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洋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50081)
浅析微信群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焦 洋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50081)
微信群的日益盛行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都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如网络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微信群聊对用户及时交流、广交朋友、获取新知、展示自我都大有裨益,但与此同时,它也表现出议题分散、资本渗透、权力控制、话语消费、低俗娱乐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微信群正在高速发展这一趋势,对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微信群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微信群;人际传播;行为分析
近年来,随着微信的广泛普及,网络社交从传统的聊天室走向手机媒体的个人空间。而微信群作为网络群聊的新形态,已随着微信用户相继“入群”而成为流行的群体生活方式。本文通过样本量为500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99),得知有95.98%的人都有一个或多个微信群,加入微信群已成为网络生活的“规定动作”。人们虽然越来越多的使用微信群,但无论是参与的微信群数量还是其微信群的容量,都呈现出小的态势。68.07%的人拥有的微信群数量小于10个,78.91%的人更是仅有5个以内常用的微信群。而人们最常加入的,是容量小于15的微信群,其次是容量在16-40人的微信群,加入容量为300人以上的微信群的人数仅占7.2%。
人们对微信群的使用基本呈现出“高加群率,低参与度”的特点。虽然95.98%的人都有微信群,但58.87%的人每天仅用不到1小时的时间使用微信群。从不屏蔽微信群的人仅占12.39%,有消息就会查看的人占28.72%,而通常不参与群聊的人占了66.4%,这些数字无一不说明人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依赖微信群聊。在现实生活中,“离群”将会被孤立,人们会通过社交来避免孤独。但在微信世界中,人们似乎并不害怕不发言导致的“边缘化”。另外,在交流方式上,81.6%的人以文字为主要方式来进行微信群聊,表情次之,语音紧随其后。
通过交叉分析,可知不同群体在使用微信群时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一)性别
男性会将在微信群中聊得来的和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扩展到现实中;而女性则很少选择将微信群中的朋友关系扩展到现实中。由此可知,男性在通过微信群扩大朋友圈的态度更积极,并注重自身利益诉求;而女性在将虚拟关系转变为现实关系时则更加谨慎。
(二)年龄
当被朋友拉入陌生的微信群时,18至35岁的人群主要做法是“不好拒绝朋友,不退群但是会关闭消息提醒”;而36岁以上,特别是46岁以上的人大部分会“卖朋友个面子,加群后适当参与群讨论”。由此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多考虑人情和面子因素,在微信群聊中更擅长“寒暄式”的人际交往。
(三)受教育程度
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查看群消息的习惯主要是“只要有消息就会查看”;而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查看群消息的习惯主要是“偶尔查看”。由此可知,随着学历的升高,使用微信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时间就越少,人们对微信群的依赖也就越小。
首先,微信群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满足了人们广泛交友的诉求。21.6%的人参与微信群聊是希望可以交到朋友,59.92%的人认同微信群聊可以扩大朋友圈;33.6%的人参与微信群聊是为了拉近与朋友之间的关系,60.96%的人认同微信群聊在增进朋友感情方面的作用。在被朋友拉入一个陌生的微信群后,仅有16.08%的人会选择退群,另外,有78.13%的人加入了兴趣群,70.23%的人加入了老乡群,诸如此类的微信群无疑会帮助人们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然而,这样的交际圈仅仅是虚拟的人际关系,它能够扩大人们在现实中的交际圈吗?33.4%的人不会将通过微信群形成的朋友关系扩展到现实中,58.46%的人会有选择的将微信群朋友关系扩展到现实中,而微信群组织的线下活动,人们的参与度也并不高。弗洛伊德曾提出过“怪熟”现象,即对于某些群体成员,“觉得非常熟悉,但同时又非常陌生,导致一种不舒服的、异样感觉的情形”。因此,微信群可以看作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的桥梁,但对其扩大现实社交范围的效果,我们仍需谨慎看待。
其次,微信群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朋友圈的映射。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充满了权力、资本及人情等因素,微信群亦然。第一,在技术层面,无论是自主建群、面对面建群,还是受邀进群,微信群的建立都十分容易。然而在社交层面,是否进群以及是否退群都成为了关乎人情、面子的选择。在被朋友拉入陌生的微信群后,选择卖朋友个面子,加群后适当参与讨论的人有28.18%;由于不好拒绝朋友而选择不退群但会关闭消息提醒的人有55.74%;还有40.6%的人碍于人情而选择不退群。第二,权力、资本也会对微信群内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73.4%的人认为与微信群成员的关系会影响自己在群内的发言频次。当群内有领导、老师、长辈时,45.72% 的人会在发言时更加小心谨慎,另有22.13%的人甚至基本不讲话。在微信群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按照地位、年龄、学识等因素的不同,角色排位也不同。这种由现实因素形成的不同,也会直接映射在微信群中。“老板”、“老总”等有“身份”的成员,以及导师、长辈等地位高的成员在微信群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这些身份地位高者即使发表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身份地位低者也很难公开批判。鉴于此,虽说微信群是观点的自由市场,但难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
最后,微信群既有“精华”,又有“糟粕”。56.8%的人是因为学习或工作需要参与微信群聊,44.2%的人关闭群消息但不退群是因为群里有重要消息,由此可见,微信群在传递信息上有其积极的作用。然而,56.79%的人认为微信群消息太吵,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53.65%的人认为在微信群中总是被迫参与投票、点赞等活动;45.93%的人认为微信群聊不利于隐私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为什么人们一边希望通过微信群改善各自的人际交往,另一边却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在微信群聊上。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微信群传播大众文化的属性,正面看待其群体交流、传播资讯等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微信群泛滥、低俗、盲从、监控等负面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微信群交往观、价值观,警惕微信群聊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割裂。
[1]蒋建国.微信群:议题、身份与控制[J].探索与争鸣,2015(11).
[2]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周念慈.微信群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
[4]王瑞.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传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表现[J].东南传播,2015(7).
焦洋(1992- ),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黑龙江大学2015级新闻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