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的探索

2017-03-11 17:26:31宋俊成
文化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中华基础

宋俊成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化与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的探索

宋俊成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不仅顺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但在专题设计中,应结合学校、专业、学时及实践教学等因素,不宜通本教材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可把教材中的主要传统文化知识点统摄起来,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点,并辅以微课视频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题。本文将基于专题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策略及专题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设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进行深入探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者在各类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专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种是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课程多个章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连,开展相关内容的专题教学能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体系化的高度,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有生力量,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武装大学生,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民族价值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造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嫡系力量,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专题教学通过建构自成一体的专题知识系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化和递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基础》课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三观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当前,《基础》课各个章节的内容多少都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还专门讲授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整个课程体系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大学新生在《基础》课学习方面,因教材的意识形态属性,致使语言表述上具有主观判断性的特点,文化性和可读性不足,加之大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容易对课程表现出怀疑和质疑;大一学生受到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一些基本传统文化概念与范畴不清等。这些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在《基础》课中,结合课程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性普及专题教学,是符合客观现实需要和教学规律的,其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说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专题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

《基础》课是一门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及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主要任务是针对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实际问题,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课程内容涵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基础内容。因此,在专题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要深刻领会每个章节的教学意图,对各部分内容与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做到准确把握,然后,优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契合《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念,并将之融合到教学目标与内容中,兼顾意识形态需要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从而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程教学实效不断提升。在专题设计中,还应结合学校、专业、学时及实践教学等因素,不宜通本教材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可以在大专题中设置传统文化教育小专题,并辅以微课视频教学等形式开展,通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点,结合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主要传统文化知识点统摄起来,开展1~2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进行系统地传统文化知识点讲授,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直观性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设计

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演变,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围绕课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本着专题内容设计服务于课程总体教育目标的原则,结合《基础》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张咸杰[1]、胡兆凌[2]主张在《基础》课中开展融合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追求、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仁爱宽容、感恩怀德等内容在课中以小专题形式进行。魏传光[3]博士主张以《基础》课现有板块结构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内容,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中国发展”和“文化与世界”四大板块。综合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基础》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大致可以设计两个大专题,且课时以4学时为限,一是“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志”,二是“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针对第一个专题“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志”,可将教材中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的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开展一次系统的专题讲座;对于第二个专题“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可将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专题讲座。在这两个系统的专题讲座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同学的兴奋点、教师的专长等,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利用微课等形式,组织一些10~15分钟短小精干的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并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总之,在《基础》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不易偏离教材,挤占过多课时,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三、专题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设计

从已有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看,在《基础》课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主要运用综合教学方法,把握住三个步骤,即关于教学实施步骤的开展主要包含隐性融入、大力彰显、知行合一这三大步骤。所谓“隐性融入”就是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整体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实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和谐、自强、仁爱、重义、勤俭、孝顺等生活道德和民族大义思想,引起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共鸣。所谓“大力彰显”是指通过实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大学生渴望进一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确立主讲专题,从而开展一次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主体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所谓“知行合一”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实时提醒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传统美食、传统节日、传统游戏、非物质文化传承考察、文化旅游等活动,在实践中更形象直观地践行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针对不同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魏传光[4]博士提出的文化比较法、文化实践法、文化情景法对《基础》课的开展比较有启发意义,也较为适合“三阶段”实施路径。因此,应在“隐性融入”“大力彰显”阶段多运用“文化比较法”“理论综合法”“读书笔记法”等,在“知行合一”阶段多运用“文化实践法”“文化情景法”等。当然,方法和路径没有固定模式,因人而异,尤其要提醒教师不能过度运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一定要综合起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增强文化渲染力和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张咸杰,张立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77-80.

[2]胡兆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0-32.

[3][4]魏传光,胡旖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论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探索,2015,(7):102-105.

【责任编辑:王崇】

G641

A

1673-7725(2017)08-0128-03

2017-06-05

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融合式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研究成果。

宋俊成(1972-),男,辽宁丹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中华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4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