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王邵军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青岛266100)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活档案”功能
刘青 王邵军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青岛266100)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如何?活档案将体现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图书馆应以活档案的方式,运用一系列的视觉因素、社交媒体以及虚拟馆藏等手段,参与、开展并记录社会运动,体现图书馆文化中心的作用,实现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价值。
图书馆大数据活档案社会记忆
G270.7
A
2017-07-11
“人们普遍认为图书馆只是一个经典和标准文献的存储之地,除此之外并无他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必须记住,世界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着,图书馆如果不能同步前进,就会被甩在后面。”这段辛辣评论摘自一本名为《The Library and Social Movements:A List of Material Obtainable Free or at Small Expense》(《图书馆与社会运动:可免费或低价获得的材料清单》)的书,此书提出了图书馆当前的发展机遇,即在全球的社会运动中,支持、开展并记录所在社区的社会运动[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人类社会始终需要一个存储社会记忆的机构,这是图书馆继续存在的理由,也是图书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的基础。图书馆可以社会活动为契机,利用馆藏的相关信息、资料和记载,利用文字、照片、视频、声频等元素,全面地向用户展现一个场景、一次事件、一场活动等,分享记忆、知识、照片以及观点的虚拟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档案”。
美国某高校学生在纽约希拉C.约翰逊(Sheila C.Johnson)设计中心举办了一次名为“占领下的搜索”的公开展览,从视觉的角度以一种富有创意和批判的方式响应了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这就是“活档案”的一种体现。其中不仅包括视频、照片、声频等元素,也有各种文字作品,比如即时动态标签云、海报以及博客等。
本文以“活档案”为研究对象,以典型活档案“占领下的搜索”展为例,研究如何运用一系列的视觉元素、社交媒体以及虚拟馆藏等手段,参与、开展并记录社会运动,完成活档案使命,体现图书馆文化中心的作用,实现图书馆服务社会的价值。
一般地,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活档案,既保持了档案原始记录的特性,又赋予了档案鲜活的生命力。图书馆基于其属性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展现相关群体生活,支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其做好记录。图书馆应运用活档案模式,关注活档案的话题,通过促使“占领下的搜索”展获得成功的范例描述,积极研究活档案的演变及实现。
图书馆可利用其空间优势为城市、社区、艺术以及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利用资源优势为城市、社区提供信息服务,培养市民文化素养,打造城市文化氛围;利用技术优势为市民提供海量数据的科学管理,为用户检索和查阅使用。图书馆的这些优势,足以让它完全有能力去有效记录一次活动,一个项目,一场表演等。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美国图书馆界从未停止过有关图书馆社会责任的争论,处在种族或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毋庸置疑,图书馆在“支持”社会运动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作为国家级各类图书馆的代表,美国图书馆协会(以下简称ALA)证明了图书馆在支持社会权利活动过程中的价值所在。1969年,ALA创建了社会责任圆桌会议(简称SRRT)[2],旨在促使图书馆更多地满足社会需要。自成立以来,SRRT以及美国图书馆协会为无数团体主张过权利,并召开多次圆桌会议进行商讨。
美国图书馆协会2011—2015战略计划支持图书馆结合活档案模式进行变革,该项计划第三个目标为变革图书馆。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两个目标是:加大对富有创新与变革性想法实验的认知与支持,帮助图书馆运用新兴技术,推广并支持技术性实验与创新。这些目标体现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为图书馆带来新元素、推进未来图书馆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20世纪初便有人提出,图书馆需要丰富的功能,而不仅仅是书籍“存储库”。100年后的今天,图书馆作为公众场所,提供学习资源,提供舒适放松的空间,这些目标早已实现。对于图书馆其他更多功能的拓展,图书馆应顺应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要求,成为更多的“其他场所”。城市社会学家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将“其他场所”描述为家与工作之外的所在,图书馆有机会成为社区焦点所在。
虽然社会活动每天都在发生,互联网与现实中的各大媒体也都及时地记录并跟踪报道着他们所关注的活动,国内外搜索引擎也能检索到用户所关心的社会运动,但仍然需要这样一个中立的社会机构,客观地存储下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社会活动,收集多家之言保障用户得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并提供给用户更多真实的体验和更便捷的交互渠道。且记录的不单单是事件活动的本身,而是其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和所标记的流行记忆。
据希拉C.约翰逊设计中心馆长拉狄卡·苏巴玛廉(Radhika Subramaniam)介绍,活档案记录者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回应并不是记录,而是“响应其中蕴含的存档记录精神”,同时选择活档案模式作为“展开每天活动”的方式。在考虑这一项目的时候,许多该校的教职员工及学生都参与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所以他们赋予了这个项目新的意义。展览主要关注该高校群体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反响。2011年11月,建议书招募通过学生会、教授及其授课班级以及社交媒体发布。最初,他们计划有一个审核过程,“策展模式具有档案管理性质,因此在建立标准之前,主要的方法是吸收而非排除,加之情况也在不断演变”,因此就有了这次运用了多项媒体的展览以及虚拟档案,包括视频、照片、音频、表演项目,以及各种文字作品,比如即时动态标签云、海报与博客等。以上列举的每一项主要类别元素都可以嵌入到图书馆活档案模式中,运用到为其社区成员提供的服务当中。
图书馆活档案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数字化的影音材料、照片、图片以及抒发观点的虚拟空间等。
呈现“活档案”的多种解读方式可以表现其演变过程。在这些方式中,“活”更多地体现了主题的鲜活性。另一个例子为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大学布鲁贝克口述历史项目。戴夫与约拉布鲁贝克将他们的音乐收藏捐献给了太平洋大学。戴夫提到,捐献这些收藏的吸引力在于:太平洋大学承诺将会把这些材料当做“活档案”来收藏。从最开始在不同实际场所以及虚拟空间举办的展出,到后来添加的布鲁贝克的访谈记录,收藏的流动性体现了其“鲜活性”。
随着展览中流动性的体现,许多项目也开创了虚拟界面。1996年,Collins在《图书馆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将互联网描述为活档案。他认为“网络”“探索成为历史记忆所在”,“作为永久的信息来源,记录被人遗忘的、过时的或是边缘化的声音”。当前许多项目都运用了这一模式。无论是某个特定组织的周年庆祝或是收集富有感染力的记忆片段用于宣传,通过网站进行交互评论或是提交表格的方式运用得越来越普遍。通过“博览会记忆”的简单搜索,就可以输出一系列博览会相关网站,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表格提交相关信息。NC LIVE(North Carolina LIVE)在全州范围内提供线上图书馆服务,十五周年庆时,北加利福尼亚州搜集图书馆赞助人与工作人员的故事和记忆,用的也是同样的模式。另外一个类似的项目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故事集团。个人访客可以预约参观故事集团,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并存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生活中心。
活档案的另一种形式是连续性,即在事件发生时就做好存档。存档的方法有很多种,从事件发生期间的影音记录和存储,到不断地随时增添新的信息。南非解放战争相关信息的收集就是典型代表,该项目于2007年呈现在第73届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的年会上。这个项目的目的是,将南非解放斗争这一历史事件数字化并保存下来,使其成为视听档案,从而构建交互式的知识环境,这一项目将一个非洲省的日常活动,以及其他非洲国家重大事件进行视频数字化。
连续不断地收集某个行业领域、学术领域的个人或团体的作品及媒体言论等材料,于图书馆展放,也是活档案的一种形式。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威廉·麦唐纳(WilliamMcDonough)过去及现在的作品,是活档案更加深入地捕获事件的一个实例。麦唐纳,生态建筑师,可持续发展建筑领域的领军人物,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计划为其著作、活动以及对话等建立数字化档案。图书馆关于他的收藏已跨越其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并将继续不断地收藏他的见面会、项目以及言论等新的素材,并涵盖社交媒体。
“阿拉伯文学”博客(英文)中一篇名为《革命的档案:活档案》的文章[3],探讨了活档案的两个事例,可为图书馆所借鉴。一个是Mosireen电影集团组织电影脚本为活档案的事例。Mosireen拍摄收集了千余小时的脚本,如何组织包括手机视频脚本在内的海量素材是一个难题,他们也记录下存档的过程,并讲述存档过程的故事。Mosireen成员认为,档案并不仅仅是存储过去的知识库,而是应服务于当下,并赋予他们搜集的材料以持续的生命力。第二个事例是埃及国家档案馆的创新档案计划。历史学家哈立德·费伊(Khaled Fahey)接受了埃及国家档案馆的邀请,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记录这次档案革命。他们努力去解决如何讲述具有多样性的活动或事件,如何记录事件发生那一刻的瞬间记忆。
位于荷兰南部小镇Delft,被誉为世界最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DOK[4](Discotake/OpenbareBibiotheek/Kunstcent rum的简称),与诸多设计公司以及国家机构合作,将其多媒体中心DOK Agora的创造性推上了顶峰。其特点在于支持用户记录自己的故事并在33x10英寸的视频墙上展示,主题与图书馆人或图书馆特色相关,可呈现自己专属的生活记忆。展示作品每三个月改变一次。材料来自图书馆人的收藏或当地档案馆,每个主题都会以一个盛大的活动作为开幕式,三个月后,再以一个类似的活动落幕。在这种模式下,展览由用户的贡献构成,之后存档于图书馆的网站上。这项创新项目是社区服务的一个缩影。以他们的故事为特点,彰显他们的观点以及周边发生的事件,希望借此增强民众的参与度,促进社会的凝聚力。
尽管之前有过很多活档案项目,并在存档记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上述方式结合了不同形式的视觉表现、社交媒体以及广泛的虚拟档案,这些也都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借鉴。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可以运用新技术,通过各种媒体来展示多种形式的素材。媒体促进了当代社会活动的传播,并可不断更新。
1.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指构成视觉对象的基本单元,是用户接受与传达信息的工具与媒介,是视觉传达语言的单词与符号,用户可以从视觉元素来认识和研究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同时空的变化和事物静态与动态的所有信息[5]。图书馆活档案应以多种形式的视觉表达为特点,每一种媒体都设置各自的交互式体验,帮助用户了解事件或运动,记录用户参与事件或运动的实况,支持更多用户的参与,将更多用户带入到对话中。
图书馆活档案的记录形式应为互动的,如可让用户观看的视频、参与的游戏或者登录交互平台。“占领下的搜索”展中,作为展览的静态中心,用户可以观看视频,了解参与的用户对运动的反响,以及其他相关内容。其装置包括大型的纵横填字谜,用户可以填入已知内容,了解未知部分。包括一个木质装置可供用户拍照并将自己植入运动场景中,观看自己被警察带走的样子。新学院成员使用“民主箱”记录了他们有关占领华尔街的想法、观点以及不满情绪等。他们的声音汇集到一起,成品由志愿表演者在展览场地重现。
2.交互平台建设。定制网站大多能实现浏览、点击、上传等较为低层次的交互行为,而较为复杂的交互行为,如搜索、收藏、评论、个人空间、多人讨论、交友、分享等则有所欠缺。虽然部分定制网站设有客服咨询和社区交流功能,但大多仅限于文字交流,未能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展示用户的需求与心声,用户的分享心理以及社交需要也未能得到很好满足。图书馆应以活档案建立为契机,多多体现信息与用户多元交互平台的媒介功能,从社会记忆的生态链条中探寻对诞生和依存于互联网环境的知识进行存储与优化的新思路,考虑建立起跨载体、跨媒介的一体化的发现系统,进而实现对互联网中跨系统所承载的知识的存储、检索与交互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的资源与平台已然具备,只需根据记忆社会活动的需求增加更多的交互、检索与体验功能,无须过多的物质投入即可提供使用,适应了信息行为的最小省力原则[6]。
3.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社会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表达与学习的重要组成,艺术形式的展现是记录流行记忆的重要方式,是活档案建立的主要方式之一。活档案的建立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如音乐、文学、雕塑、绘画、戏剧、影视、舞蹈等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如“占领下的搜索”融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将展览与一些艺术表演以及视觉艺术展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新学院教授的教学以及“摄影与言论自由”等讲习班的开展,巧妙地将这一艺术首创精神转变为一种教学资源。也为艺术家的自我表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科研人员的科学展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对进入空间的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他们的思考以及对运动的了解。
4.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社会运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也是活档案不可或缺的力量。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由一本加拿大反消费主义杂志“Adbusters”的博客发起的,要求参与者搭帐篷占领华尔街。推特(Twitter)是一家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的网站,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为了解占领华尔街推特标签对占领号召的促进作用,路透社和一家社交媒体追踪机构,开展了合作,统计推特数据。他们的数据显示,在抗议开始前一天,实时推文就已将这一运动演变成一个趋势话题。
尽管对于在社会运动中凸显社交媒体有一些异议存在,但社交媒体的确是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将个体组织起来的有效方式,也赋予了普通民众避开商业媒体以及政治话语传统渠道的垄断,表达自我观点的渠道。社交媒体对社会活动最大的影响在于可以实现对活动的及时反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组织虚拟档案。图书馆活档案建立人员可为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数据的收集、影音资料的编辑整理以及开展推特活动,联合多种形式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形式,比如文字云、语义网络、堆栈的层级结构以及矩阵图等。
5.私有公共空间的利用。私有公共空间,指私人所有、公共使用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形式[7]。私有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其核心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即不受任何时间所限、向所有人免费开放、允许不同的活动形式存在。私有公共空间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
例如旧金山私有公共空间提供了城市中心区68个聚会、阅读、休憩、娱乐的场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些充满魅力“小片段”。图书馆可利用私有公共空间,组织各类型社会活动并实时记录,打造图书馆私有公共空间品牌,吸引更多的用户前来参与,同时也提高私有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6.知识库的建立。有些社会活动影响较大,即使在活动已经结束后,相关的活动及言论依旧会以某种方式继续,如网络、视频节目等。图书馆档案建立人员,应注重将活动本身、相关数据集、工具与脚本以及参与进来的各类用户等相关内容完整存档,并及时更新档案材料。档案使用者,通过一个活动的档案查询,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本次活动,更能了解由此次活动引发的社会影响。档案建立者使用相同的标签,又赋予多种不同的检索入口,运用数据技术记录并追踪受该活动影响的其他活动,每个数据项目记录了使用过的产品和方法,将档案建为一个知识库,供他人查询使用。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现代概念植根于为社会提供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变,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现代社会运动发展迅速,具有较强流动性,发展空间广阔。图书馆有机会通过支持、从事并记录周边发生的事情,以“活档案”的方式存储社会记忆。未来的图书馆将不拘一格,结合强大的视觉因素、社交媒体以及虚拟记录内容,与其他机构组织展开合作,接纳所有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与技术形式。
[1] Tamara Rhodes,A living,breathing revolution:How libraries can use‘living archives’to support,engage,and document social movement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2014,Vol.40(1)5-11
[2] 于斌斌,于良芝.美国图书馆社会责任之争的缘起、发展及其职业遗产[J].图书馆建设,2012(3):14-18.
[3] Naira Antoun.The Archive of the Revolution:A Living Archive.BY MLYNXQUALEY on SEPTEMBER 30,2012.https://arablit.org/2012/09/30/the-archive-of-the-revolution-a-living-archive/
[4] 田野.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服务——DOK的经验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0(6):90-92.
[5] 百度百科.视觉元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3gRRPK6 qKqyyml3IJF_65MH9e1HRyTAvUMpYq5S3sj4AV9McPX2oIyVyy zi5RVyGI7zWgE4kq3Weg8AzoIjam7rhMKOSAON58ODXPNwz GYIfCYc3fOnX-mz3yx6A0UG
[6] 李易宁.“互联网+图书馆”的延展维度与新思路[J].图书馆,2017(4):70-75.
[7] 唐珊.私有公共空间管理方法探索:以深圳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2016:12.
刘青,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王邵军,硕士,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