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考验》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2017-03-12 00:56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641112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乐平后殖民考验

龚 鸣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641112)

於梨华《考验》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龚 鸣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641112)

《考验》是於梨华描写移民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对吴思羽作为双重“他者”身份所遭遇的困境和经历进行分析,探讨她如何从最初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和自我挣扎,到逐渐觉醒并进行自我寻索,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找回迷失的自我身份的过程。

《考验》;於梨华;后殖民女性主义

於梨华是美籍华人女作家,她从1962年开始写作,活跃在海外文坛上。《考验》是於梨华创作于197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华裔学者钟乐平携妻吴思羽一家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状况。女主人公吴思羽作为一名华裔女性在父权文化和双重“他者”身份的压力下,经历了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和自我挣扎,后来逐渐产生了女性主义的觉醒并进行积极自我寻索,最终实现了自身主体性身份认同。

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19世纪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妇女解放运动,随后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各国先后出现,给文化界也带来了极大冲击,“其主要特征是对于男权中心主义的全面清理批判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即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同时也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男性一般处于高高在上的主体地位,而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男性具有优越权,而女性只能服从。这种社会性别同时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男女不同性别的潜移默化塑造而成,并将男女性别角色所附属的社会意义分离出来,它的实质是一种并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

《考验》中的吴思羽虽然是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但在强大的父权文化的影响下,她依然遵从了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在结婚之前她是个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和钟乐平结婚之后,她又变成了丈夫的贤内助,丈夫的愿望同样也是她的愿望,正如她对丈夫说的“一个人,第一个梦想破灭以后,接着就有第二个,那就是要你在这第一流的学校做第一流的教授”。在钟乐平打算放弃斗争的机会时,吴思羽仍然在他身边鼓励他,对是否能够续聘的事情上,她可以说比她丈夫还要上心着急。同时她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以前读书时候的兴趣爱好也随着带孩子做家务的这些繁重的家庭琐事而一去不复返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丈夫孩子,唯独没有她自己。面对着这个家庭,夫妻感情日渐冷淡,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她逐渐感到迷惘,始终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吴思羽的这种遭遇深刻地体现出了女性在父权文化和社会性别压力下追求自我和主体意识时的艰辛。

另一方面,《考验》也折射出华人作为美国白人眼中的“他者”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境况,以及他们在试图融入美国“大熔炉”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在自身奋斗中所遭遇到的来自西方白人的种族歧视。“他者”指的是“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自我”和“他者”是相对而生的概念,前者指位于主体性地位的西方人,后者指的是被西方统治下的殖民地的人民,其实质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

现代的美国仍然能是一个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少数民族族裔通常被视为一个逐渐被边缘化的“他者”。系主任华诺多次以经费不足为由不给钟乐平长期续聘的证书。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结怨,也没有私底下的往来,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交集,但华诺那冰冷的蓝眼睛时常流露出对钟乐平这个东方人的敌意和明显的种族歧视。种族歧视的思想在美国社会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他者”身份在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会面临如此种种的困难。

作为少数民族族裔的华人女性更是面临着双重“他者”的身份困境,她们不光是种族上的“他者”还是性别上的“他者”。本来身为女性的她们在父权社会已经处于弱势群体,却在异国他乡还要受到双重的压迫和歧视,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压力,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更加艰难地找寻着自己丧失的主体意识。吴思羽见丈夫的事业受阻,心情苦闷,丈夫作为她以前心目中梦想的实现者那高大的形象早已慢慢消退,她心中的那根支柱垮了。在美国西方的文化语境中,吴思羽陷入了一种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的危机中。而她本人早已被定位为弱女子,在现实的面前更加地无助和痛苦,但是在远离家乡的异国却无处倾诉,好似无根的一代。

由于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女性要摆脱不平等的地位尤其艰难,但是可以通过一点一点地努力,积极进行自我寻索,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找回迷失的自我身份来逐步实现女性的自我觉醒。

《考验》讲述了吴思羽的两次离家出走。第一次是在意识到丈夫钟乐平对自己的婚姻忠诚度的不信任之后,她一气之下离家,以此为自己的独立人格抗议,但是当听到孩子生病的消息又立刻赶回了家。这个时期她还处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中,在思想上还有着些许的犹豫,对丈夫还有些许的依赖和幻想。第二次离家是在作品的结尾部分,钟乐平在妻子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最后他在没有和妻子商量的情况下就擅自决定辞职,去另一所南部的大学,丝毫不顾及妻子儿女的感受。这时候的吴思羽又一次震惊了,她意识到必须找到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永远作为丈夫的附属,跟在他身后。经过痛苦的反思和主体身份的逐渐认同,她这一次的离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决,追求两性平等的女性主义思想已经在她心中萌芽生长,让她终于鼓足勇气去找回多年来迷失的自我。

[1]艾勒克.博埃默.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刘敏. 自我的迷失与找寻—析於梨华《考验》中的女主人公吴思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2).

[3]於梨华. 考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龚鸣(1982- ),女,四川内江人,文学硕士,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乐平后殖民考验
迎春佳作
眼力大考验
乐平的眼镜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眼力大考验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离开大红门
双重“他者”的自我认同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
身着和服的“东方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