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兵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模式创新
姚 兵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高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影响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正确分析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不断创新道德素质的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模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讲话》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影响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贯彻《讲话》精神,正确分析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不断创新其道德素质的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正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他们的成才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而正确分析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尤为必要。
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其主流是积极进取的。笔者通过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交流、课下的QQ调查等手段,了解到当代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比较正确的道德认知,支持乐于助人,赞同诚实守信。关于“看见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了“当然会去扶”和“有人在场见证或保留相关证据,我会去扶”的选项;在对待严重旷课、考试作弊等消极现象的态度上,持否定性回答的占绝大多数。第二,有比较明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在关于人生价值标准的判断上,回答“取决于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价值大小和自我价值大小二者的结合”的居多,体现了他们在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既考虑社会需要,又追求个人实际的特点。第三,职业理想日趋务实。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的职业追求趋于务实,他们希望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先立足于基层岗位的职业实践得到锻炼,然后寻求时机拓宽自己今后的职业上升通道。
高职学生的生源来源比较复杂,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道德素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2.1 部分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存在困惑
虽然多数高职学生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认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学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仅停留在表象、片面、静止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例如:在关于贫富悬殊、腐败严重、食品安全、房价飞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看法上,由于他们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独立思辨能力,特别是他们受到了大量的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因而对这些敏感社会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理性判断,常常人云亦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1.2.2 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和多元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成了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构、经济成分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经济形态的复杂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种文化冲突与碰撞、互联网技术进步造就的“双刃剑”效应等一系列新特征,从而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不断滋生,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部分高职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和多元化:他们中有人缺乏远大的共同理想,只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中有人淡化精神追求,只重视现实物质利益……
1.2.3 部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脱节
受社会道德领域中的双重性评价的潜移默化影响,部分学生在理论上认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他们对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公平公正等道德规范表示认可,对他人的道德失范行为义愤填膺,但自身的道德践履却与道德观念相背离。他们以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要求别人,对己则采取合理的利己主义道德准则,这种道德评价上的双重标准反映了高职学生道德建设中的矛盾性。
1.2.4 部分学生存在着失落感和自卑感,职业追求缺乏动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专业思想尚不巩固,没有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定位,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不是自己的理想,普遍存在着失落感。社会上一些人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歧视,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面对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这部分高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竞争优势,更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设计,失去了追求未来职业理想的动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和《讲话》精神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必须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整套具有针对性、时代性、职业性、实用性的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处于不同时期的高职学生有着不同的道德素质培养的需求,因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采取统一的、整齐划一的方案,应依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出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的道德素质培养方案。
(1)大学一年级为高职学生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期。适应这一时期的高职学生角色转换需要,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道德素质教育:第一,组织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军事训练,贯穿专业教育、法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此期间新生应尽快适应新环境,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初步体验新角色。第二,正式上课以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法治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等为主干,与另外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道德素质渗透培养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种内容的道德素质培养教育。第三,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第四,同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活动育人。
(2)大学二年级是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稳定发展期。这个时期,学生已经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进入到全面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阶段。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各院系的党政干部、党工部与学工处、团委的政工干部等教育者应当相互协作,在各自的教育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的德育引路人作用,共同开展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工作。这个阶段,重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学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等。
(3)大学三年级是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期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准备期。这个阶段,学院应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方案,通过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实践活动,做好工学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队教师应主动配合企业领导和员工,教育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要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不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在此期间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并将其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化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当然,以上三个时期的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并非截然分离,而是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教育的始终,它引领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主渠道。要增强思政课在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实效性,须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是一个漫长、反复的潜移默化过程。教师要在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课堂教学为采用多样化方法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于一体的开放式教学,变传统直板式教学为综合运用多媒体音像等新科技手段的立体式教学,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多样化教学中受到教育,改善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并且寓道德素质培养于思政课教学的所有环节,最终使学生把接受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转变成自己的良好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教育目的。
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其他各学科都应当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中共中央(2004)16号文件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负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寓德育于所讲授的学科内容之中,在教学中挖掘本学科蕴含的德育因素,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及时有效地进行德育内容渗透,“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实践证明:既能讲好专业知识,又能以言传身教在课堂内外教导学生做人的教师,才是学生最敬佩的教师。
2.4.1 制定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突出“职业性”特色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育规律,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其总体方案不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模式,而应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要体现“职业性”特征。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由特大型国企—原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主办,学院依托武钢,形成了培训和学历教育并举的双教育模式,坚持“立足武钢,面向社会”的办学宗旨,融武钢企业文化于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凝练出“学习、实践,合作、发展”的校训。学院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养成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内容,从而打造出具有企业办学特色、工学相结合、内涵发展显著的校园文化风格。
2.4.2 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团活动以其自主性、群众性、开放性、趣味性等特点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式。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工处、团委、各院系党组织应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鼓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各类社团。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能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轻松、活泼、自主的环境中学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它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性组织,教育者不能对其放任不管,必须将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学生社团可以举办文艺联欢、卡拉OK比赛、书法摄影作品评比、小手工作品展览、辩论赛、征文比赛、各种知识讲座、拔河比赛和篮球比赛等文体活动;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们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和福利院,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并且一届又一届学生将这种爱心活动不断传承下去。通过一系列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现才华、提高素质、进行道德实践提供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只有准确分析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不断创新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模式,提高其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 谢军.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培养模式[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2] 李逸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曹红英.对当代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46-47,51.
ExplorationonInnovationofMoralQualityCultivationMode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
Yao Bing
(Wuh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Wuhan 430080,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ir moral quality i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people. Therefore,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correct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nd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ir moral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oral quality;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G641
A
1671-3524(2017)02-0102-04
(责任编辑:游 涛)
2017-03-20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立项课题“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1706)
姚 兵(1965~),男,讲师.E-mail:yaobing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