲各国家从事汉语教学;另外,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网络时代到来了,而大多数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培养质量、师资、科研能力、项目合作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毕业生就业也十分单一和落后。而华东师范大学却走出了一条新路,该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系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和普陀区区政府联合成立了现代物流研究所,和广电集团中央研究院、上海市集成电路研究开发中心等联合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图像分析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为更好地融入中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了各种尝试。
2.加大“三支一扶”和西部开发的力度,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地区与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要考虑如家庭户籍、经济、未来规划等综合因素大多愿意到东南部和大城市就业,而西南部及偏远和农村地区却少有人问津。不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在划定最低合格分数线时将予以政策倾斜。”
3.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的全程立体服务体系。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和皮奥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他认为:“不同人群获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渠道的差别,导致不同人群在就业部门、职位以及收入模式上的明显差异。”可见信息和渠道对高校就业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技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专题数据库,让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教育行业的就业相关文件和政策,及时传播教育院校的招聘信息和社会各种教育机构的需求。
4.培养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即当“教授”又當“教练”。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化的就业队伍建设,教育部明确强调“各高校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放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之中的重要位置上”,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一般都具备辅导学、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并具有专业的职业咨询师资格和较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5.学生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毕业生应进行科学准确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认识,取长补短,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并在大学期间不断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二,培养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到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去锻炼发展;转变“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观念,去找“最适合我的工作”,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并不断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完善自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身工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第三,在就业之前,毕业生应做好全面准备,全面掌握求职技巧与方法,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第四,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途径,现在不少高校一些大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如国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并对自主创业的尤其是教育科技方面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为其就业开辟多种渠道。
四、结论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和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应该继续升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调控、高校主导、学生自主”的“三位一体”的“大社会”就业指导新模式,使大学生生的就业难问题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125-127.
[2]代花,陈世庆.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83-86.
[3]赵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2):109-110.
[4]刘义杰.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09,(1):63-64.
[5]李寿国,彭璟.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