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理念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7-03-12 06:14刘伟强
运动 2017年20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个性化

刘伟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个性化教育理念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刘伟强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竞争的焦点。体育专业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背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本文就从个性化教育理念出发,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个性化教育;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无疑成为了竞争的焦点。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中最响亮的音符。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所培养的研究生无疑就成为了创新力量的一支生力军,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步入了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新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培养质量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体育人的力量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

1 个性化教育理念

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超速发展,使整个世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同时也使整个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人的创新能力成为最首要的因素,而创新型人才无疑就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日渐扩大,面对如此庞大的队伍,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兴趣、情感、智力、思想、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效率,显然传统的那种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因此,个性化教育便应运而生。个性化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个性是创新产生的源泉,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没有个性,只有共性,就没有创造性,就只能趋向平庸化,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2 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2个专业一般要求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方能报考,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

科学这2个专业则跨专业报考的人较多,包括本科是学中文,外语,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因此,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性格、兴趣、情感和学科背景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个性化教育理念下来培养其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1)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研究生个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致思想僵化、保守,不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虽然所学基础知识全面,但知识面过窄,无法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不利于创新,教学方法陈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老化,往往不能反映出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动向,学制过于死板,忽视了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抑制了体育专业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的积极性;缺乏能激励体育专业研究生勇于创新的环境。目前,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条件急需改善,现有的体育场馆老化,功能不全,新兴的体育项目场馆少有建设,图书资料缺乏,实验仪器陈旧,都严重的制约了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导师上看,由于研究生的扩招,许多培养单位已出现了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不足的现象,另外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们的创造性人格、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交能力、品格魅力、导师遴选制度、体育场馆、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限制了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导师的个人偏好,只能对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给予研究生指导,而对于自己的知识盲区则不予认同,大大挫伤了其研究生的创新的兴趣和情绪,趋于平庸化。

3 个性化教育理念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制订多样化的培养方案,适应体育专业研究生个性的发展

3.1.1 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由4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外语课、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目的是为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外语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专业基础课是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课程,一般按一级学科设置,但应通过精心挑选多设置几门所有体育专业研究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为研究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方向课按二级学科设置,应根据方向开设,紧跟方向的前沿动态,为进行方向的深入研究做好知识储备,选修课应突出方向性及交叉性,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学科门类,扩大选课的范围,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跨学科、跨学校选课,以拓宽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知识面,构建体育专业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研究生。

3.1.2 强化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启发性,既要重视概念性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研究生进行应用,导师可考虑将自己的课题或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以激发其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应避免“填鸭式”教学,可采用提问式、发现式、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

3.2 鼓励体育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多参与或承担课题

科研活动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学术交流、科研竞赛等。学术交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引进来”可以考虑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借此机会与专家进行交流以获取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另外,还要“走出去”,学校和导师应努力为体育专业研究生争取参加国家或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议,这对于开拓创新大有裨益。此外,导师应让体育专业研究生多参与课题,从中学习导师的科研方法,挖掘自身的潜力,使每个研究生都能得到成长,为以后申请或主持课题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其独立的创新能力。

3.3 营造具有浓厚创新活力的和谐环境

环境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主要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因此,具有浓厚创新活力的环境将影响到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其中文化环境则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营造一个崇尚科学、自由、平等的文化环境。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应鼓励其研究生突破常规思维大胆思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即使是与导师的观点完全相反,也应支持和保护这种标新立异者,这样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化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制度环境则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国家应该健全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合同法等,并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侵犯创新主体权益的行为,切实保护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培养单位的许多管理制度也可考虑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如采取弹性学制。目前,我国现行的体育学研究生学制为3年,少数高校为2年或2年半,大部分人都能如期毕业,极少数人推迟毕业,几乎没有提前毕业的。应该对现有学制进行调整,允许特别优秀的体育专业研究生提前毕业,可引入淘汰机制,淘汰少数不合格的,让他们延期毕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考虑允许体育专业研究生在就读期间休学就业,承认之前所修学分,对于培养缺乏工作经验的体育专业研究生是大有帮助的。可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制度,除统一的试卷考试外,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如实验、实习、小组讨论发言、课程论文等。物质环境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物质环境包括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设施、图书资料及实验仪器,其中体育场馆设施有田径场、各种球类馆、体操馆、健身健美馆、武术馆、游泳馆及相关配套的器材设备,实验仪器有与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保健学相关的仪器,这些都是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不同之处。因此,各培养单位应多渠道寻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体育场馆设施,添购功能齐全的实验仪器,而对于一些价格昂贵使用效率较低但又必需的场馆和仪器,可几个培养单位共建或合作购买,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当然还可以考虑利用国外先进的体育场馆和实验仪器来改善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物质环境。

3.4 加强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是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当然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想方设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严格规范导师遴选制度,让责任心和事业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同时又要不拘一格的支持和协助符合条件的科研能力出众的青年教师或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导师。同时各培养单位还要建立体育专业研究生导师考核与淘汰制度,对缺乏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可考虑取消其导师资格,强化导师的责任感,使其把更多的精力真正地投入到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导上来。此外,在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上,可改变以往“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和学科群导师制,这些导师既可以分别是同一所大学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大学或国外大学的教师,还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或科研机构中有突出科研成就的人,这样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体育专业研究生就可以从不同的导师那里学到各具特色的治学品格、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从而满足体育专业研究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7.

[2] 张昌凡.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34-35.

[3] 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4-8.

[4] 廖湘阳.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36-38.

G807.4

A

1674-151X(2017)20-07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0.037

投稿日期:2017-08-18

刘伟强(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个性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同桌宝贝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