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邦:跨越新旧中国的“媒体外交家”

2017-03-11 18:32徐惊奇
兰台世界 2017年17期
关键词:外交部苏联外交

徐惊奇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

胡济邦:跨越新旧中国的“媒体外交家”

徐惊奇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

胡济邦跨越新旧中国,既是外交人员,又身兼记者身份,为中国的媒体外交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胡济邦凭借超高的语言天赋奔走于二战战场,还作为评论员深入分析国际问题,处处体现媒体和外交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胡济邦媒体外交国际评论《中苏文化》

民国时期有位创办过多份英文报纸的新闻人叫董显光,曾官至国民政府新闻局局长。“他入仕后的任职岗位长期不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却一直承担着中国开展国际抗日宣传的公共外交重任。”[1]64学者石源华称其为“公共外交家”。除了公共外交家的说法外,笔者试图提出“媒体外交家”的说法。媒体外交家主要指在政府外交部门任职,同时又兼任媒体工作,通过媒体工作对外交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外交工作人员。本文以跨越新旧中国的胡济邦女士的经历来进行说明。

2015年5月7日,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在提到中俄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部分时特别强调了胡济邦女士,“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2]胡济邦既是外交工作人员,又是记者,活跃在二战时期的外交舞台和新闻战线上。把胡济邦称为“媒体外交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在作为外交工作人员驻苏联期间,利用自己擅长语言和文字的优势,积极参与苏联建设和相关战争报道,既完成了外交工作的使命,又为国内民众带来了对苏联和二战战况的第一手材料,对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胡济邦的语言学习

胡济邦能当外交官,以及能在二战战场用不同语言对官兵进行采访,同时还能在不同场合和各国领导人进行访谈,都离不开她精彩的语言背景。胡济邦原名胡翠仙,是浙江省永康县古山镇人。1923年,胡济邦考入浙江永康县女子师范学校,这里是她的第一门外语——英语的启蒙之地。胡济邦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从中央大学肄业后,曾到北京大学旁听半年,在这半年里她开始学习世界语。在胡济邦进入外交部之前,她就凭自己扎实的英文功底谋得了一份英语家庭教师的兼职。进入外交部并被安排到驻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工作后,她开始学习俄语。其后,她通过自学,继续学习了法语、日语、匈牙利语、拉丁语等语言。掌握更多的外语,对于外交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时,由于其在前苏联期间还为多份媒体撰写稿件,所以多语言背景对于其从事对各国人物的采访工作也是极有裨益的。总体说来,胡济邦的多语言经历是踏实的自学和外交工作的复杂环境共同带来的。

熟练掌握驻在国语言是驻外外交人员的基本条件,这些早期的外交工作人员在语言学习方面都是身体力行。除了胡济邦,还有一位叫胡世泽的外交官也值得一提,他曾官至联合国副秘书长。胡世泽189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小学是在俄国皇家小学念的,后来到法国先后入读巴黎政治学校和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通过多国生活的阅历和自己的勤奋好学,胡世泽掌握了除阿拉伯语以外的五种联合国通用语言,加上德语,他以通晓语言种类最多而闻名整个联合国系统,“是整个联合国各机构中的唯一者”[3]60。无论胡济邦,还是胡世泽,多语言背景都对他们开展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胡济邦的政治背景

虽然胡济邦一直在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但她的身份却很神秘。胡济邦利用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场合为中国共产党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两件事情来看当时工作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判断胡济邦的政治背景。

第一件事是通过秘密拍摄的方法获得国民党高层的军事机密。胡济邦的四哥叫胡济时,当时在国民党兵工署预算处当会计,深得署长俞大维信任。恰逢俞大维在为其儿子寻找一位英语家庭教师,于是胡济时就介绍了自己的妹妹来做这件事。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胡济邦能当这个家庭教师是由于时任中央监狱长的胡逸民的介绍,胡逸民和胡济邦既是同乡又是同姓,加上胡逸民还认识胡济邦的两位哥哥。胡济邦很顺利地当上了家庭教师,得以轻松进入俞大维家的深宅大院。胡济邦也因为自己英语方面的出色表现很快得到了俞大维的信任,随后,利用一次难得的机会,她得到了国民党方面准备围剿共产党的方案的绝密材料,并第一时间转交到了中共方面。当然,这一切俞大维都是蒙在鼓里。

第二件则是为部分中共党员搞定出国护照一事。1933年夏,经由在外交部工作的二哥胡济川介绍,经过国民政府考试院的核准,仍在俞家当家庭教师的胡济邦,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多位高层人士的举荐,进入等级森严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成了朱鹤翔为司长的外交部国际司五科即护照科的科员。时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和立法院立法委员的王昆仑找到胡济邦,希望她能办几张前往苏联的护照。王昆仑实为中共秘密党员,他需要的护照是为共产党人准备的。在胡济邦的协助下,经过一番辗转,一共16本护照终于交到了共产党人的手中。

胡济邦在南京中央大学的肄业是因为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抗日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反帝大同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在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后的1934年春,胡济邦由卢志英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她一直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但她同时也在秘密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

三、胡济邦对外交工作的促进

1935年底,胡济邦被派往莫斯科担任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随员、新闻秘书。苏德战争爆发后,她开始担任《中苏文化》杂志的驻苏联记者。胡济邦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莫斯科的外交官兼记者从我开创。”[4]89在苏联期间,胡济邦利用亲历苏德战争的机会,以记者身份奔赴苏联各大战区进行采访工作。胡济邦在苏联的活跃表现,虽然并没有直接对外交关系产生促进作用,但外交官和记者工作的合二为一不失为媒体外交的一种有益尝试。

1.通过新闻工作促进外交工作的开展。新闻工作能否促进外交工作以及怎样促进外交工作,是媒体外交研究的基本问题。胡济邦作为“媒体外交家”的表现是对新闻工作促进外交工作开展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胡济邦因为驻外记者的身份而参加的各类采访活动,让她广泛接触了各方人士,尤其是和多国领导人的交往的确可以为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助力不少。

胡济邦到苏联工作后,先是担任了《中苏文化》的驻苏联代表,后来担任记者,之后的采访写作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胡济邦在《中苏文化》上发表的文章,有从苏德战场前线发回的《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等一批优秀的战地通讯作品,展现苏联军民的英勇抗战,为我国抗战提供了榜样;还有她对苏联文化、经济情况的观察和记录,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5]62基于对苏联的进一步了解和深入采访,胡济邦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将她看到的苏联印象通过文字带回到中国读者面前。

随后,她又开始活跃在众多外交性质的国际会议上,“广交朋友,嗅觉敏锐、善于抓住新闻线索和时机的胡济邦,与美、英等国的西方记者一道,参加了战时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包括三外长会议及四外长会议、各国政府代表团及领袖访问莫斯科,以及举世瞩目的战后巴黎和会,她都无一遗漏地参加了。”[6]107在特殊时期,驻外记者比外交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接触战争第一现场的机会。1943年,包括美国使馆的军事参赞以及英国的军事代表团都没有被允许到前线采访,但苏联政府却批准包括胡济邦在内的第一批驻莫斯科的外籍记者前往斯大林格勒进行采访。在前线,胡济邦得以了解战争的最新情况,同时还和苏联军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外交工作中对新闻工作的需求。外交工作中向来重视新闻工作,从中国外交部专门设立新闻司就可以看出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就明确体现了外交工作对新闻工作的需求。新闻司对外公布的主要职责中,除常规的外交新闻工作外,还有承担在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事务、组织开展公共外交、收集分析重要信息等专门职责。结合多年的外交和新闻工作经历,胡济邦曾提出过一个关于大使馆的组织结构的建议,她认为,“大使馆少派一个秘书,多派一名记者,工作要好做得多。”[6]152

可以认为,是战时环境的特殊让胡济邦在做好外交人员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辛勤参与和苏联建设以及苏德战争相关的新闻采写工作。在苏联期间,胡济邦的新闻写作同时兼顾了两个身份。一方面是以驻苏使馆新闻秘书的身份给官方期刊即英文版的《自由论坛》供稿;另一方面就是以《中苏文化》驻苏记者的身份给国内发回稿件。此外,她还给国内《妇女生活》等报刊以及国外塔斯社和美联社等通讯社提供稿件。

1949年胡济邦辗转回国后,立即参加了中国外交部的筹建工作。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在北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胡济邦出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周恩来曾安排她和阎宝航为即将赴任的新中国驻外大使和夫人们指导涉外礼仪。1979至1985年,胡济邦赴美国纽约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3.国际评论对媒体外交的促进。评论是传统媒体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之一。遇到国际、国内大事或者有关争议性事件发生时,评论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它的声音。评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达思想和观点,无论是代表编辑部观点的社论社评,还是评论员文章或是个人名义发表的评论,都是在用文字表达各方对相关问题和事件的理解。越是多样的观点,无论是相似的还是相反的,在广开言路的同时,还能增进广大受众对该问题或事件的深入讨论和理解。

1956年,“根据刘少奇提出的应该派一些老记者出去走走的指示,胡济邦依依不舍地离开外交部,重操旧业——调至《人民日报》国际部担任记者、评论员”。[7]23在担任《人民日报》驻匈牙利记者站记者期间,胡济邦写下了大量的关于匈牙利的报道。“1956年11月到1958年3月,人民日报共发表她的专稿31篇。”[6]182后来,她回国后长期担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还担任过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在胡济邦长期的驻外经历中,无论是通讯报道文字,还是以信札形式发表的文字,包括担任评论员期间发表的文字,都是在用不同视角对国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试图让国内民众对国际事件或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促进媒体外交工作的开展。

[1]石源华.董显光:民国时期的“公共外交家”[J].世界知识,2013(14).

[2]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5-8.

[3]祁怀高.胡世泽:首位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J].世界知识,2009(23).

[4]应明阳.原国民党中央监狱长秘闻实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5]王爽,曾嘉.胡济邦:唯一报道苏联卫国战争的中国女记者[J].军事记者,2015(10).

[6]陈抚生.战地玫瑰胡济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宗道一.胡济邦:跨越新旧中国的女性外交官与记者[J].湘潮,2006(3).

Hu Jibang:Media Diplomat Across the Old and the New China

Xu Jingq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o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Hu Jibang,who lived from old China to new China,working both as a diplomat and as a journalist,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media diplomacy.Relying on her outstanding language talent,Hu went to the battlefield of World War II and analysed international issues in depth as commentator.Her works reflecte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media and diplomacy.

Hu Jibang;media diplomacy;international comments;China-Soviet Culture

徐惊奇,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体外交。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7.30

K820

A

2017-04-19

猜你喜欢
外交部苏联外交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外交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