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阳 艾志强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文化哲学】
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探析
李 阳 艾志强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江泽民同志高度关注生态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思想和观点,主要可归纳为:人口发展与生态容量相适应;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防止洋垃圾对人民的损害。探讨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对于我国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理论来源;基本内容;时代意义
所谓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是指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念指导下,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在生态建设中关注人民生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致力于解决同人民群众生存、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的思想和理念的智慧结晶。
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毛泽东与邓小平生态民生思想对其有着深刻影响。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民生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对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思想强调“以人为本” 。在他们看来,人类属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不仅可以为社会的生态民生建设提供助力,而且可以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生态民生方面的重要理论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他们认为,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的和谐,也包括生态民生的和谐。其中,生态民生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生态民生和谐的重要保障。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民生的论述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深层的人文关怀,在公平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冲破束缚人民的枷锁与依赖,实现平等,实现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
(二)毛泽东的生态民生思想
作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以深远的战略眼光,结合当时新中国的实际,对环境、人口、资源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与研究。
首先,环境保护是改善生态民生的基本前提。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主张。[1]在强调重视农业、工业的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荒山的绿化、家园的美化。
其次,计划生育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与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的谈话中时指出:“目前中国的人口每年净增1200万到1500万,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在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2]在他看来,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方能缓解人口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压力。
最后,水利建设是关系国民生计的有利保障。从古至今,治水与华夏文明相依相伴。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连续降大暴雨,受灾十分严重。毛泽东立刻做出批示要治理水灾。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终于在十年内卓有成效,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
(三)邓小平的生态民生思想
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生态民生思想,并进一步对中国的生态民生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首先,生态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1983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3]在这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施了建设三北防护林的重要措施,并因此减少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其次,以法制保障生态民生建设。邓小平在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法制轨道,以最严格的法律来保障生态民生,为后来的生态民生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邓小平同志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对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作用。1988年他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未来的农业发展需要依靠高端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十世纪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生态民生问题呈现出的新特征,在继承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下生态民生思想:
(一)人口发展与生态容量相适应
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把这件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作为紧迫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4]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众多,生态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我们的后世子孙能够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良好的生存质量,必须使人口发展与生态容量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开创一条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
江泽民曾说过:“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环境保护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一些疾病流传。”[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错误的发展观念,我国的生态自然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危害了老百姓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我国现在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空气、水、土壤等几方面。农村居民传染病、恶性肿瘤等时有出现,死亡人数呈逐年攀升。城市居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肺病等层出不穷。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蔬菜等也由于土壤的污染而超标,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活的需求。面对这些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则会影响人民的幸福感与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防止洋垃圾对人民的损害
1996年5月,我国首次在北京市平谷县查封堆放的600余吨“洋垃圾”,这批来自美国的洋垃圾非法进入我国北京,引发世人的震惊与愤慨。时任领导人的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要求国家环保局、国家商检局等十余家单位组成了联合调查组,立刻对报关、卫生检疫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调查、取证。江泽民对于洋垃圾的重视来源于他对其危害的深刻认识。首先,洋垃圾带有大量的霉菌与病毒,容易使人们染上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一些废物垃圾会产生地热,土壤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土壤无法用于种植农作物,甚至还会改变土壤的性质,造成土壤的严重污染。最后,在加工废弃的塑料时,浓烟滚滚,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为了严禁非法转移洋垃圾,国家环保局和海关总署在1995年3月联合颁发了《关于严格控制境外有害废物转移到我国境内的通知》,强调决不能把我国作为境外有害废弃物倾倒、堆放的场所。
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不仅内涵深邃,观点鲜明,而且其思想本身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江泽民同志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多次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思想指南,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13亿的中国老百姓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二)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提高国家的GDP作为主要的方向与目标,而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深入思考。当非典、禽流感、洪水等各种灾害爆发时,一场又一场灾难使人民群众陷入痛苦的深渊。江泽民同志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4]因此,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教育和生态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三)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
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关乎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安定团结。江泽民同志在中共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它为我国生态民生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江泽民同志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我们的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从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蓝天白云的渴望。
[1]詹真荣.全球视阈下的中国道路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131.
[2]赖林嵩.重温毛泽东的人口思想[J].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7,(03):34 .
[3]本刊编辑部.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4,(01).
[4][7]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 -3 -1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35.534.
【责任编辑:周丹】
A8
A
1673-7725(2017)08-0193-03
2017-06-12
李阳(1992-)女,辽宁葫芦岛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