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超 (山南市群众艺术馆 856000)
浅谈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建构
王章超 (山南市群众艺术馆 856000)
“模仿说”理论作为联系人类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贯穿在理论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本文主要探讨前苏格拉底“模仿说”理论提出和发展概貌,并认为他们在丰富模仿内容,扩大模仿对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早期诗人、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莫谟利特、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等人的观点,在对他们的比较研究中,使人们对这一理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模仿;艺术;现实
模仿行为是自人类产生开始即伴随其生活的行为,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生活的这一项重要事实在古希腊时代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行为中,模仿对于人就成了生活的基本事实,也成了艺术的基本事实。原始初民面对充满未知的外部世界和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吸收一切行为方式为其所用用于生活并世代相传,在这一过程中,模仿起到了学习和传承的重要作用。而就艺术层面来说,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主张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在艺术的本质特征上,也是重要的形成因素因而,“模仿”成为与艺术从开始到现在都紧密联系的行为,以美学眼光来看模仿是主体审美心理与客体的结合行为。在这样的结合过程中,选择什么作为客体就成为各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鲍桑葵曾经说过:“美学思想,当其最富有历史性的时候,就常常最富有生命力”。模仿说也不例外,无论是机械复制,还是拟象理论,都是对模仿理论的遥相呼应,是其理论的某种突出和变异。模仿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古希腊时期,无论在观念还是在行为上,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刻的运用。荷马在《阿波罗颂》中第一次使用了模仿(mimesis),不过荷马这里指的是表现,他认为艺术模仿不是模仿整个现实,而是模仿某种特殊现实(神的世界)。实际上希腊人是将医药、耕作、骑射等与生产技术密切联系的人工制造泛称为艺术,而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称作“模仿性艺术”,最早是用于表演的一种演员的技巧。
最先在著述中明确体现模仿论思想的当推诗人、哲学家色诺芬,他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乎,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乎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上画出和塑出马(牛),会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色诺芬:《回忆录》)言外之意,人是模仿自己的模样描出和塑出神像的。当然,早期诗人的模仿理论只是只言片语,还没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论。
相对于以前的偶尔提及模仿理论,而作为审美学说的一个最早范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模仿理论,后人则论述较少。但他们学说中最著名的声乐理论,实际也暗含着模仿论思想。
他们认为天体音乐、泛音、人间音乐(它在提供快感的艺术中居首位)实质上只是一种模仿,它的原型是从天体间得到的和声,与此相平行的是关于灵魂的学说:灵魂是一种和声,或更确切地讲,是一种调试音,它根基于数的比例关系;灵魂与和谐振动产生欢乐的共鸣(是一种感受),模仿的原型——无休止转动的天体可以为灵魂所取代,从而,旋律和曲调就应该适应于不同的道德品质和气质1,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模仿的内容。作为古希腊最早的“模仿说”演绎者,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家模仿天体和声、谱写人间音乐,为后世的模仿理论开了先河。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介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2这里指出绘画混介的是两种对立的颜色,亚里士多德在《论宇宙》中记叙了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论:“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艺术似乎也模仿自然。”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模仿自然”不是再现现实,而是模仿自然的生成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逻各斯”
“逻各斯”(logos)愿意是词语,转义为“原则、规律”3等。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4。逻各斯和火同为本质,赫拉克利特又把火称为“不足和多余”5事物变化的原因是这两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自然的生成规律,在这一点上也就和德谟克利特有了分别。
赫拉克利特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认为艺术模仿自然物质世界中由对立造成的和谐,较早出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后代理论家影响深远。
早期的哲学家中,德谟克利特最早用“小宇宙”来表示人,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亦肇始于早期的宇宙学说。他的“模仿说”新奇之处在于有“人对人的模仿”含义在内。“好的行为为天性良好的人所辨认和效仿”6。在德谟克利特眼中,模仿无处不在,人类的一切技艺都是模仿的产物,物质需要和经验产生了各种艺术,这一切都是从模仿得来。“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黄莺学会了歌唱”7,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仿不是对被模仿对象的直接再现,而是根据生活需要对被模仿对象的间接再现,是模仿自然的行为方式,而不再是生成规律,可用于各种艺术。细究起来,德谟克利特的模仿理论是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阐述,这就产生了两个依赖性:一方面依赖于外界的自然,另一方面依赖于人的生存本性,是一种个人的生活需要,可看作一种尽职的本分。另外,他的描述也较为形象。
客观地说,德谟克利特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模仿的对象,他将社会的“人”归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还包括“人”的生活)。不过,虽然他意识到艺术可以模仿人,但在他的眼里只是把人当做自然实体来看待。
苏格拉底提出“看不见的东西能够模仿吗?”心存的疑惑正是思考的焦点所在。他认为心理情绪的模仿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表现出来。他强调的是生命力的的艺术表现,以深刻的洞察力付诸实在。他不认为绘画和雕塑是“美化”的艺术,而把它们看成是重复和模仿自然的产物。与“美化”的艺术(诗歌)不同,绘画和雕塑具有模仿和再现的性质。相反,“美化”的艺术包含着某些理想化的因素,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在与范本看齐。
苏格拉底的模仿涉及到了人的心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这更丰富了模仿的对象,开启了反映内在世界的理论先河,使得这种模仿达到了对活生生的人的生活的模仿。苏格拉底对“艺术模仿生活”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次:艺术模仿生活应当逼真、惟妙惟肖;其次,艺术模仿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再次,艺术模仿生活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最后,艺术只要成功地模仿了现实,不管他模仿的是正面的生活现象,还是反面的生活现象,它都能引起审美享受。8这种“艺术模仿生活”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是第一次出现,显示了人本主义的萌芽。
综观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模仿理论,原型(包括自然界、人、人类生活及人的内心世界)和模仿是希腊美学特有的一对概念,因为希腊美学把客观存在置于首位,在这一点是它不同与后来的文艺复兴美学把人的个性置于首位。在希腊人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就像自然模仿它的原型,在希腊的“模仿”术语中,有三方面含义值得重视:1、对被模仿对象的仰慕,这不仅起源于狄奥尼索斯,而且起源于关于宇宙的神话学概念;2、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现实同一;3真正的模仿的戏剧舞蹈性。9模仿论的起源中隐匿着万物的本源和具体可感的宇宙,所谓“人是小宇宙,模仿大宇宙”10的说法即源于此。
关于模仿的戏剧舞蹈性,阿里斯提德斯﹒昆提利安称之为“模仿”的东西早期只用于舞蹈(祭祀仪式),通过动作、音响歌词表达情感,其实是演员的模仿,重点目的在于抒情。
而对于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的现实同一,主要指心灵选择的媒介同再现事物的相像,如用声音来模仿情感等,这就导致了希腊人对不能用可见方式加以模仿的事物都不愿相信(苏格拉底除外)。也就是说,模仿中的创造性一面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不过,话又说回来,“模仿”一词在古代哲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古希腊时期美学理论中的模仿与其说是同艺术独创性相对立,不如说是同工业制作相对立。古希腊艺术具有的理想性可以进一步解释模仿性。
这一时期的模仿理论与象征理论的区别很明显,相对于“用感官形式体现看不见的实在观念”(象征),“模仿”的意义在这一时期主要指临摹某件可以临摹的东西,模仿的对象是一种看得见的实在。
总之,“模仿说”理论以文艺作品反映现实世界为基点来建构起理论框架,强调的是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文艺四要素所归纳的三角关系中,“模仿说”理论处于“作品——世界”这一关系链中。“模仿说”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艺术模仿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原本,也就是模仿对象,模仿内容和范围。它作为模仿所依据的基础,是模仿理论发展过程最重要而显著的轨迹。本文仅对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模仿理论做了梳理,关于它的发展更长远的时期的阐述,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释:
1.[美]凯.埃.吉尔伯特[联办德国]赫.库恩著《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2.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4页。
3.4.5.赫拉克利特残篇,参看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第39、38页。
6.转引自[波]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
7.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8.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6页。
9.洛谢夫:《希腊罗马美学史》第八卷第一册,1994年版,第59页。
王章超(1982.03- )汉族,河北大名人,现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现主要从事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