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来山杨 虹
1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2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黑龙江地方高师院校学科结构调整与建设模式选择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
吴来山1杨 虹2
1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2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从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布局、学科结构调整研究入手,通过分析地方高师院校学科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发展现状,探讨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学科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的途径,创建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学科,发挥地方高师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的作用。
学科结构;学科布局;特色优势学科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 地方师范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统计全国共有师范院校230余所, 其中包括32所省属师范大学和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在经历了高校合并之风后,地方师范大学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建设中逐渐成长起来,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尤其地处边疆的地方性师范大学,面临考验则更为突出。
1.1 黑龙江地方高师学科发展现状
黑龙江作为边疆大省共有高校38所,其中师范类院校仅有3所,即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和大庆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因其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是最典型的地方高师院校的代表者。
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哈尔滨师范大学现有省教育厅重点学科(群)11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十二五”省人社厅领军人次梯队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拥有教育学、艺术学、体育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学、工程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结构方面,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9大学科门类。
由上述案例可见,学科门类共有13大类,哈尔滨师范大学已拥有九大学科门类;从学科结构上分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但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依然差距很大,优劣明显。
1.2 地方高师院校存在特点
地方高师院校就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而言,其共同特点有以下两方面:
(1)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传统学科。地方高师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建设,文理基础学科根基较为扎实。随着我国高师院校学科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学科建设逐步向多科性、综合化方向转型。尽管如此,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结构调整范围依然较小。地方性师范大学在二级学科自主设置过程中,也未能越雷池一步,仍拘泥于传统学科的固定范围。
(2)地方高师院校学科队伍建设滞后,整体力量薄弱。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一是缺乏学科领军人才。由于学校品牌的弱势、地域的弱势、待遇的弱势和人文关怀的弱势,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自身培育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流失严重,甚至学科梯队出现人才断档现象,给学科建设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分散,没能形成合力效应。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支持,形成学术骨干各自为战,单兵作战的局面,使学术研究水平低下,不能产生优秀的学术成果,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学科力量呈现出总体偏弱,学科建设没能形成良好氛围。
上述两个特点是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是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及多科性特征明显造成的。由于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多科性建设对培养学生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地方高师院校又具有人文学科和基础理科的良好学科基础,这是由地方师范院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2.1 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趋同现象明显
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你有我也有”的现象是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特征,也是形成学科结构的趋同化现象原因之一。学科建设的趋同现象,从理论上看是由学科发展的“模仿机制”造成的。在学科建设中,多数高校通过学习一些成功大学的经验,“以谋求获得政府资源与政策支持和办学环境的改善,采取模仿和短时间的复制才能在激烈的资源竞争中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1]。这种做法忽略了自身办学传统和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色,抑制了地方高师学科“特色与优势”的发展特性,从而失去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另外,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科建设目标缺乏科学规划。在学科建设上,缺乏对自身情况的深入研究,盲目地将一些知名大学作为自己建设的参照对象,在学科建设策略上片面追求门类齐全,从而失去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特色 。
2.2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失调
我国多数地方综合大学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即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失调,基础学科实力较强而应用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地方高师院校不仅存在同样问题,但表现更为突出。我们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但应用学科相对数量较少,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这种现象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完成服务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发挥是极为不利的。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失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渊源。一是我国学科专业设置,基本模仿前苏联的学科建制而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各地方综合大学按照学校学科基础,在国家专业目录文件指导下,适当增设新的应用性学科,但因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因素的限制,应用学科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二是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形势推动下,地方高师院校在应用学科建设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学科设置上开始关注发展应用性的学科,但应用学科发展水平还是相对低下。
2.3 学科的特色优势不鲜明,结构调整动力不足
地方高师院校在设置调整学科专业时,缺乏系统设计与考虑,针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服务意识不强。尽管学科专业的拥有数量较多,但自身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地域特色没能显现出来,形成地方高师院校学科结构调整动力不足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科领军人才的匮乏,学科梯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学科带头人应该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学术成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能够敏锐发现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推进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学科领军人才的匮乏,是掣肘学科建设的重要瓶颈。二是学科建设经费不足。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强,对所在地区的院校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多;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因地区经济实力较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很难对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有较大的投入。这样有限的经费又要用于人才引进、学术交流、设备购置等,致使经费被分散,造成学科建设与结构调整动力不足。
2.4 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综合化水平不高
高等师范院校学科的覆盖面比较广泛, 但学科建设水平并不高。尽管具有多科性特征,但学科与学科间交叉融合的程度比较低下,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存在障碍,因此学科建设靓点难以形成,导致学科的综合化水平的低下。
造成高师范院学科综合化水平较低的原因,一是与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观念有直接关系。在学科建设上长期形成的重基础、重主流的趋向的思维意识, 使学科间缺乏交叉融合的内在需求,导致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被忽视遗忘。
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结构调整与建设方面,应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规划性创新性规划建设。
3.1 调整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状况,它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也决定了大学的办学功能和特色,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学科布局的调整需要从学校学科建设实际出发,建构综合化的学科建设体系。该体系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在学科布局上形成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领域的建设体系。
在学科布局的调整过程中,要保持和发展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因为学科个性特征或学科特色,是地方高师院校的品牌或特色,从而成为学科建设的推动力,有效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2 学科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核心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在告诉我们:学科建设关键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要具备五种素质,较高的学术水平;战略家的眼光和开阔的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制定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留住拔尖人才。“创造团结和谐、学术民主、有凝聚力的小环境, 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2]。二是构建强有力的学术梯队。要注意搭建学科团队中各成员的专业结构和研究方向,在选择好学科的发展方向后, 通过团结合作,争取实现优秀科研成果的突破。三是学校要为学科梯队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包括资金投入、制度保障、软环境建设,学科群体间协调的管理以及人文关怀等。
3.3 巩固学科优势, 培育建设特色优势学科
地方高师院校的优势在于教育学科、文理基础学科领域基础厚重,有丰富的学科发展内涵,可以成为特色优势学科产生的依托。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文理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寻找特色学科的生长点,进行培育建设。“不同的地理资源特色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特色学科发展的优势”[3]。此外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特色,认真寻找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学科设置切入点,分析新学科设置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地处东北边陲,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经济建设角度看,毗邻东北亚各国,“一带一路”经济前景广阔,会有诸多项目可做,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环境;从文化角度看,利用建设文化大省的契机,金源文化研究、萧红文学研究和抗战史研究等均可以成为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4 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有了高水平的科研,会给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就目前科研情况看,地方高师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但科研的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尤其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一是从学科专业发展出发选择题目,创新学科层次;二是加强与地方的科技合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瞄准国家目标和学科前沿,炼成国家重点学科。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来推动学科的发展, 增强学校整体的实力。
[1]何晓聪,林仲豪.新制度主义视域下的趋同机制分析[J].育教探索,2014(5):127.
[2]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3]韩卓玲.地方高校创建优势特色学科研究 ——以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为例[D].河南大学,2015.
G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