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阅读”下的大学图书馆角色

2017-03-11 03:02:02陈莉
兰台世界 2017年15期
关键词:纸质个性化数字化

陈莉

(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21)

“互联网+阅读”下的大学图书馆角色

陈莉

(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21)

“互联网+阅读”模式正被越来越多读者所接受,尤其是以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阐述了“互联网+阅读”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及阅读内容的影响,分析了“互联网+阅读”对大学图书馆传统角色的挑战,指出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化文献库和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以适应“互联网+阅读”,对自身在大学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互联网+阅读” 大学图书馆 数字化文献 重定位

一、互联网+阅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5年4月20日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较2013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增长8.0个百分点,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8.6%,较2013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接触率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在大学校园,智能移动端口的普及,校园公共无线网络的建设给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完备的窗口,“互联网+阅读”成为大学校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阅读方式。

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电子阅读的时间(2.6小时)略高于纸质阅读的时间(2.4小时),另外,在校学生每学期平均每人阅读电子论文数量(11.83篇),高于平均每人阅读纸质论文数量(7.19篇)。可见,无论是从阅读时间,还是从阅读数量看,电子阅读,特别是在学术论文的阅读数量上电子化的方式超过了纸质化的方式[1]50。

1.“互联网+阅读”对大学生借阅行为的影响。“互联网+阅读”下,大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数据库,在线阅读电子图书满足了大学生对图书的借阅需求。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任意时刻、任意地点访问图书馆数据库,突破了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缩短了借阅纸质图书需要图书馆引起的借书时间;另一方面移动设备也使大学生的阅读物理空间从图书馆、教室、宿舍等传统场合扩展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实现随时随地阅读,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互联网+阅读”对大学生阅读内容的影响。在排名前20的检索词中,文学类词汇5个,占20%,课程类词汇12个,占60%,从中不难发现,文学类词汇搜索次数较多,但是搜索个数远远低于课程类词汇。因此可以判断,在传统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模式下,大学生对学习类内容的获取意愿还是较高的。

结果显示,新闻类网站是浏览最多的一类网站,比例达17%,紧随其后的是搜索类网站、音乐类网站和视频类网站,比例分别为13%、11%和11%,浏览学习类网站者最少,只占总调查人数的2%。尽管网络已融入了大学生的信息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大学生依赖性最强的网站资源以综合性网站信息和各种娱乐生活性信息居多,而并非来自大学图书馆网站的信息[2]13。从统计结果对比来看,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习类型的阅读内容有较高的获取意愿,但是当前互联网提供形式和内容距离在校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互联网+阅读”对大学图书馆的挑战

“互联网+阅读”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获取阅读内容的通道;另一方面大学生获取内容的意愿限于获取手段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同时,大学的图书馆传统的借阅形式和所提供的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因此大学图书馆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阅读”多方面的挑战。

1.“互联网+阅读”对大学图书馆借阅方式的挑战。目前,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既具有传统图书馆的特征,也具有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即大学图书馆资源仍然以纸质文献为主,同时又具备多种外购或自建的数字资源。在借阅方式上,读者既可以到图书馆查询书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书目及完成续借手续。但是无论是哪种书目查询方式,读者都必须到图书馆完成纸质文献资源的借阅手续。

“互联网+阅读”模式的兴起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因此大学图书馆在借阅方式上不能停留在“阵地”或者“等待”的形式,读者需要更为灵活和快捷的方式获得资源,甚至需要不受地域等物理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读者提出要求,在任何一个地方,读者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就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在线服务。图书馆各种资源文献都将实现数字化,读者只用说出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具有学术背景的学科馆员或者借阅系统就会把需要的参考资料按顺序推送到读者的面前[3]78。面对从传统的人工检索和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检索到未来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图书馆资源个性化定制,当前大学图书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互联网+阅读”对大学图书馆提供资源的挑战。个性化资源检索和推送的首要前提是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生存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有两百年以上历史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在全面推进将馆内1亿3千万册书籍、手稿和照片的数字化工程。尽管每年只有200万人访问国会图书馆,但每天浏览国会图书馆网页、查阅数据的人数达200万人次[4]。因此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将是未来大学图书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大学图书馆能够提供的资源主要形式为纸质文献,数字资源以购买的学术资源为主,如CNKI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等。大多数大学图书馆几百万册纸质文献没有实现数字化,这部分资源的使用仍然需要读者到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

综上所述,未来大学图书馆实时参与教师和大学生工作是大学图书馆参与“互联网+阅读”的一种积极探索,所以对现有存量图书的数字化,以及在数字化资源基础上的对读者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大学图书馆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互联网+阅读”下大学图书馆的重新定位

一般把传统大学图书馆在高校的角色比喻为“阵地”,即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是被动的、静态的,在整个大学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图书馆是在“等待”读者。但是面对“互联网+阅读”模式的兴起,大学图书馆需要积极改变传统角色,主动参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习中,重新界定图书馆在大学系统运作过程中的位置,在下述两方面开展工作,实现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嵌入式服务”。

1.图书馆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互联网+阅读”的前提是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以数字化存储的文献一方面起到对原始的纸质文献的保护、补偿作用;另一方面,数字化文献进一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的新型阅读模式,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格式的文件使得图书馆转变对读者的服务形式和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可能。大学图书馆纸质文献数字化建设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一是以效益为导向,甄选数字化文献格式类别。图书馆应根据所在大学属性,综合教学科研部门建议、图书借阅频率等参数对文献的数字化格式进行区分,一部分文献格式目标主要是有利于对文献的保存和保护;另一部分文献主要是实现远程访问和阅读,最大程度参与大学日常教学与科研活动,提高该类文献的效益。二是充分考虑数字化文献格式应满足当前“互联网+阅读”模式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数字文献必须方便读者远程访问,文件小,清晰度高,支持各种硬件平台等。三是文献版权问题。图书馆在进行纸质文献数字化中,需要考虑得到原作者的授权。我国法律赋予图书馆文献数字化的著作权空间非常狭窄,仅仅为了陈列和保存版本的需要才可以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对于区分为便于保护、保存文献可以排除版权风险,对于用于教学科研的文献,大学图书馆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运用各种手段,多渠道获得版权授权[5]72。

2.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大学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全面数字化,以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各种外文数据库为代表的各种外购资源为大学图书馆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书馆根据大学教师、学生提供的学历、专业、爱好等个性化信息为读者需求进行推测,再根据用户的操作为进一步在海量的馆藏数字化文献中筛选配对资源推送给读者,同时建立或更新读者的个性化数据库。读者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搜索和筛选工作即可以获得有效资源[6]113。

显然,在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是对大规模数据资源的比对和筛选,在图书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智能化服务系统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基础,而该系统在功能上一是需要满足用智能化的读者行为分析、智能跟踪收集读者信息、过滤捕捉用户需求文献数据;二是需要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推送功能,将用户需求文献资源信息以读者选择的模式推送给读者[7]9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大学图书馆在面对网络化浪潮时需要调整自身在大学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通过主动对接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努力将大学图书馆融合到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改变被动的“阵地”式甚至“孤岛”式服务模式,成为“主动”式、“嵌入”式的服务模式,使大学图书馆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和服务。

[1]李国武,李玲玲.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48-53.

[2]刘瑾.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调查与图书馆对策分析[J].知识管理论坛,2014(3):32-37.

[3]程亚男.图书馆与互联网的博弈[J].图书馆论坛,2008,28(6):75-78.

[4]国会图书馆数字化需数十年[N].中国日报,2007-05-10.

[5]申庆月.图书馆文献数字化版权风险分析和防范建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8):69-72.

[6]刘彧菲.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5):110-113.

[7]蔡焰.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智能化服务系统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33(5):89-92.

G251.5

A

2017-03-23

陈莉,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5.28

猜你喜欢
纸质个性化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