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菁
(连江第二中学,福建福州 350501)
从高考真题中感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黄蔚菁
(连江第二中学,福建福州 350501)
新课标全国历史卷匠心独特、立意高远,命题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大势所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全国卷
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不仅要求历史教师完整地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反思现实发展。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文综历史卷无不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如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25题: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大地主田庄经济,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两大内容,“史料实证”是在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基础上的重现历史真实的情景;“时空观念”从题干中提到的时间是汉代,画像砖中内容为多人集中生产,联系课文基础内容可知是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中国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训是集约种植单一竹种,这会带来很大的生态风险,使竹林更容易受到病虫危害。比如在安吉县,由于大部分人主要依靠竹产业,这种状况已很难扭转。在建筑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大量引进不适当的建筑类型和外来材料,从而放弃了传统的建筑形式,使得乡村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大大降低。因此,新的批判性建筑必须考虑当地的历史与气候等条件,但也不能仅仅模仿传统竹建筑,也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
又如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30题: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本道题是考察 “时空观念”和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陕甘宁边区”(1937年9月成立)就可排除A(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与C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通过讲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素养视野下的历史学科全国卷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角度与落脚点又往往是意料之外。尽管考题是知识的主干化、材料朴素化,但给学生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感觉,扑朔迷离。因此如何在复习中、解题训练中贯穿历史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考试中心主任刘芃曾说,“全国卷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所以高考真题具有导向性,复习中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顺应素养育人时代的趋势,以通史体系为框架,以主干知识主线展开复习。如2016新课标全国2卷文综34题: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这道题就是以苏联工业化历史事件作为试题的主要内容,不仅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还注重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一时空观念:1929—1933年美国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并波及到资本主义世界。而与此同时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第二历史解释——四年以后的1932年是美国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最严重时正是苏联进行工业化热火朝天的时期,所以会引起美国人注意。大家都知道时空概念是学生认知的“短板”,教材中的专题史没有时序,容易使学生对时间信息不敏感,而且对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也不透彻。因此高三复习要打破专题框架,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强化主干知识,把相关的事件建立时间轴,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强化学生学科素养意识。
近几年高考题都是追求材料为背景的新情境化命题模式,把主干知识融进到材料中,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联系实际、归纳概括及感悟历史的能力。如2016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24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这道题还是立足儒家思想主干知识,从“五经”入题,考察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五经”相传为孔子整理,并非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试题构思巧妙独特、活而不偏、新而不怪、平凡中蕴新意,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复习中要注重史料教学,要挖掘合适的史料,要教会学生不仅懂得对史料进行对比、甄别,还要懂得对史料进行质疑、批判及反思。因为历史教学的至上诉求,则在于倾听历史回声,感悟文明沧桑,启迪人文智慧。
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现实,充分挖掘历史发展特点与现实生活的隐性联系,以史为鉴。如2016新课标全国1卷文综40(题目略),以社会关注的“人口问题”为背景材料,呼应了当前社会开放二胎、人口老龄这一热点,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通过考察学生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社会现实问题,形成以史为鉴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开放性试题,可以说是全国卷的亮点。这两年的全国卷更加开放自主,由 “问题求论证”到“找问题求论证”变迁的过程,使开放式试题又前进一大步。“找问题求论证”需要考生打破原有定势思维,快速且有效阅读材料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与论证。开放性试题鼓励考生抒写有创见性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命题人员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学科素养考察得更加充分与淋漓尽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做好开放性试题,首先读懂文字、图片材料,找关键词。要读懂材料(文字与图片)与设问及教材间的联系,“关键词”就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其次审清限定事项,明确观点。要特别注意时空关系,在论证时,要前后呼应,避免出现时空逻辑错误。另外不管是论证还是说明,必须提出观点,而且观点要明确;再次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要依据设问要求,紧扣材料,语言精练,逻辑严谨。运用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有创新性,要史论结合,要把直观的表象转化为理性的思维概括。
全国卷历史试题注重立德树人、体现人文关怀、追求学科核心的素养。因此在复习备考要立足于三维目标,立足于教学实际,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践行素养育人,为理想而战。
[1]李柱军.高三历史备考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17(1):65-67.
[2]罗裕庭.浅谈高考历史小论文的试题特点与解题技巧[J].新课程,2012(7):92-93.
[3]刘波.社会史观——高考历史复习新视角[J].中学政史地,2010(4):30-33.
G633
A
2096-4110(2017)03(c)-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