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青涩好年华,逐梦演艺圈。在2017年9月22日饱受争议的国产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刚刚上映,目前累计票房约225万,自从放映后褒贬不一。[1]如由于揭示出演艺圈种种难以启齿的“怪事”,批判黑幕与潜规则,纯属大量虚构,被称为“烂片”。当然也有专家力挺此片,例如:中国电影家党组副书记---徐柏林,评价到“至真至纯的商业和艺术影片,同时他的内容都是无情的深刻的揭露商业社会,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扭曲,同时也发现了电影新生力量,邀请明年一定要参加金鸡奖的评奖”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这就揭示了在整个艺术生产创作过程中存在某种不平衡的关系。所以下面就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这两方面做出解读。
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艺术家本人创作高于生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生活真实的凝练与升华。它是通过艺术家运用主观的思想感情,对现实世界真实把握创造了一个充满意蕴的世界;而生活真实是当下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难免会受到宗教信仰、时代氛围、环境资料的影响。一方面艺术真实反应着生活真实,但另一方面艺术真实与展现出与生活真实不平衡、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这个现象不同于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所谓的“人的精神所追求的美的理念,通过人的创造,具体、高度集中地结晶于艺术中,使艺术超越一切文化现象的正是美”[2]这就给艺术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也理应是后人艺术家在创作时应秉持的艺术态度和美学原则。
然而在消费文化时代中,艺术似乎披上了“消费、商业、经济”的外衣。为了迎合所谓的生活“真实”放低姿态、流于三俗。在影片《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中,众青年男女追梦娱乐圈的道路中使用潜规则、花钱买戏买角色等手段,似乎成为“成功”的首选条件,以及光怪陆离的剧情如;有酷炫帅哥美女的美好爱情,也有为钱为名的虚无缥缈、出卖肉体的爱,还有“含情脉脉”的师生恋等等。不难看出此片的剧情使用夸张的手法,脱离生活真实,流于媚俗、恶俗的境地。
其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免要对社会真实与艺术真实两者置于分辨、慧眼识相。通过艺术真实所反映的社会真实,带有很强的当下性和时代感,而有些艺术在荧幕前、广告中、杂志里为了刺激大众所呈现出的虚假的嫌疑,导致些许接受者陷于感官的享受、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又何尝不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与两者统一。
在消费时代,艺术“真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受到当下社会背景的影响与制约,但是艺术真实的本质与核心是永远不会随之而改变的,它带给人们的是:审美体验下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真实;艺术价值里愉悦心灵、丰富内涵的真实;欣赏态度秉澡雪精神、“致虚极、守静笃”的真实,所以真正的艺术是不会消失的,同时人们对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艺术追求也不会变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观念融合化,同时在当今文化产业大规模兴起之时,使得艺术市场蓬勃发展如同雨后春笋般涌入“民间”,但也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大众呈现出规模化、同质化的反应,从而使艺术“遭遇”了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两难选择。
19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市场中出现人性异化的现象,并给出“艺术生产”在某种范畴和程度中成为商品生产,越来越围绕市场价值转,失去了它的本质。[3]此外还有,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和影响之流,它通过媒介和广告宣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建筑景观和变现生产的影像,[4]并以此来经常性的“供给”人们的认识,所以在当下更强调“共时性”、感官快感和瞬间经验。在《纯洁心灵》电影中启用“18名表演系鲜肉阵容闪亮上场”激发消费者好奇,满足“视觉享受”,获得一时快感,没有让观众体悟出实质性的深层内涵。然而导演毕志飞却精心耕耘十几年,巨额投资上千万元,只为追逐纯洁且神圣的电影梦想。
但很“不幸”未能走进大众市场,究其原因很显然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未能很好结合。在其背后实则与艺术市场的评价机制有关:即艺术评价界对文化意义的确立与当下社会文化观念有必然的联系。同时豆瓣评分2.0也正说明没有被广大欣赏者所接受,所以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毕竟那些不被大众认可且过分超前的“前卫”,充满低级趣味的作品,在我们看来不能引领且成为市场的导向,那些艺术作品同质化、商品化也会使大众虚无化。
所以在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错综复杂的交织下,大众文化与工业工业 深化推进影响下,艺术市场出现精神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不平衡、不对等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类似现象应正确做到两者的价值抉择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应考虑的问题与应承担的社会担当、责任义务。
总结:在消费时代下,流于世俗是大众文化艺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在艺术市场运行中更需警惕的是流俗借“前卫”之名,试图跻身“净化”环境的行列,但并不是所有抱着一颗“热忱之心”都可以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讲媒介文化以其强大复制力量,使古典艺术的传统美、灵韵美消失,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界限使审美文化走向同质化、流速化、快餐化。鉴于以上,我们不禁心中深思,电影《纯洁心灵•追梦演艺圈》到底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价值与意义几何?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已经迎刃而解了。
[1]转自:凤凰网 国产片《纯洁心灵》上映5天撤档,曾痛批豆瓣评分低2017.07.27
[2]今道友信:《关于美》黑龙江出版社,1983.5月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批评导言》人民出版社,1995版
[4]麦克费·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