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冰龙定江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顺561000)
大学生人文经典阅读的失落
王雪冰1龙定江2
(1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安顺561000;2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顺561000)
人文经典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可以滋养生命,磨砺精神。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功利消费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呈现失落倾向。引导大学生阅读人文经典以提升人文素养对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人文经典;阅读的失落;原因及措施
大学是人生中的黄金岁月,是人格、才华、精神形成的重要阶段。曾经致力于“新教育与阅读”的研究与实践的朱永新教授曾说:“大学是阅读的天堂。严格说来,大学是一个提供了最大的读书空间与时间的场所。阅读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冯骥才,2008)。人文素养是以人为中心,在对生命层面上体现的是一种爱护,在文化层面上体现的是包容欣赏。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人们去体验生活感悟生命,获得一种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情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人文经典的阅读,鉴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经典阅读的失落,有必要对人文经典失落的原因及经典阅读的作用做一个分析研究。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经典,经历的不只是一个时期、一个年代,而是传之百年或传之千年的漫长传播与阅读。人文经典是一个学术用语,也是一个不好定义的概念。广义的定义是包括一切有助于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内涵,能完善人生命之体验的纸质或者是非纸质媒介。狭义的定义是专指通过阅读纸质媒介主要是以书为载体的方式而提升人文情怀。不同的学者对经典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辞海》对经典是这样解释的:“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辞海编辑委员会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9)。《辞海》的解释是泛指一切人文、社科、自然领域有影响力的著作。《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解释则比《辞海》要详细一些:“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著作具有权威性的;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学者对经典的解释则比词典更为细化,认为“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刘晗,2003),这种解释针对的是文学作品,用在对经典的解释上是不恰当、片面的。经典应该不单指文学作品,只要是对人类个体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永恒价值的著作都可称为经典。正如卡尔维诺在其《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所以经典名著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好界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明白,它们是经过时间洗涤被认可被保存下来的,而且越是历久越是弥新,是人类思想的智慧源头。它们甚至不能单纯地以学科来划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专著,都蕴藏了人类精神中某些永恒的内涵”(卡尔维诺,2006)。这些经典是构成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通过阅读经典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他阅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一个经常阅读言情、凶杀小说和花边新闻的人,与一个经常阅读人文经典的人,精神高度是绝对相异的。
人若有了精神则坚如磐石,若失去了精神则软如稀泥。粮食养育了人之身体,人文经典之阅读则蕴育了人之灵魂。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阅读经典时,不仅仅只是和一部作品进行交流,更同时是在和各个时代中每种独特的心灵相互应和。阅读能够使我们跨越时间空间地域,使我们能够与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对话,从他们激荡丰富的人生中获得做人之智慧,做事之力量。阅读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人看到了人世之激情;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让我们懂得了宽容;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可以让我们了解人性之复杂;阅读孟子使我们学会坦然面对学习与生活上之挫折;阅读屈原之《离骚》让我们看到了爱国之伟大;阅读司马迁之《史记》让我们学会了正义与坚韧,阅读李白的诗歌让我们学会浪漫与潇洒;阅读辛弃疾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豪迈之人生;阅读鲁迅的作品让我们学会了批判。
一个读书人若是不阅读经典,则会变得平庸。一个民族若是不阅读书籍,则没有前途。人是趋利避害喜于享受感官的动物,而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媒体文化快速丰富的特点,正好满足人之感官,故很多人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文化。网络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以图文并用的方式呈现,并把许多人文经典进行解构以电影或者是以戏说的方式出现,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但是长期在荧屏上阅读这种只言片语碎片式的文化信息,会使人患上营养不良的文化精神病。早在1994年俄国一家权威杂志,就“读书在荧屏时代的命运”这一问题,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俄罗斯鲁巴金阅读基金会主席普洛特尼科夫教授认为:“人们电视看多了,会使注意力分散,思维没有系统,对世界的理解支离破碎,想象力水平大大降低。人们变得匆匆忙忙,他们感到言语表达困难,在谈话中突然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缺少积极的词汇、机智等”(王余光,1997)。我们许多人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甚至部分高校教师,都成了洛特尼科夫教授描写的那样,想象力下降,言语粗陋,内心疲惫浮燥,功利主义思想充斥头脑等,正如今天很多大学生已经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红楼梦》或者是《战争与和平》这样经典的人文著作。
第一,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司马迁,2010)这句名言一直流传后世为后人所引用。功利主义对于人类之进步有其推动作用,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功利主义思想易使人把目光放在容易出成果的事情上,不愿意投资基础性事业,如教育事业便是一个典型事例,我们都知道教育虽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投资教育不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这也是教育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较好发展的原因。中国的文化有偏重功利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也使文化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进一步泛滥,这股泛滥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影响到校园的宁静,。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还表现在读书不会读与考试无关的书,这就是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不是真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没有什么帮助,还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没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就不会主动去阅读。即使是阅读也是带有目的的,目的达到了书也就丢在一边,在功利性阅读者心里,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真实反映了这种功利性读书思想的丑态。
第二,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今日无论你走在大街还是小巷,或是乘座公交车还是飞机,还是在家里观看电视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告,这就是一种消费主义思想的表现。这些消费广告直接刺激人之各种物欲,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心灵变得浮躁,也就不会静下心思考自己之人生,不会去主动阅读与人文相关的书籍。在消费主义思想的肆虐下,现在大学生很少有人把《论语》《诗经》《战争与和平》等经典著作完整的阅读完,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心境去阅读这样的经典著作,想要培养他们高尚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善良之心灵也就无从谈起。人天生是趋利避害的,人也不是天生好学的。魏晋著名学者嵇康在其《难自然好学论》中直陈:“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今子以必然之理,喻未必然之好学,可不学而获安,不勤而得志,则何求于六经,何欲于仁义哉?”(嵇康,2014)。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阅读人文经典著作更需要读者付出大量的精力。今日的大学生难以静心阅读思考,消费文化却成为他们的首选。影视文学及通俗作品都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这些文化作品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满足他们的感官享受,却不能增强他们抵御困难的意志,更不能使他们在独处时保持心灵的平静快乐。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使他们感到无聊与空虚,久之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应试教育的毒害。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考成了中小学教育指挥棒,学生为了应对一年一次的高考,日复一日的沉浸在题海战术中,他们没有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人的阅读兴趣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基础教育阶段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使学生原有的阅读兴趣受到破坏。到了大学之后学生没有了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学生就更不会主动阅读。
教学若围绕考试就违背了教学教书育人之本质,现行的招生制度只看学生考试成绩,不考察其他能力,迫使师生把全部精力放在应对考试之上。学生从入学之后,都在为考试而做准备,每天都在题海中度过,高考过后进入大学,他们还有多少读书的兴趣?他们的读书兴趣早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消失殆尽。即使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读的书都是与各种考试相关的书。大学生的这种阅读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忧思,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这三位先生曾在《大学文学》一书的序言中这样惋惜道:“当代大学生每天要看那么多书,其中大部分— —特别是那些高头讲章和层出不穷的理论— —实在并不高明,而从人类伟大、丰富、敏感、美好的心灵产生的文学经典却常常遭到排挤,这真是不幸”(钱理群 等,2005)。
第一,普及人文经典阅读教育。大学生在大一就进行了专业的学习,这不利于人文经典的阅读,会误导学生只重视专业的学习,他们会把很多时间用在阅读专业书籍上,对于与专业无关的一些人文经典著作则置之不闻。美国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学生进入高校后不分专业而是在大一大二进行通识教育,到了大三之后才分专业学习。“美国大学在这两年通识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贯穿其中,其通识核心课程的教材采取经典名著和统整性课程两种方式,经典名著部分要精度熟记原文著作,讨论该名著的写作背景、著作内容、当今意义等”(黄坤锦,2006)。国内的高校应该把人文经典阅读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普及人文经典阅读教育。
第二,改革高校现行的招生制度。大学生不喜欢阅读人文经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只是在大学才发生的事。如果中小学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那么他们在大学则会喜欢阅读人文经典著作。可是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老师和家长是不允许学生阅读那些与考试升学无关的书籍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早已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也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望的功利性阅读,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不大。只有改革高校现行的招生制度,还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办学权力,教育才能回到正轨。
第三,人文经典阅读的宣传深度。学校只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系统,学校的读书风气必会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城市和乡村的公共场所很少见到公益广告,更多的则是商业广告。如城市路边公交车站、地铁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等人流量很多的公共场所极少看到传世名画和一些含有哲理的人生格言。我们的许多街道和广场很少以我们民族的圣贤命名,而西方很多国家的街道和广场都是以本国历史上的贤人命名。以圣贤之人的名字命名街道和广场,会使人们养成尊重知识的习惯,尊重圣贤就是尊重知识,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增加有人文气息的公益广告,以本民族圣贤者之姓名命名街道和广场。适当增加公共图书馆数量和藏书规模,能改善人们阅读人文经典之状况。
辞海编辑委员会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9.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3303.
冯骥才.2008.教育的灵魂:“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11.
黄坤锦.2006.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80.
嵇康.2014.嵇康集校注卷第七《难自然好学论一首》[M].戴明扬,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卡尔维诺.2006.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75-76.
刘晗.2003.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3):85.
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2005.大学文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史马迁.2010.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3256.
王余光.1997.《读书生涯》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717.
The Lo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Humanities Classics Reading
WANG Xue–bing1;LONG Ding–jiang2
(1 Humanities College of 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China; 2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Anshun University,Anshun 561000,China)
Humanistic classic i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Reading Humanistic classic can nourish the life and sharpen spirit.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era,The utility consumption idea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University Students reading Humanistic classic become less and less.Gui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ead humanities classic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humanis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Humanistic classic;The loss of reading;Reasons and measures
G416
A
1671-055X(2017)02-0063-04
10.16595/j.1671-055X.2017.02.016
2015-12-30
王雪冰(1986-),女,穿青人,贵州纳雍人,教师,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E-mail:xbwang1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