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仕
(梧州学院 体育部,广西 梧州 543002)
瑶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存在与现代发展
张 仕
(梧州学院 体育部,广西 梧州 543002)
瑶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特定的环境,它在满足人民的心理需要中发展,在民间组织努力下传承,体现的是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调查发现,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瑶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加上西方体育的冲击,已是发展式微。文章根据瑶族传统体育生态存在的特点和当前群众的生活生产、身心健康和学校教育等发展情况,提出了利用风俗习惯传承、结合民众需要发展与通过教育创新普及等路径,以实现瑶族传统体育的现代生态回归。
瑶族传统体育;生态;现代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加上当代娱乐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式微甚至消亡已是在所难免[1]。出于保护民族利益的考虑和保持自己的文化基因,强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课题。瑶族传统体育属高山体育文化,独树一格,以特有的民族风格诗意地表达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现实审美,但在现代的发展中也是举步维艰,令人担心。生态审美学是一门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轴心,以揭示人的生命状态、生存境况以及如何才能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为目的的一门理论学科[2]。它的研究方向与瑶族传统体育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因此,本文拟从生态审美学的角度探讨去瑶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基础及其现代发展之路,以期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桂东位于广西的东部,是南岭中心地带,主要在梧州和贺州行政区域的一带,杂居住着汉、瑶、苗等民族,是典型的瑶族聚居地。其中有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和八步区的大平、黄洞瑶乡、昭平县的仙回瑶乡等地;梧州的瑶族则以大分散小聚居为形式,有蒙山县的长坪瑶族乡、夏宜瑶族乡和六堡镇山平村、狮寨镇岛朝村等五大瑶族聚居村。上述瑶族居住地主要是在偏僻的山区,从散居的情况来看是“南岭无山不有瑶”,现有瑶族居民约20多万,约占瑶族人口10%左右,因此选桂东的瑶族作为调查对象对本课题研究具有代表性。
1.1产生的环境基础
各民族之所以存在各异的传统体育活动是由于各民族的生存空间有异,不同的山川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格[3]。瑶族人往往居住在山高林密的高寒地区,人们常用“隔山喊得应,望山走死马”来形容其交通情况,主要从事粗放的农业、林业等劳动,兼营其他经济活动。为了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他们吃苦耐劳,敢与天地斗,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高山体育文化。如为了增强人体的综合身体素质创造了动作粗犷的瑶拳;在狩猎中产生了射击、掷石头等,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创造了独木桥、顶木杠等;在日常生活娱乐中发明了毛莱球、打陀螺等;还有与习俗信仰有关,表达对祖先崇拜、生命可贵的长鼓舞、铜鼓舞等。这些体育活动参与人数或多或少,所用器材就地取材、简单易做,场地要求不高,因地制宜,形式有祭祀、对抗、表演等,所表达的是人民的认祖归宗、祝福、娱神娱人等精神诉求。瑶族传统体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产生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产方式等生态要素上,并与瑶族人民的生活境况有机地融合,特殊的环境构成了它们产生和继续存在的外部条件基础。
1.2发展的心里基础
瑶族主要居住在环境恶劣的群山中,可喜的是瑶族先民久经考验,仍在惬意地繁衍生息。反映瑶族人民生活习性的传统体育,与原生态高山生活特征及粗放的游牧个性联系密切,在内容形式上都体现了极大的人文关怀。在社会生产力低的时期,生活在大山中的瑶族同胞对一些天灾人祸的无奈、生活艰苦单调乏味、相亲求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都需要通过一些符合自己身份的活动来表达,并以此来缓解心里的彷徨与压抑,因此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活动成了他们的首选,这些活动常常以节日庆典的狂欢形式存在。如在每年农历10月6日的“盘王节”活动,原先是为了缅怀盘王祖先的祭拜活动,后来变成集祭祖、娱乐、信仰等为一体的大型跨地区民俗活动,人们进行仪式、打鼓、集体跳长鼓舞等活动,以此维系着本民族浓厚的情感和族群意识。不同形式的瑶族传统体育活动,正好符合当时人民的宗教、娱乐及社交等需要,也正好可以满足他们不同时期的心里需求,形成了瑶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使之不断地完善。
1.3传承的组织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民族生活的乡土秩序中被注入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正是因为有人文精神,才得以千姿百态地呈现在世[4]。人文精神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具有强大的社区教育、认同等社会价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恶劣的环境培育出了瑶族人民的集体竞争竞生意识,并在他们的传统体育中得以体现。瑶族的“斗牛赛”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竞生的,每逢到农历10月16日的“倒稿节”,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人与牛相斗活动,以庆祝丰收。期间,父老乡亲们都会为代表本寨勇斗公牛的小伙子们摇旗呐喊,荣辱与共。斗牛赛不但表达了富有高山特色的南方农耕文化,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个性,也培养了同胞兄弟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体育隐含的敬神爱人、勤劳勇敢等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在过去,封建政权对民族地区的统治一般是无为而治,通过地方的少数民族首领实现民族的自治而达到目的,为了加强宗族团结与认同,巩固和彰显自己在族群的威望和权利,以寨老、族长等宗族关系为基础管理机构,经常通过组织具有宗教仪式的传统体育活动,对族人不断进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社会教化,以实现乡村秩序的井然有条,正是因为民间管理机构为了社区长治久安的努力,才使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世代传承。
2.1社会变迁的无奈
随着我国近代社会体制的变革,由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的转变,瑶族传统体育原来存在的生态环境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性扶贫计划的实施,瑶族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加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群众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经营方式,高山上的瑶胞也乔迁到相对平坦的新农村聚居,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村寨已没了瑶族特色。国家的义务教育和科普计划,也使瑶乡新生一代开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人民的商品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瑶区由原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向多元化发展,为了家庭的生计、创业或见识世面等原因,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致使村寨中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员骤然减少。随着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原来依附于农业社会中的生产生活、宗教等形式上的瑶族传统体育,已经很难找到继续生存的空间,正在社会转型中慢慢地淡出瑶区。结构性社会变迁,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基础几乎消失殆尽,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正面临着困境。
2.2文化全球化之殇
从上世纪开始,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竞技运动成为了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主流文化的强势统治之下,逐渐丧失民族原生态汁味,或是为了迎合西方文化,随之竞技化,或因习者甚寡,濒临失传[4]。西方体育凭借其精彩刺激的竞技性,深深吸引着青少年,他们热衷于个性张扬的西方体育,对家乡的传统活动热情不高,一般很少参与。为了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以求生存,一些瑶族传统体育如长鼓舞、抢花炮等也被参照西方体育的“项目化”模式进行改造,使其只突出体育价值成为单纯的技能性运动,通过学校现代教育向青少年进行推广,同时,也通过大力举办竞赛的方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强力配合,以促使社会更多的人来关心传统文化。竞技化的道路使得传统体育愈来愈远离全民参与和满足人们多种文化需要的文化特质,而沦落为纯技巧性、纯生理性的运动形式,这样尽管可以提高其竞技水平,但却难以避免使民族体育原有的文化功能丧失[5]。这些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做法,容易造成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不解和枯燥感,从而失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也会引起地方群众的不安,显然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活改变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瑶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瑶乡现已村村通路通电,交通工具的发达,一举打破瑶乡原始封闭的生活圈。互联网、电视、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普及,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也搅乱了他们原有单纯的精神世界。市场经济使村民的生产生活相对独立,村寨的宗族关系慢慢变淡,原来以寨老、族长等为成员的传统体育管理机构已开始瓦解,加之他们因年事已高,对组织传统的活动已是有心无力,村落传统体育活动已呈现整体性的衰退。现如今大部分瑶族同胞生活轻松,空余时间较多,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以消遣寂寞时光。而由于空虚而追求刺激的享受,聚众赌博、偷窃、打架等不良事件在村寨中时有发生,淳朴的村风民风每况日下,精神消沉和少运动的生活方式也使许多村民患上了心脑血管等疾病。民族同胞的身心健康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当下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的期盼,而饱含道德规范、精神信仰等价值的瑶族传统体育,一直是维系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础。因此,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已成为民族同胞的客观需求。
3.1利用风俗习惯传承
瑶族传统体育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的习俗信仰等精神寄托而积极参与,虽然现在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不少,但他们风俗习惯和信仰变化不大,实际上仍依赖于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而存在。如在瑶族的炸龙节、倒稿节、盘王节、扎巴节等固定的节日里,那些被人们作为精神寄托和图腾崇拜的传统活动,都会频频出现,因而利用地方习俗进行传统体育的传承符合当前民众风俗习惯。首先应恢复和办好民族节庆活动。地方政府在民族的节日里,牵头举办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以表明政府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官方的大力宣传,唤起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但在有关宗教信仰等民间庆典活动中,具体的工作还是由地方民间来组织完成,政府不能为了其他目的而对活动干涉过多,使其保留原有的文化活动模式才会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其次是与旅游业共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风情旅游现已成了一种时尚,瑶族地区通过以盘王节、炸龙节等活动为龙头,依托如大桂山温泉、黄姚古镇等风景区,配套对古朴风貌的原始村落民居古屋进行生态保护,使其成为民族风情旅游的理想场所。选择一些优质的项目作为品牌,如把顶竹杠、大象拔河、喇叭球等简单有趣的活动发展为参与性的项目,与游客一起乐在其中;把芦笙长鼓、长鼓舞、斗牛赛和倒稿歌等发展为观赏性的项目,以精彩的表演来吸引游客。在利用民族风情旅游促进瑶族群众增收的同时,也使村民心甘情愿地留在家乡从事传统文化工作,使延续盘王节等活动的后继有人成为可能。在传统体育向旅游业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之可持续发展。
3.2结合民众需要开展
物质生活的丰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正在悄然地改变着民族同胞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渐渐用文体娱乐等方式来点缀着生活。现代体育虽然精彩,但对大多民众来说还是相对陌生,而耳熟能详的本地传统体育,其独特的养生保健功能和人文精神价值更容易被他们认可。我们要以民众的健身娱乐需求为切入点,以瑶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和帮助群众提高身心健康、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首先是重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民间活动不可或缺的组织,政府要以全民健身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契机,鼓励、支持村寨成立由族老、传承人和社会精英等组成管理机构,由机构全权负责组织开展村寨日常的传统体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是传统体育的主人,对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非凡的理解,在群众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他们的做法对广大群众而言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其次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除了大型的民俗节日活动以外,更要注重传统体育在平时的有效开展。选择锻炼价值高、喜闻乐见的项目来推广,以唤起人们参与的热情并持之以恒。同时注意简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以便于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自身需要灵活从事日常的健身活动,在此改变过程中, 场地器材以及服装的简易化、生活化起着重要的作用[5]。如流行在贺州、昭平等地的长鼓舞、扎巴舞经过生活化的发展,现已经变成一些乡镇流行的广场舞,体现了传统体育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彰显了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3.3通过教育创新普及
由于学校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规模性,因此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点。民族传统体育借鉴主流文化的发展模式没有错,虽然与西方体育有着如娱乐、竞技等共同的特征,但传统体育却产生流传于农耕文化的民间社会,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因此,瑶族传统体育脱离民间环境进入学校,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要与校园环境、现代体育教育规律、学生需求和群众意愿等相适应才能蓬勃发展。首先是建构技术与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瑶族传统体育进入本地校园有着天然的优势,不但有利于学习与普及,更便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学校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理想场所,这与课堂上规范化的教学有重要关系,这就要求民间管理机构和体育专业人员要共同努力,编写好符合学校教育的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便于师生在课内外的教与学。文化是传统体育的灵魂,是传承的核心内容,因此,课堂上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还要传授与瑶族传统体育有关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及等知识,以保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其次是建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体育社团为中心,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内容主要是大家耳濡目染的瑶族传统体育,如校内的比赛、表演、讲座、知识竞赛、摄影评比等活动,目的是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和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校园化的传统体育最终还要回归到社会中才会有生命力,学校教育目的是学生毕业后仍然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学校更要在民族节日期间与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实现互动,并引导学生读懂民族传统体育质朴的文化内涵,如在炸龙节上的炸龙活动,是在祭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目的是通过此情此景的教导,在浓厚的乡土文化熏陶下建立起青少年的行为范式与民族信仰。
瑶族传统体育是人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结果,体现了瑶族的勇敢顽强气质,隐藏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心理,也是实现族群认同的桥梁介体。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瑶族传统体育这一文化瑰宝,我们要及时从历史和时代价值的视角去审视其目前存在的困境,根据其生态存在的特点,在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实,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基础仍在广阔的民族村寨,保护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传承的重点在学校教育,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则是其现代生态转型的强力保障。
[1]李志清,覃安,朱小丽.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的当代价值——以桂北侗乡抢花炮为例[J].体育学刊,2010,17(3):81-82.
[2]黄秉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南宁:民族出版社,2004:1.
[3]唐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社会动因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3(5):40-42.
[4]杨海晨,沈柳红,赵芳,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J].体育科学,2010,30(12):34-41.
[5]王敬浩.广西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16-19.
(责任编辑:覃华巧)
On the Eco-Existence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Zhang Sh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emerge from a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y develop to meet people’s mental needs of the, they are inherited under the effort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y are embodied with the value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 survey finds that, in today’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has been slowed down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people’s living concep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western spor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exist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the present state of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way to realize the modern ecological return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popularizing the sports by inheriting the custom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meeting the people’s developing needs and making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Traditional sports of the Yao nationality, Ecology, Modern
2017-03-10
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TY104);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BTY008);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233)
G640
A
1673-8535(2017)03-0080-05
张仕(1971-),男,广西平南人,梧州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