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群标
(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浙江 余姚 315400)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诸群标
(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浙江 余姚 315400)
本文从优化课堂环境、精选教学内容、课堂教法灵活、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心理档案等方面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就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过有效率的生活。但就当前中学生而言,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着自卑、懦弱、缺乏上进心、自私、耐挫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力较为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产生心理问题。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却未得到充分挖掘,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很多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笔者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商榷。
1.1.1 明确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的目标,忽视学生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片面地强调体育运动的认知和身体练习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爱好。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喜爱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甚至逃避体育课的重要原因,因而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与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又与生理健康的发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什么是不健康的心理,以便自我评估。
1.1.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可以使学生感觉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正确、优美的教学示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在体育教学中要精选一些体育教学内容,也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开发,以期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对其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耐力跑的呼吸方法及跑的节奏,让全班同学同时进行,要求跑速一致,进行有节奏的跑动,即2~3步一吸,2~3步一呼的呼吸节奏,在跑的过程中相互关心、相互鼓励,能与同伴团结协作完成练习,跑完之后针对不能跟上全班节奏的学生的自我心理感受、落后的原因、在困难中坚持的心理状态,从体能因素、信心不足、缺乏兴趣、有畏惧感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挑战、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从而增强学生勇敢、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素质,以期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3.1 创设成功体验,树立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经常用“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我能行”等来激励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获得成功、进步与发展。例如,在对病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除采取合理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外,必须对其自信心进行培养,激励他们向自身挑战,向疾病挑战,勇敢地面对一切,取得最大的胜利。再如,对一些动作不协调、技能较差的学生要激励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用“人人都能成功”“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一旦发现学生有进步,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应不失时机地加以激励和引导,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车祸中右臂骨折过,上体育课时胆怯、自卑,对自己上体育课没信心,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不断激励和关心爱护,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立定跳远等,通过3年的学习,这位同学在足球技术方面超过了大多数正常同学,从根本上消除了自卑心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了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时时注意的问题,进行挖苦、讽刺和蛮骂,只能使希望的羽翼夭折,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1.3.2 增强主体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独立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其特点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因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觉行动显得更为重要。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和增强体质是一个能动而不是被动的过程。知识、技能从不会到会,身体不断发展,单单靠教师的督促和课堂练习远远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独立思考,自行探索获取的知识才能掌握和巩固。如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练习,让其独立完成,每一个动作规定练习密度和强度,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独立思考和练习的习惯。(2)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育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2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课堂教学来看,可以开展自主的、创造性的竞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培养学生面对某个动作要领时,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广泛、最深刻,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在指导学生描述某一动作变化或形态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自己观察详细描述现象,并看谁有更多的新发现,描述更具体全面、准确形象,更有新颖独到之处。引导学生敢于向同学、书本、教师、科学家的说法质疑,并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异想天开,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按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展的体育活动,它的独立性和实践性很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精神尤为重要。
体育教学中不但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体育道德修养,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训练比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如帮助学生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纪律教育,严格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利用榜样的作用等都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比赛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全力以赴地参加每一场比赛,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认真分析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突破难点,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怕困难、怕失败、怕与人交往等不良现象,针对此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得到磨炼,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使他们具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面对失败,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风貌,培养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每份学生心理档案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活动能力特点等方面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虽然建立心理档案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琐的事情,但为了从根本上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很有必要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只有长期、持久、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创设一个适宜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健康心理的良好氛围。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体育教育中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有效制订教学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自控力等,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1]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陈玉霞.体育心理学新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G807.0
A
1674-151X(2017)20-10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0.051
投稿日期:2017-08-12
诸群标(1982—),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